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3840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

《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docx

届高考化学基础模块综合检测2有答案

1.下列所述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①做完银镜反应后,试管上的附着物可用浓氨水洗涤②为提高高锰酸钾的氧化性,用盐酸将高锰酸钾溶液酸化③在容量瓶内将苛性钠溶解,以配制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④为检验集气瓶中氯气是否已充满,将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置于瓶口⑤为了加快过滤的速率,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⑥中和滴定前,将滴定管用将要装入的液体润洗,锥形瓶用蒸馏水润洗

A.②⑤B.④⑥C.①③D.①④

【答案】B

【解析】提出假说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能够解释并预见某些科学事实的原理或结论。

为此假说的提出一定要来源于科学实验,反过来假说又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最终才能成为科学理论。

因此B选项正确。

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关于0.2mol·L-1的BaCl2溶液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L溶液中Ba2+和Cl-的总数为0.8NA

B.500mL溶液中Cl-的浓度为0.2mol·L-1

C.500mL溶液中Ba2+的浓度为0.2mol·L-1

D.500mL溶液中Cl-的总数为0.2NA

【答案】C

【解析】钡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分别为0.2mol·L-1和0.4mol·L-1,所以2L溶液中Ba2+和Cl-的总数为0.8Na。

3.配制一定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KOH溶液时,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

A.容量瓶中有少量水

B.有少量KOH残留在烧杯中

C.定容时俯视

D.定容时仰视

【答案】BD

【解析】A中无影响;B中KOH的物质的量偏低,浓度偏小;C中溶液的体积偏小,浓度偏大;D中溶液的体积偏大,浓度偏小。

【答案】B

4.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A.将氯化镁溶液直接蒸发至干,可获得纯净的无水MgCl2固体

B.用二氧化锰和0.5mol/L盐酸混合加热,制取氯气

C.用KSCN溶液检验硫酸亚铁溶液是否氧化变质

D.用苯萃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溴

【答案】C

5.有一瓶Na2SO3溶液,由于它可能部分被氧化,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

对此实验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Na2SO3已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B.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

C.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

D.加硝酸后的不溶沉淀一定是BaSO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即使亚硫酸钠没有被氧化,则也可以被硝酸氧化生成硫酸钠,进而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所以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答案选C。

考点:

考查亚硫酸钠是否变质的实验探究

点评:

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

该题注重基础,侧重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规范性以及严禁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7.为了探究Cl2、SO2同时通入H2O中发生的反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试填空。

(1)D装置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仪器的作用是:

(2)为验证通入D装置中气体是Cl2还是SO2过量,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以下试剂:

a氯化铁稀溶液b氯化亚铁溶液c硫氰化钾溶液

d苯酚溶液e品红溶液f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①若Cl2过量:

取盛有(选填一个符号)试剂的试管,加入(选

填一个符号)试剂,无明现象,再取适量D中溶液滴加至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是:

若选用上述试剂中的一种结合必要的操作就可以验证通入C装置中气体是Cl2过量

还是SO2过量,该试剂是______(选填一个符号),必要操作和结论__________。

【答案】(14分)(每空2分)

(1)Cl2+SO2+2H2O=4H++2Cl―+SO42―,防倒吸

(2)①b,c(或d),溶液呈红色(或紫色)

②e品红褪色,加热不复原,说明氯气过量;品红褪色,加热又复原,说明二氧化硫过量。

8.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无水乙醇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缓注入盛有水的量筒中

C.配制.FeCl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和稀盐酸

D.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先加生石灰再蒸馏

【答案】D

9.关于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加热后的硫酸铜应在空气中冷却后再称量

B.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应用稀的强酸和强碱作为反应物进行实验

C.在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中,靠近阴极附近的液体的颜色会加深

D.在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加热不够充分将会使实验结果偏小

【答案】A

10.根据下列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A

左边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边烧杯中铜表面有气泡

活动性:

Al>Fe>Cu

B

烧瓶内颜色深浅不同

说明:

2NO2

N2O4(g)△H<0

C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

溶度积(Ksp):

AgCl>AgBr

>Ag2S

D

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非金属性:

Cl>C>Si

【答案】D

D实验只能证明酸性:

HCl>NaCo3>H2Sio3,不能比较Cl、C、Si的非金属性强弱,故D错误。

11.下列气体既不能用浓H2SO4干燥又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

A.Cl2B.HIC.NH3D.CO2

【答案】B

【解析】酸性干燥剂有浓H2SO4、P2O5等,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3。

碱性干燥剂有碱石灰(NaOH、CaO),固体NaOH等,不能干燥酸性气体。

浓H2SO4还属于强氧化性干燥剂,不能干燥H2S、HBr、HI等还原性气体。

12.某同学用下列实验装置探究硝酸的性质。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试管内壁上“黄霜”的成分是硫

