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547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

《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docx

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百日维新”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如何评价?

答:

政治: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等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军事:

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十分有利。

它给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这在当时的历史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在这些诏令中,并未提维新派梦寐以求的“君主立宪”。

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是很不彻底的。

2.“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

(1)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

(2)意义:

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提出的?

有什么意义?

答:

(1)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

同年5月,江泽民又进一步把“三个代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文化大革命”错误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答:

(1)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

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

这些都促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

(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在中国共产党面临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

再加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样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

5.《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其评价.

答:

(1)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2)其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与以往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和“迎闯王,不纳粮”等相比,其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应该说这个纲领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它所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所以,这种社会理想,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的冲击,却难以建立起足以替代腐朽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

6.《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

(1)政治:

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

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思想文化:

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

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2)性质:

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

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

答:

(1)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2)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了概括。

指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其中的活动灵魂。

决议强调: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8.1990年邓小平提出的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

(1)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从长远的观点看,必然产生第二个飞跃,即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9.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答:

20世纪以来,中国更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这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B10.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答: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11.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北伐战争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C1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

答:

(1)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湘赣起义发动。

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

(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

(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13.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是如何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

答:

(1)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除了坚决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等以抵御外国侵略以外,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

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图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西方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3)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觉醒意识还只限于少数人之中。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以后翻译了《天演论》。

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民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着成为“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

当时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4)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者。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1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答: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

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林则徐: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