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4385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加大提高,促进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在不断激化,使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客观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831年和1834年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现实需求)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其革命觉悟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4.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理论基础)5.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积累了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这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实践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上。

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表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不带有任何偏见,消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的认识世界,在于它的深刻性,任何一个领域它都不是浅尝辄止,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的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为人的而感觉可感知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观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指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从个性中看共性,从相对中找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这一原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答: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的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的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正确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这一原理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以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想问题做决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更明确,思维更开阔,方法更科学,行为更自觉。

1.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有利于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运用和谐思维,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根本目标。

3.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有利于我们根据实践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社会主义存在的“不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解决矛盾的两种基本方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

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2.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概括、单一、深刻;而个性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更丰富、具体、多样。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条件下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必须中国国情出发,从实践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必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

 

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变得更糟。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3.紧紧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既要反对只强调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性的唯意志论,又要反对只强调客观规律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

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答: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答: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行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

在唯物辩证法的诸规律和范畴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并处于核心地位,原因在于: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什么说认识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似的原物映现。

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构建`和虚拟。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创造性是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