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596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4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

《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 2.docx

中国建筑史课件文字2

中国建筑史

简介《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驱乐嘉藻(1870)

⏹中国建筑史学的摇篮

——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

(1930)

⏹“学社”的两位骨干、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与刘敦桢

第一篇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

木构架体系特征:

梁柱承重,墙体围护

大体呈现两种类型:

1.保持木构架体系的基本构筑形态 

2.完全摆脱木构架的承重方式 

第一章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第一节单体建筑平面

1.构成要素:

间、出廊

“间”有两个概念:

•四柱之间的空间

•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

出廊:

两排柱子很近

1)无出廊式(四等)

2)前出廊式(三等)

3)前后廊式(二等)

4)周围廊式(一等)

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

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

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

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

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阶周匝:

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周匝。

 

2.“间”的组合

•面阔方向:

取决于开间的数量

  官式建筑:

皇宫、衙门、大的寺庙。

在面阔方向坚持用“阳数”:

1,3,5,7,9,9开间为最高规格

  民间建筑:

住宅、寺庙等。

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进深方向:

取决于间的架数。

  1,3,5开间,2,4开间也有。

官式、民间都不强调阴、阳之分

间的名称:

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3.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

一明两暗

优点:

1)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

2)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

3)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

4)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

5)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

6)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

4.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正式:

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标准化)

杂式:

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自由化)

第二节庭院式组群布局

1.组合方式

纵列式,横列式,散点式,庭院式

2.构成机制

1)廊院式:

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合院式: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3.组合方式

1)对称式:

2)半对称式:

3)不对称式:

4.布局特点

1)突出内向性的布局

☐空间聚合功能

适和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

安静、私密性强

☐气候调节功能

围护墙——遮阳、挡风

内院——采光、绿化

形成小气候

☐防护戒卫功能

内部开敞、相互照应——外部封闭,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

☐伦理礼仪所需:

主从、正偏关系

2)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3)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离散型”:

中国建筑——历时性观赏

●“集中型”:

西方建筑——共时性观赏

4)突出“门”的铺垫作用

●建筑组群的外显立面

●组群艺术的起点

●庭院的节点

 

第二章木构架建筑的台基

第一节台基的作用

1.防水避潮:

结构、生活

2.稳固基础

3.调适构图

4.扩大体量

5.调度空间

6.等级标志

7.独立建坛

第二节台基的构成

一、台明:

台基的主体

从样式上可分为

1.平台式——普通台基

•构件组成

垂带石:

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象眼石:

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砚窝石:

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推力

•分类:

根据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砖砌台明:

台帮部分用细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

——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

整个台明包括台帮全用石活

——属中等次台基

•台明的长宽尺寸要求:

“下檐出”小于“上檐出”

2.须弥座:

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属于高等次台基

•构成

•宋式和清式的比较

宋式        清式

层次构成  分层多,9—12层  分层少,6层

体量权衡  主次分明      无明显主体 

      个别线脚不合理   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格调韵味  秀挺、精细、洒脱  敦实、粗壮、庄重

•清式须弥座的比例推敲和雕饰分布

须弥座的六层高度分成三组,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枋

全部光素的  只在束腰雕饰   在束腰和上枋雕饰   全部雕饰

二、台阶:

台基的踏步

1)台阶的类别

I.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正阶踏跺—前后檐正中

②垂手踏跺—正面踏跺两旁

③抄手踏跺—两山侧面

出陛(出阶)的多少也是台基的重要调节因子。

明清出陛数量定型为“单阶”和“三阶”

根据做法不同可分为:

  垂带踏跺  带“御路” —高等次

        不带“御路”—中等次

  如意踏跺       —低等次

  礓礤         —一般用于推车

2)台阶的理性化特点

•踏道坡度

  宫殿踏道坡度

  第宅踏道坡度

•垂带石的端部做法

 

三、栏杆:

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

1.作用:

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丰富剪影、尺度标志

2.构成形式的分类:

有两种

•梁思成分成三种:

I.“用望柱及栏板者”

