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docx
《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
【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
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
老子解读六道家最高的智慧:
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一:
“贵上见”的经典案例:
国酒茅台的非自然雄起
在老子看来,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贤”和“不贤”,更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
也没有什么值得向往和拥有的“可欲”之物。
大家会说:
老子没有活到现在,如果看到现在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新奇好玩的东西。
如果他出现在现代,难道真的会不动心吗?
恐怕就不会这样说了,也一样会被弄迷糊的吧?
其实,老子认为:
所有的一切希奇宝贝,一切你以为值得“贵”“尚”“显”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存在,都是人心自己的定义;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幻想和自恋,自己沉迷在自己创设的概念世界中不可自拔。
这可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禁欲主义”,而是一种看透复杂事物背后真相和本质的智慧。
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前一章里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的事例应用和说明,真正看懂了第二章,理解起来就很简单了。
这里,我们举“国酒茅台”的例子来说明:
所有人“贵”“上”“见”的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而非自然的本质。
我原来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现在的职位,是在北京专门“办招待”,到处花钱请人吃饭,来的都是“要人”,所以招待的水平很高,一餐下来需要一两万元。
问他们到底在吃什么宝贝。
他说,别的不提,光说酒,一定是茅台。
我想茅台也不贵,不就五百多元吗?
有些“法国庄园酒”,还要两千美元一瓶呢。
他说外国的红酒国人们不喜欢,我知道的五百元茅台只是“入门级”的,他们喝的是五千元一瓶的陈酿高档茅台。
是啊,茅台已经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名酒”,价格也在天上高高挂着。
各位会认为:
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尊贵”的“难得之物”吗?
没错,老子承认茅台酒是“真实存在”,这一点上老子决不是“唯心主义者”,他只是认为:
茅台的“不凡身价”和“国际地位”,都是人心所创化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的国度,历史上有很多名酒,怎么会让根本就不见经传的西南边境小镇上的茅台酒,出任“国酒”的地位呢?
实际上,茅台的命运,和我们共和国创造者的命运密切相关。
当年的茅台,不过是贵州一个偏僻地方(茅台镇)连商标都没有“注册”的一个小酒厂,虽然味道不错,但也没有看出来有什么“贵相”;跟别的小酒厂一样卖,一桶也值不了几文钱。
但是当年一股叫做“红军”的队伍,被老蒋打得到处逃,“长征”到了这里;当兵的自然喜欢找酒喝,正好这支部队的几个主要领导,特别喜欢它的独特味道,赞为好酒;于是种下了一个缘分。
但是,茅台酒的好运还没有来,接下来二十多年,它依然在偏僻的小地方,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四乡的小商贩,小市民,以及农民兄弟们。
这时的茅台,谁都买得起,喝得起。
大家都不知道将来会很值钱。
如果各位当年在茅台镇,知道此酒的“不凡未来”,花上几块大洋,买上几桶存到现在,绝对可以“变身”百万千万。
因为那批路过茅台镇,当时因被长期追杀弄得有些狼狈不堪的叫做“红军”的队伍,最后坐上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位置,领导们想起来当年喝的酒还不错,是长征路上的“革命酒”;新的领导班子非常“革命”,绝对不愿意和那批被自己打倒的“封建主义”为伍,一起去捧历史上的“名酒”,更不能去抬皇帝们爱喝的“贡酒”,不管那些酒有多吸引人(其实所谓的“好”酒,差别并不大。
据这些喜欢喝茅台的人来说,茅台的好处就是香味独特,而且喝了不上头(不会头痛)。
天,就这点好处?
喝杯雪碧,也一样是香味独特,好喝不上头呢!
)。
共产党是“革命党”,不会去捧历代统治者的“名酒”,这是有“立场”问题的。
于是,革命长征路上找到的此酒就“发”了起来,被尊为“国酒”了。
因为中央领导人喜欢,自然地方领导人也跟着“喜欢”,风气自然就开了。
不过,此时的茅台,主要是“政府官员用酒”,在民间是心向往之,但是大家都没钱,还是喝不上。
其实当年也不贵,我上中学时候,茅台酒的价格才七元多一瓶,不要票,随便买。
我父母的工资是五十几元,月工资大约可以买七瓶。
现在他们的工资只能买五瓶了,所以茅台的行情比他们的工资更有潜力一些。
当时也没有听说还有更加“高贵”的茅台,可能都送到北京了吧?
