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523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

《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docx

艺术心理学专题文献

精神病学发展简史

历史证明,精神病学的发展不仅仅受到当时的医学科学水平的制约,而且也受到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精神病学”的起源

第一章绪论精神病学一词,源于希腊语,psyche即精神、灵魂,iatria则为治疗之意。

古人认为有不依赖躯体的灵魂存在,灵魂可以生病,也可以受治。

大约在公元前5~4世纪,已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7)是科学医学的奠基人,也被尊崇为精神病学之父。

他是一位唯物主义的哲学家。

他认为脑是思维活动的器官,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

他认为人体内存在四种基本体液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就像自然界存在的火、土、空气和水一样。

四种体液平衡则为健康,如果其中某一种过多或过少,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衡,人就生病。

比如抑郁症就是由于过多的黑胆汁进入脑内,破坏了脑的活动所引起的。

二、中世纪宗教和神学对精神病学发展的影响

公元3世纪后,古罗马文化逐渐衰落。

中世纪的西欧医学已沦为宗教和神学的附庸,出现了严重的退步。

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体,因而被送进寺院,用祷告、符咒、驱鬼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期出现了许多研究魔鬼与精神症状关系的“专著”。

中世纪末叶,精神病人的境遇更为凄惨,比如他们的躯体被烙铁烧炙,舌头被长针穿刺,理由是必须要用苦刑来驱除躲藏在他们躯体内部的魔鬼。

美其名曰:

惩罚其肉体,拯救其灵魂。

三、近代精神病学的发展

随着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医学也逐渐摆脱了宗教和神学的束缚。

精神病人不再与魔鬼有关,精神病被看成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法国大革命后,皮内尔(P.Pinel,1745—1826)是第一个被任命当“疯人院”院长的医生。

他去掉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和枷锁,把他们从终身囚禁的监狱生活中解放出来,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

从而使医生有可能观察研究精神疾病的症状及变化,使当时法国的精神病学有了显著发展。

随着基础医学,如大脑解剖学、生理和病理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资料的积累,德国的格里辛格(Griesinger,1817—1868)在1845年发表了他的专著,得出了精神失常是一种脑病的结论。

他还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现代精神病学的创始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在精神病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德国的克雷佩林(E.Kraepelin,1856—1926)以临床观察为基础,认为精神病是一个有客观规律的生物学过程。

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使他有勇气澄清当时一片混乱的精神病学问题,提出精神疾病可以分为若干类别,每一类别都有自己的病因、特征性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典型的病程经过和病理解剖所见,以及与疾病本质相联系的转归。

20世纪以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分别从大脑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以期阐明精神现象的实质,形成了精神病学中的各种学派。

四、现代精神病学概念的充实、延伸和发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了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从而使我们对许多疾病的生物学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几乎可以用偏离正常的生物学变量来评估、判断、解释和说明各种疾病,因而生物医学模式便成了现代医学的金科玉律。

疾病变成了一大堆数据的集合。

遗憾的是,这种纯生物医学模式没有给疾病的社会心理方面留下太多的余地。

作为疾病的载体──人本身被忽视了。

为此,有识之士提出了医学模式应该向“生物—心理—社会”三合一的模式转变,这种新的医学模式,在精神病学中显得最恰当、最适用,也最需要。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精神病学不仅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疾病,也要(或者是更要)关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精神病学不仅要服务于精神病院之内,也要(或者是更要)着眼于全社会的心理健康。

于是有人用“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悄悄地替换了“精神病学”,也有人主张用“精神医学”(psychologicalmedicine)一词取而代之。

总而言之,关注心理健康,尤其是关注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师担为己任,他们不再只是固守着精神病院的那方尺天寸地,也不仅仅只是囿守着那些哭笑无常、语无伦次的朋友们。

他们有一种使命感,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管得更宽。

实际上,这种改变不是好高骛远,更非舍本逐末。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构成了人类精神活动的两极,而在两极之间的是占绝大多数的正常人。

精神病学的泰斗雅斯贝斯(K.Jaspers,1883—1969)曾经说过,研究极端是理解常态的钥匙。

所以,从研究两极起步,而将服务全体作为最终目标。

顾此不会失彼,充实只能提高。

精神症状的一般特点

了解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有助于鉴别千差万别的精神活动的变化是否属于精神症状的范围。

如运动员在比赛前经常出现心情紧张、呼吸和脉搏加快、频繁有小便感等,肯定超出平时的正常状态,但这种状态可以受自我调节和控制,如果保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还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因此不属于病态范围。

精神症状一般有以下特点。

第一节概述

1.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主观意识的控制,一旦出现后,难以通过主观控制令其改变或消失。

如假性幻觉(pseudohallucination)不能通过主观想象而出现和消失,正常的自由想象而产生的表象则受意识的支配。

2.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符合或者不相称。

如妄想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即使有一些客观事实作为诱发基础,但明显超出正常人对同类事物的认知情感反应的范围。

3.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如情感低落造成社交和工作的主动性降低,工作效率的严重下降。

4.多数情况下症状使患者感到痛苦。

患者对于症状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精神症状,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表情平静地讲述自己被迫害的过程,是可能存在情感平淡的表现。

某些精神症状不一定令患者感到痛苦,如具有夸奖内容的幻听(auditoryhallucination)可能使患者感到愉快。

但是多数精神症状违背患者意愿,让患者感到痛苦,尤其是患者对症状存在一定自知力时,痛苦感更为强烈。

如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简称OCD)患者对于强迫症状的强烈抵抗和欲罢不能感,并经常伴随产生情感低落甚至自杀观念。