II.“用长石条而不用栏板者”

III.“只用栏板而不用望柱者”

•刘致平分成六种:

 寻杖栏杆,栏板式栏杆,機子式栏杆,罗汉栏板,石坐凳栏杆,木石栏杆

3.宋、清时期栏杆的比较

     宋式       清式

分件构成 构件之间打榫卯  除望柱、地栿外其余都制成一体的栏板

构件多,分件多  构件少、分件少

体量  望柱之间距离大, 望柱之间距离小,栏板缩小

     寻杖细长     寻杖粗壮

     通透度大     通透度小

风格   清秀、清快、苗条 庄重、稳定、强劲

     木材质的权衡   真正石材的权衡 

4.抱鼓石

1)做法

2)作用

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

美化栏杆尽端造型

3)灵活性:

夹角可大可小

四、月台:

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形制上区分为

1.正座月台

位于房身基座前方,适合庭院中心居主体地位的殿屋使用

“露明高,按房身下台基露明高,除一踩高五寸余即是。

2.包台基月台

把基座前半部正侧面全包合的月台。

适合门屋、门殿之类的建筑

“高按门台基露明高折半。

再地势跌落,临时酌定。

第三节台基的组合

一、单台组合体:

单一的基座与台阶、石栏的组合

二、月台组合体:

在单台组合体中增加了月台的组合。

此时月台的形制与基座的形制完全一致。

三、重台组合体:

重叠台基的做法。

台基中的最高体制,只用于皇家最隆重的主体建筑

 

第三章清式木构架形式

第一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抬梁式构架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特点:

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常见的几种形式

2.穿斗式构架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优点

1)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横担千,竖担万”

2)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3)简化了屋面用料

4)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

6)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局限性

1)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

2)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

3.二者的互补机制

1)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2)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二、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

角柱

檐柱:

前后檐处除了角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

处于脊下的柱子

金柱:

其余的称金柱

山柱

童柱(瓜柱):

没有落地的柱子

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

大梁(大柁):

大小、长短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推。

抱头梁(挑尖梁)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

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

梁—栿

   檩—槫

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

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

进深方向:

随梁枋、穿插枋

面阔方向:

如图所示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建筑:

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

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二者主要区分标志

    大式有斗拱        小式无斗栱

  大式有飞椽       小式无飞椽

大式有扶脊木      小式无扶脊木

扶脊木:

被脊桩固定于檐桁上,截面为六角形

    明清时期才出现

  大式有角背       小式无角背

  大式有随梁枋     小式无随梁枋

第二节斗栱

一、斗栱的作用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支承挑檐檩

联结柱网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抗震

装饰作用

等级标志

模数作用

二、斗拱的组成(清代)

斗:

双向开口

 坐斗:

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十八斗:

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

升:

单向开口

 槽升子:

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

 三才升:

除了槽升子,其余的升都是三才升

 翘:

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

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瓜拱:

短的。

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瓜拱

万栱:

长的。

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万拱

  厢栱:

最里、最外的

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

宋代时起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

正心枋:

落在柱轴线上,承檐檩

挑檐枋:

承挑檐檩

井口枋:

承井口式天花板

拽枋:

除上述外其他枋

   里拽

   外拽

三、斗拱的出跳

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

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级的大小。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跴(踩),跴与出跳的对应关系:

出一跳—三跴,出两跳—五跴,出三跳—七跴

四、斗拱的类别

根据部位: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 平身科—补间铺作 宋代

   角科——转角铺作

根据做法(清式)

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

用于外檐和隔架

翘昂斗拱。

常用于外檐

品字斗拱。

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

隔架科斗拱。

用于室内梁、枋空档之间

镏金斗拱。

用于外檐。

等级最高

五、斗拱中的模数

宋代的材分制

清代的斗口制

第三节雀替

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一、作用

•增加挤压面

•减少净距

•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美化了柱与枋的关系

二、历史的演变

第四节 对木构架的评析

一、木构架的技术特点

木构架是梁柱支撑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

梁柱框架体系

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宫殿、民居、亭子)

可以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