茅台的风光,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
官本位下的小民们,最想体验的,就是政府的“示范”标准了。
上有好,下必效焉。
所以,这段历史,正好说明了:
一个本来并不稀奇的东西,经过包装,也就是“尚”---领导的提倡,以及“贵”----大家都想要,争相拥有,就变得“稀奇”起来。
再加上拥有的人“显”和“可欲”,喝茅台的人感觉“良好”,喝了还想喝。
没喝的处心积虑,怎么都得搞一瓶来喝,结果造就茅台的“一鸣惊人”,自然身价不凡,于是成为“国家名牌”。
整个的过程,不都是在人心的作用下完成的吗?
等那天生活水平提高到“健康第一”的时候,大家都跟法国人学品位,都要喝红酒,茅台酒恐怕又要掉价了。
不过据说茅台也进军“红酒”市场了,估计将来也会有几千元的“茅台红酒”出来吧?
其他所有价值不凡的“稀罕物”,又何尝不如是?
一切“高贵尊显”之物,都是人心的幻化。
老子实在是太有智慧了,把人间的一切笑话,早早地看在眼里,并善意地提醒我们:
不要被自己制造出来的概念骗了。
骗骗别人玩还可以理解,最后连自己也骗得当了真,就太可笑了。
二:
虚心弱志,“人为”靠边;实腹强骨,“天道”倡行。
原文: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任继愈的解读:
因此,圣人的治国原则,(要)简化百姓的头脑,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增强百姓的筋骨。
陈鼓应的解读: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傅佩荣的解读:
因此之故,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化他们的筋骨。
比较任先生和陈先生的解读,很明显可以发现两人学术水平和文字功力的巨大差异,让人慨叹不已!
任继愈的解读,几乎就是字面含义的直接对应,简单生硬的“翻译”;几乎看不出来有多少对于文字隐含意义的仔细推敲过程。
而且任解读所用的字数明显较陈多,可是含义和回味又明显缺乏不少,这应该就是他们两人的学术功力差异吧?
如“强其骨”任继愈解读为“增强百姓的筋骨”,他这里强加了一个老子文字里面没有点名的“百姓”出来,造成上对下的“政策性结论”;但老子此句,从逻辑上不能否定也是对统治者自身在内所有人的共同要求,此种强加的字句,未必能服人。
如果把他强加进来的“百姓”二字去掉,任先生的翻译解读,等于完全没有翻译和解读(“强其骨”成为“增强筋骨”),根本没有增加读者的理解度。
如果对于这种简单句子的解读,任先生都持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很难想象他会把本章的内容同老子的前后文联在一起来理解。
反而是陈先生的几句解读,明显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当然陈先生也未能发现它与前一章之间的密切联系)。
因此,一对照,就发现两者解读的境界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当然两人孰高孰低,读者自己拿结论吧,角度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结论。
这里提一下:
老子的解读,自河上公起,就有注重养身练气修仙的一派,后来道教传统中的解读方式,与文化圈中的解读,往往有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对上面这四句话的解读,道教的丹道家们如获至宝,普遍把它理解为是练气炼丹的法门,修炼“命功”的要窍,还发展出一整套“上虚下实”的功法;还有就是“强骨”的说法,也因为“肾主骨”,成为修仙派和丹道家们“强肾”“练精”“固阳”的要点。
这些东西,在我个人看来荒诞不经,很多是牵强附会,不值一驳。
但是这种“神秘派”的“道法”依然在民间有市场,因其“神秘”性,很能吸引一批热心的想当神仙的“修炼”之士。
大家不要被迷惑了。
国内的道教,自明清以来,一直在走下坡路,已经衰落了很久,几百年积弱了,不像佛教,唐以后的鼎盛期过后,这中间还有几个如太虚大师等人出来“振兴”一下,勉强有个样子。
道教是一直“式微”的,早已丧失了古代作为统治者“智囊团”,以及作为民间“精英文化”教育者的地位。
现在的道教宫观,基本上只是个风景名胜的游玩地,道士们多是拿工资的“旅游行业人士”,喜欢办法会,赚点钱,搞搞迷信活动,少有真修行的高道们出现。
这里特别提一下,是怕青年朋友们因为喜欢老子,跑到宫观里见人就拜,以为道士们就是老子的真传后人,又缺乏鉴别力,容易被人用神秘难解的东西忽悠,走上弯路。
我的建议是:
有些老子的解读版本,以及自居的“道学”学问,如果弄得玄而又玄,莫测高深的样子,让你读不懂和无法理解,不要因此觉得应该崇拜作者,否定自己,我建议就干脆不要去读了,不要因猎奇而受损。
这里的最大问题就是:
老子的“虚心弱志”到底是什么含义?
