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874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

《《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docx

《政治经济学B》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如何?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则相反。

3、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关系怎样?

(1)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分配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

②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2)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分工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生产为交换创造对象。

(3)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消费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

②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4)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

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

交换顺畅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6)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引导着生产。

消费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得以最后完成。

4、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它在客观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有什么特点?

(1)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3)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受利益关系的限制。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唯物辩证法;

(2)科学抽象法;(3)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4)其它方法。

第一章、第二章

1、试述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即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统一:

使用价值与价值作为商品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一同存在于商品中。

(2)对立(或矛盾):

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相互排斥,因为二者是商品的不同方面。

或者说,无论对于商品生产者还是对于购买者而言,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这就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或矛盾)。

其解决途径是交换。

2、试述劳动二重性的对立统一,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1)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2)对立(或矛盾):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相互排斥,因为二者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不同方面。

或者说,如果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无法还原为抽象劳动,就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或矛盾)。

其解决的途径是交换。

3、试述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而使用价值与价值构成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分别决定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存在,同时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存在。

总之,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4、试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1)劳动二重性是首先由马克思发现和证明的,正是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这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1)货币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阶段,仅仅存在特殊等价物;在一般价值形式阶段,虽然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但是,一般等价物没有固定下来,所以,在这三个价值形式阶段货币没有产生。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种商品(例如贵金属金银)上,此时便产生了货币。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6、论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也会产生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

(3)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供求关系与价格的相互作用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在于,当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到超额补偿;当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刚好得到全部补偿;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时候,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到部分补偿。

8、假定某一年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为100亿元,同一名称的货币年流通8次。

而且,假定这一年中央银行发行纸币200亿元。

试问: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贬值还是升值?

(3)单位纸币或每一元纸币值多少?

解: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1400-350+250-100)÷8=150(亿元)

(2)根据题意,由于这一年中央银行发行纸币200亿元大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150亿元,所以纸币贬值。

(3)单位纸币值:

150÷200=0.75

第三章

1、简述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1)形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交换,后者是不同数量的价值之间交换;(3)主体不同,前者是使用价值,后者是价值;(4)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后者是为了获得更大数量的价值;(5)限度不同,前者有限度,后者无限度。

2、剩余价值如何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而资本主义生产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补偿其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这一过程即为价值增殖过程。

可见,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关系?

二者的联系:

(1)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余价值。

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二者的区别:

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

4、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取决于工作日的长度,工作日最低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最高限受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影响。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为条件,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解决条件有哪些?

(1)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是价值规律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2)解决的重要条件:

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过程,但离不开流通过程。

解决的前提或关键:

劳动力成为商品。

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某资本家雇佣工人300个,每人每月工资60元。

每个工人月耗生产资料180元,生产产品120件,每件产品社会价值为6元。

计算:

(1)这个资本家每月、每年分别从这些工人身上可以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3)如果这个资本家改进技术,使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每件产品社会价值仍为6元,那么,这个资本家每月、每年分别可获多少超额剩余价值?

解:

(1)每月榨取的剩余价值=(6×120-60-180)×300=144000(元)

每年榨取的剩余价值=144000×12=1728000(元)

(2)剩余价值率=144000÷(60×300)×100%=800%

(3)每月获取的超额剩余价值=(6×120×2-60-180×2)×300-144000=162000(元)

每年获取的超额剩余价值=162000×12=1944000(元)

7、某纺织厂工人的平均工资每天10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24磅毛线,每磅售价4元。

由此消耗的原材料价值为38.4元,工具设备磨损费为4.8元。

计算:

(1)资本家在一个工人身上每天垫支的资本价值是多少?

(2)一个工人每天创造的新价值是多少?

(3)剩余价值是多少?

(4)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5)剩余劳动时间是多少?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解:

(1)资本家在一个工人身上每天垫支的资本价值=10+38.4+4.8=53.2(元)

(2)一个工人每天创造的新价值=4×24-(38.4+4.8)=52.8(元)

(3)剩余价值=52.8-10=42.8(元)

(4)剩余价值率=42.8÷10×100%=428%

(5)由: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可得: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新价值×工作日=42.8÷52.8×12≈9.73(小时)

第四章

1、试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原因(即决定资本积累必然性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原因:

(1)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

(2)资本家面临竞争的外部压力。

2、试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1)区别

在是否增大社会资本总量上不同:

资本积聚能够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却不能。

在单个资本增大速度上不同:

资本积聚不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单个资本,而资本集中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单个资本。

(2)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

3、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哪些特点?

(1)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由工人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