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481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66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永威模式三年级上数学教案

南大园乡总校部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数学第五册教学设计

 

年级:

三年级

教学进度

时间

周次

教学内容

9.2—9.16

1、2

测量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9.19—9.30

3、4

四边形

10.7—10.21

6、7

有余数的除法

10.23—11.4

8、9

时、分、秒多位数乘一位数

11.7—11.18

10、11

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

11.21—12.2

12、13

分数的初步认识

12.5—12.16

14、15

可能性、数学广角

12.1—12.30

16、17

期末复习

1.2—放假

18

复习考试

全册内容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册教学包括: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

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

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

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五、学习难点:

时、分、秒的认识。

(经过时间的计算)

分数的比较方法。

四边形。

六、教学准备:

卷尺和测绳,七巧板,钟面,转盘等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教师:

杨艳芳)

一、内容分析: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主要特点有: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四、总课时数:

约6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必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准备:

       硬币学生尺磁卡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实践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

二、出示目标:

1、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必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出示自学指导:

 1、仔细阅读课本第2—4页。

  

2、用直尺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把测量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3、思考: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4、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分米有多长?

  

5、思考:

厘米和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测量课本(第一次先学,后教)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四 、建立1毫米的概念(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看一看:

      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多长。

     

(二)、做一做:

      1、测量硬币 磁卡等的宽度

      2、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三)、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五、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第三次先学后教)

      1、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板出:

1厘米=10毫米

   六、当堂练习: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七、全课小结。

课后小结:

       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竞赛的方式入课题,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有意识的设置障碍,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课 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3、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4、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亲身体验动手操作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