在任先生看来,老子的用意就是要把老百姓变成傻瓜,成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方便管理的“人”。
如此当然就是“愚民政策”。
真要这样做其实很累人,统治者也很辛苦;需要“不怕辛苦!
排除万难!
”
我发现如果要把任先生理解的“老子精神”真正贯彻执行到底,还不如统治者干脆把百姓都杀了,养一群牛马,更符合任版“简化头脑,填饱肚子,削弱志气,增强筋骨”的“治国原则”。
不过,这时的统治者,我看与放牛娃也差不多了。
不知这个结果,是否符合王公官员们的初衷?
还是只是任先生自己胡编乱解的[老子精神],给“管理层”出的馊主意?
所以,这些专家们解读的[老子],真的不能多思考,想多了,自己都会笑出来!
再看陈先生的解读,就感觉好多了。
在陈先生这里,百姓们不用做牛做马,而是可以成为道德品质很高的“圣人”了:
你看都成了“心灵开阔,意志柔韧,身体强健”的老百姓,的确很理想,天下大治;不过怎样做呢?
没有说,我认为难度很高,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在陈先生这里,老子是一个很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乌托邦主义者”,幻想出现一个人民素质极高的“理想国”。
而且陈先生的这种理解,与上下文都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好像是老子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很不合逻辑;所以,这样的理解,我认为依然不是老子的原意。
其实,联系一下前文,“虚心弱志”的真正含义和实施手法,就一下都“跳”出来了:
[老子]的上一段是“无言无为”在国家管理原则上的应用方针,是大方向。
现在的这四句话,是针对每个个体的具体要求。
老子的前一段话是“反方”,阐明他认为国家治理上不应该做的事情,现在的这几句话是破而后立,确认应该要实施的具体行为。
这真的不难理解,也很合逻辑。
“虚心弱志”,就是前文所说的“不上”“不贵”“不见”的具体表现。
在老子看来,所有的“贤”“难得之货”“可欲之物”,都不是真实自然的存在,全是人心根据自己的妄想自行定义出来的。
可是一旦定义出来以后,人又糊涂了,把这些虚妄的概念当作真实的东西去追求,结果把自己弄得迷失劳累(如前一章中论述的对“美和至美”,“善和至善”的追求带来的荒谬结果)。
人心所产生的虚妄不实的概念和愿望,是变动不居的幻想,是人没事找事,在创设自己的“感觉”,因此是非常不可靠的;不能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如此虚幻的基础上。
人们如果把这样的“心志”强化后,就背离了生命的本质;所以要把这种“人为”创造的心志“虚”和“弱”掉,回到最真实的本体----“自然”上来。
也就是说:
回到“无为”和“不言”的自然生命本质上。
老子用“腹”和“骨”来指代“天道自然本质”的含义,是人“心”和“志”的对立面,不能像任先生一样狭义地理解;老子认为人的天然本性是应该强化和充实的,而由此生命本体的基本需要升华出来的“虚幻的心志”,却是要抑制的。
例如:
饿了要吃一碗饭,是身体生理需要的“腹”真实不虚的需要,是人自然本性的要求;老子鼓励人们去“实”,不要硬顶,否则饿出毛病来就不好了。
可是如果肚子饿了一定要到五星级酒店吃,以及一定要“满汉大餐”,要“宾客如云”,要处女脱光了身子裸体躺在餐台上当菜盘子(日本台湾的‘女体盛’),这样才觉得像“吃”的样子,才吃得有“味道”。
显然,这种吃法,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