B.该实验探究说明浓硝酸既有氧化性,又有挥发性

C.烧杯内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尾气,防止尾气污染环境

D.H2S用SO2代替,将无明显反应现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已知H2S+2HNO3=S↓+2NO2+2H2O;A.试管内壁附着的是淡黄色硫,正确;B.此反应只体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不显示酸性和挥发性,错误;C.利用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防污染,正确;D.如果用SO2代替硫化氢,发生的反应是SO2+2HNO3=2NO2+H2SO4,无明显现象,正确;答案为B。

考点:

探究H2S、SO2和浓HNO3的化学性质

13.易拉罐主要为铝合金,其中以铝铁合金和铝镁合金最为常见。

现取几小块易拉罐碎片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实验方案与现象、结论正确的是

序号

实验方案

现象、结论

A

加入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含铝、铁、镁三种元素

B

加入NaOH溶液

有无色气体产生,含有铝元素

C

加入盐酸后,所得溶液中再加入少量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含有镁元素

D

加入KSCN溶液

溶液呈血红色,含有铁元素

【答案】B

【解析】答案A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气体结论含铝、铁或铝、镁。

加入NaOH溶液只有铝反应产生无色气体,铁、镁不反应故正确。

加入盐酸后,所得溶液中再加入少量NaOH溶液,也可能是沉淀A(OH)3,加入KSCN溶液,金属单质与之不反应,即便含铁元素溶液不会变色

14.在“镁带中镁的质量分数测定”中,如果实验的测定结果偏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装置漏气b.未冷却至室温即读数

c.镁带中含有氧化镁d.末读数时量气管的液面低于水准管

【答案】40.bd

【解析】

试题分析:

a中装置漏气,导致氢气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错误;b中未冷却至室温即读数,根据热胀冷缩,水中体积增大,气体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高;正确;c中镁带中含有氧化镁,会导致生成氢气的气体减少,测定结果偏低,错误;d中末读数时量气管的液面低于水准管,导致体积读大了,测定结果偏高,正确;选bd.

考点:

考查误差分析。

15.某课外兴趣小组进行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做了如下的实验:

以铜为电极,按如图所示的装置电解饱和食盐水。

实验现象:

接通电源30s内,阳极附近出现白色浑浊,之后变成橙黄色浑浊,此时测定溶液的pH约为10。

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聚集大量红色沉淀,溶液仍为无色。

查阅资料:

物质

氯化铜

氧化亚铜

氢氧化亚铜(不稳定)

氯化亚铜

颜色

固体呈棕色,浓溶液呈绿色,稀溶液呈蓝色

红色

橙黄色

白色

*相同温度下CuCl的溶解度大于CuOH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后最终溶液呈碱性

B.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H2O+2e-¯═H2↑+2OH-¯

C.电解过程中氯离子移向阳极

D.试管底部红色的固体具有还原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片可知,电源正极连接阳极,负极连接阴极,已知阳极附近出现白色浑浊,说明阳极附近生成CuCl,之后变成橙黄色浑浊,说明CuCl转变成CuOH,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聚集大量红色沉淀,即Cu2O,其中Cu2O的Cu显+1价,具有还原性,故D正确;又因为电解池中,是饱和食盐水,阴极就是电解水,电极反应为2H2O+2e-¯═H2↑+2OH-故B正确;电解池工作过程中,阴离子向阳极靠近,故C正确;电解后,溶液中的OH-与Cu+形成了不稳定的CuOH,最总生成Cu2O,故最终溶液应显酸性,A不正确,此题选A。

考点:

考查电解池相关知识点

17.(6分)在下图所示的装置A中,用KMnO4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制取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MnO4—+10Cl—+16H+=2Mn2++5Cl2↑+8H2O;装置B中的四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

①蘸有淀粉—KI溶液②蘸有品红溶液③蘸有紫色石蕊溶液④蘸有浓NaOH溶液。

(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p中盛装试剂的名称为。

(2)反应开始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①处:

②处:

③处:

(3)写出④处反应的离子方式:

【答案】(6分)

(1)分液漏斗(1分

(2)①处:

变蓝(1分)

②处:

褪色(1分)

③处:

(1分)先变红后褪色(1分)

(3)Cl2+2OH—=Cl—+ClO-+H2O(2分)

【解析】考查氯气的制取及性质

(1)p装置为分液漏斗

(2)①处:

Cl2+2I-=I2+2Cl-,碘使试纸呈蓝色

②处:

氯气与水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

Cl2+H2O=HCl+HClO,故品红将褪色

③处:

氯气与水生成了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迅速将被次氯酸漂白而褪色

(3)由于氯气有毒,必须进行尾气吸收,一般用碱液:

Cl2+2OH—=Cl—+ClO-+H2O

18.室温下,将一定浓度的Na2CO3溶液滴入CnSO4溶液中得到了蓝色沉淀。

为了确定沉淀的组成,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试验和研究。

(一)【提出假说】

假设一:

两者反应只生成CuCO3—种沉淀;

假设二:

这两者祁互促进水解,生成Cu(OH)2—种沉淀,则此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

生成的是CuCO3和Cu(OH)2两种沉淀。

(二)【理论探究】

查阅资料:

CuCO3,Cu(OH)2均不带结晶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