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431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5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重点实验室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组建的必要性及意义

(说明:

1、项目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国外技术水平现状及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的优势和特色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2、项目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对解决关键技术创新的作用,对促进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及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项目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一些环境污染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从2005年底“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中国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环境的突发事故。

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并对国家形象造成很大损害,已经成为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绿色发展必须突破的主要瓶颈。

我国的GDP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长,环境损失也占当年GDP的8%~13%,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中排在第133名。

在所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中,绝大多数都与水污染有关,其所占的比例高达70%。

例如,2007年5月28~29日,太湖暴发蓝藻,造成省市城区发生饮用水危机,市民纷纷到超市抢购纯净水和面包,小小蓝藻在一夜之间打乱了数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也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敏感神经;2007年6月,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的卫星监测发现,在西北部也出现明显的蓝藻信息;2007年7月1日,来自新沂河上游的客水污染团在短时间大量进入沭阳段,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沭阳城区20万居民断水长达44小时之久。

上述水污染事件给人们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水已经成为2007年我国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主题,一场针对水环境的“环评风暴”正在刮起。

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农业部等组织的专家组对众多水污染事故调查后分析认为,造成上述污染事件发生的污染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污水的排放;二是工业污染、工业排放;第三个污染源主要是农业面源物,即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导致的一些污染物,如农业生产中过多地使用化肥、农药,且利用率不高,残留物通过降水或其他方式流到江河湖海之中,以及鸡、鸭、鹅等比较大型的养殖场,其养殖污水未经妥善处理后直接排放等。

专家组同时还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面源物污染占有的比重最大。

这就更让中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思考一个不可避免和急待攻关的课题,即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饮水安全、保护我国特殊生态区和主要流域区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水污染防治,进一步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力的限制和石油农业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农业出路。

实践证明,生态学理论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一个农业生产系统是否合理、高效,关键在于其生物生产组织是否因地制宜,是否符合生物与环境协调统一、持续稳定发展的规律。

任何地区都存在着与其相适应的生物群落。

人工生态系统必须适合自然环境,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过分盲目强调改造自然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生态农业系统是以生态学、系统工程理论及定量优化方法为指导,因地制宜,实现农、林、牧、渔、加工等生产行业的有机结合,变单纯从自然界索取为保护、改善、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高效的农业生产同优良的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世界生态农业产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主流与发展方向。

我国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一直十分重视。

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把推广生态农业作为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要求“中央和地方逐步增加对生态农业和植树造林的投入”;在我国政府为贯彻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所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里,详细阐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思想与指导原则,并优先将生态农业作为第一农业项目提出。

特别地,在2003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所谓“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2006年初,国务院又接着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决定》深刻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了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等七项重点任务,以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决定》还对未来5~15年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在《规划纲要》提出的5个战略重点中,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要奋力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加强粮食与食物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提升相关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保障人民健康。

今年初下发的《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则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将“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农业工程与装备技术”作为5个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以此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近年来,以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命科学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形成了以现代生物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领域的重大发展,使生命科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生命科学本身。

其中,近20年来在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领域里的研究与开发十分活跃,新的热点、新的方法、新的突破、新的产品层出不穷。

以分子生物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基因克隆、遗传转化,以及细胞、组织培养等技术方法,将外源基因转移并整合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并使其在后代植物中得以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从而使受体获得新性状。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同工酶标记、80年代出现的多种DNA分子标记、90年代的高度可变微卫星位点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态学领域,由此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分子生态学学科。

与此同时,我国科研和生产管理人员总结与创建了典型的专项生态农业技术,如沼气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立体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以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现代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的高新技术给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洪泽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我省西北部,发育在淮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面积2069平方公里,水生资源相当丰富,是里下河地区1000万人的“生命之湖”,同时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

洪泽湖所在的市地处我国气候分界线上(33°33′N),其水源、水质、大气、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适宜,易达到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要求,生态环境质量佳,具备开发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良条件,已建有4个国家级生态县,2个省级生态县,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洪泽湖农业生态区。

为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吸取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出现先污染再治理的状况,抓紧制定环洪泽湖地区中长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规划,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洪泽湖地区开发保护工作;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与重点,大力倡导发展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湖区水质的影响。

因此,建立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及时开展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的研究工作,保护环洪泽湖生态环境,创建环洪泽湖生态农业区是当前事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对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技术水平现状及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生态农业是在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持续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目标的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各国的生态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美国是最先进行可持续农业研究的国家之一,1988年提出“低投入(或减投入)可持续农业”计划,1990年又提出“高效率可持续农业”计划。

目前已初步探索出若干具体模式:

农作物合理轮作模式;种植业与畜牧业复合经营模式;主要利用农场部有机肥对土壤进行培肥管理模式;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模式;利用作物轮作与机耕措施防治杂草模式等。

德国、法国、英国试行一种“生物农业”模式。

其主要技术与管理措施是:

培育和推广外部资源低投入及农场部非购买性资源高投入的栽培品种,研制综合栽培技术,实行农作物合理轮作和适宜的耕作制度,采用有效的有机肥与堆肥使用技术,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种植绿肥与用地养地结合技术等。

日本1992年以来,推广“环境保全型”农业模式并推行“自然农业”模式。

印度1986年颁布环境保护法,1992年提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途径,目前正试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谋求生存与发展模式。

我国实施生态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先在乡村级进行小规模试点,进而在县一级试点。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在9个不同生态类型区,选出了51个代表性的县,实施生态农业试点。

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如注重研究和利用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作物生产技术,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使用抗生素等。

目前,生态农业建设示面积已接近2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7%左右。

但是,我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农业的研究、建设方面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并且因此而直接导致饮用水危机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

国家环保总局2005、2006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七大水系中,60%的水质已经受到污染,而被污染的湖泊则达到72%。

可以说,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而今年夏天以来太湖、滇池、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国家环保总局岳副局长语)。

各地水污染危机的连续暴发,绝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说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不仅使中国的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也严重威胁到人民的日常生活,这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

要使我国在该领域赶上或超过国际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工作,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创建生态农业示区。

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与国际差距较小,借助这一优势,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工作,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技创新与科技企业相结合,全面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建设水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因此,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力开展环湖区域生态农业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