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9375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9月)月考试题

本卷共5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繁露》曰: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

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

A.旨在维护专制君主统治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2.《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

“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

”这反映了当时

A.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D.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3.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B.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4.张鸣在《中华帝国:

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宗法关系的疏远D.社会的的大裂变

5.魏晋时期规定:

“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6.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据统计,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

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中国和两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8.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分布地区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华北地区

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21%)

四川地区

21

62

33.9%

江南地区

24

93

15.8%(占全国总州数10%)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9.《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时说:

“非臣子所宜言。

”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B.《孟子》中有不利于皇权加强的内容

C.朱元璋主张君臣应平等相待D.朱元璋最反感“君视臣如草芥”的态度

10.“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1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12.南宋朱熹说: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主旨是

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

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

13.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商品经济没有发展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市民阶层尚未形成

14.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写道: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此语赞扬了四大发明

A.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B.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C.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D.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1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

“木奴千,无凶年。

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

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

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是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B.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16.老子以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庄子也说: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形成了国民排斥钻研科技理论的心理B.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一致

C.有利于统治阶级重视君民关系的和谐D.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17.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两汉时期纸是唯一的书写材料

18.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A.小说   B.戏曲C.说书   D.绘画

19.“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20.荀子说: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

这一论述表明

A.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向合流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21.“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

A.柏拉图   B.普罗塔戈拉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22.在雅典,每年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

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B.民主制度的科学完善

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D.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

23.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过:

“我们的先辈为后世立下了值得我们尊敬的规则:

他们禁止制定针对个人的法律,因为这样的法律其实就是特权主义的体现。

……因为法律为所有人而颁布和制定正是法律的观念。

”材料体现出西塞罗

A.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坚决反对贵族特权政治

C.尊重罗马法中传统规则D.推崇罗马法自由平等理念

24.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

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在于

A.反对轮番而治B.提倡妇女参政C.主张人民主权D.宣扬人文精神

25.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

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D.渴望征服自然

26.中国学者倪学勇解读雅典民主时说:

“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蓿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作者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A.广泛影响社会生活B.利于集中力量办事

C.容易形成集体暴政D.代表着绝对的真理

27.建筑大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说:

“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

”这表现出古希腊人

A.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B.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C.对直接民主的狂热D.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28.“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

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想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下列各项中,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B.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

C.强调知行合一D.强调人类的理性

29.康德说: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

”这表明康德

A.反对暴力革命B.主张自由和理性

C.反对财产平等D.主张实行法治

30.“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

”孟德斯鸠在此主张

A.实行三权分立B.中央和地方分权

C.实行分权制衡  D.实行君主立宪

31.“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为此,法国思想家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D.希望用理性迎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32.温斯顿·丘吉尔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首相,在他的《英语国家史略》一书中记载道:

“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以千计的观众发出痛苦的呻吟,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获释重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

”这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保护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果实

B.继承了悠久的传统,照顾了人民的心理承受力

C.对国内国外的政治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