如果精神活动具备上述精神症状的一般特点,又具备以下基本要素,就可以确定其属于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的描述要素

1.性质,即异常现象属于知、情、意中哪个方面的表现,具体表现和内容如何等。

如某患者凭空听到有陌生的声音和他说话,此属于知觉障碍(disturbancesofperception)。

进一步了解其具体内容是命令他去干他不愿意干的事情,如打人或自杀等,因此该症状属于言语命令性幻听。

2.频度、强度,症状每天或最近一周、一个月出现的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对患者其他精神活动和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程度等,以及影响症状加重或减轻的因素。

3.持续时间,症状何时开始,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是间断性的,间隔时间和发作时间是多少。

一般来说,妄想症状要持续至少一周才能确认,幻觉如果几乎时刻都出现,持续1~2天就可确认。

如果某种异常精神活动不具备以上基本要素,即使是性质异常的,也不能构成临床症状,没有临床诊断意义。

如正常人也可能出现入睡前幻觉(具备幻觉性质),但只是偶尔出现且每次只有几秒或几十秒(频度低、持续时间短),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因此该现象不具备病理意义。

临床记录精神症状时,基于以上三个要素的准确描述是必不可少的。

仅仅写出某个症状名称,不仅不能和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对临床诊断也几乎没有意义。

以下是一例惊恐发作的临床描述记录:

[病例2-1]男,36岁,发作性莫名其妙的极度恐惧和紧张,感到快要死去或发疯,伴有心跳加速、浑身冒冷汗(性质和具体表现),每次发作均不到半小时就自行终止,1个月来共发生6次,就诊当天发生了3次(频度和持续时间)。

均无特殊诱因,不发作时生活、工作正常(影响程度)。

精神病学的主要流派

由于精神活动的极端复杂性,对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出现了各种相关学说并存至今的局面。

一、描述性精神病学

对精神症状进行描述古来有之,但通常都很零散肤浅。

以临床观察为基础,系统地描述了各种精神病的症状、病程和预后的人,首推克雷佩林。

他第一次将早发性痴呆(dementiapraecox)作为一个疾病单元来描述,并认为其中的青春痴呆、紧张症、妄想症,虽然表现不同,但同属一个疾病单元。

躁狂症和抑郁症表现虽然完全相反,但本质上亦同属一个疾病单元。

克雷佩林认为早发性痴呆是慢性病,易恶化与退化;躁狂抑郁症是急性病,可复原。

克雷佩林观察入微、描述清晰。

他尽量避免假设和推测,而采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精神疾病。

他强调,精神病学家不应只注重个别症状的观察,也不应只注重疾病横断面的描述,更应注重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结局。

克雷佩林对精神病学最主要的贡献是其分类学系统。

他提倡的以坚实的临床事实为基础,至今仍然是精神疾病分类系统的原则之一、

布洛伊勒(E.Bleuler,1857—1939)非常尊重克雷佩林对早发性痴呆的研究成果,他首先使用了“精神分裂症”一词。

他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了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和附加症状,认为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思维松弛(loosenessofassociation)自闭症(autism)矛盾意向(ambivalence)等属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

雅斯贝斯是另一位著名的描述性精神病学的代表人物。

他首先提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是性质不同的两类病理现象。

雅斯贝斯对心因性反应的描述至今仍有实用价值,他提出心因性反应必须符合三点:

(1)反应的起源是某种生活体验;

(2)反应与作为起源的生活体验之间存在着可以理解的关系;(3)反应有自然恢复的趋势。

雅斯贝斯对于人格的描述也是非常详尽生动的,尤其是对癔症人格的描述,历来被视为经典。

施奈德(Schneider)对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有独到的观察和精辟的描述,提出了著名的精神分裂症的首级症状。

这些症状是:

思维鸣响(thoughtecho)争论性幻听、评论性幻听、躯体被动体验、思维被夺、思维插入(thoughtinsertion)思维被扩散、妄想知觉以及被强加的情感、冲动、意志等。

他认为,这些症状对于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特殊的意义。

迈尔格罗斯(Mayer-Gross)的《临床精神病学教科书》在精神病学界很有影响,也曾译成中文。

他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躁狂抑郁症的易激惹症状以及对梦幻状态,都有很精彩的描述。

实际上,上述精神病学家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分歧甚大,但他们都注重描述这一方法。

他们的主要贡献就是对许多症状和综合征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对许多相似而实不相同的精神病理现象作了细致的鉴别。

描述性精神病学一直是欧洲精神病学的主流,而且对整个现代精神病学仍有巨大影响,就连更新最快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简称DSM),也大量采用了描述性的方法,刻意避免滥用病因学的术语。

二、动力精神病学

动力精神病学(dynamicpsychiatry),即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内部各种力量矛盾运动的学说。

对立、冲突的概念贯穿这一学说的各个部分。

最基本的对立是人在本质上的二元属性的对立,即作为生物学的人与作为社会学的人的对立。

动力精神病学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首创,它建立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之上,所以又称为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ticschool)。

动力精神病学遵循精神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人的一切思维、情感和行为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口误、笔误、记忆错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好像是偶然的,其实都有在意识层面上不能自我觉察的动机。

另外,动力精神病学还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也是能量活动,也遵循能量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