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3412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docx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

发酵过程中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

金星集团信阳啤酒有限公司黄华龙465100

发酵液的澄清是一种自然的凝聚、沉降悬浮颗粒(包括酵母、冷凝固物等)的过程,这是一种简单但由耗时比较长的形式,这种自然沉降遵循斯托克斯定律(球形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所受到的阻力,等于该球形物体的半径、速度、流体的黏度与6π的乘积)。

这个定律叫做斯托克斯定律:

如果物体在流体中因自身的重量而下落,根据上面公式,则为最终速度。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发酵液的澄清即悬浮混浊颗粒的沉降,受混浊颗粒的大小和液体黏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速发酵液的澄清,必须设法去减小液体的黏度,增加混浊颗粒相互凝聚成大颗粒的机会。

其次,对自然澄清的形式来说,液体中混浊颗粒的沉降还与沉降的距离、液体的运动程度有关,因为液体的不规则运动和较大的沉降距离都不利于颗粒的沉降,因此贮酒时的静止、罐的直径或高度都是发酵液澄清的重要条件。

1、贮酒期发酵液澄清不好的原因:

经过规定时间的静止贮酒以后,发酵液仍然混浊不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a)原料质量差(麦芽溶解度差),糖化效果不良,带入后发酵许多

胶黏性物质(如葡聚糖、糊精等),导致发酵液的黏度较高,影响颗粒物质的沉降;

b)贮酒酒龄太短,凝固物颗粒与酵母沉降时间不足;

c)升温糖度提前,导致大量的混浊物质和酵母悬浮,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冷凝固物细粒不断析出,但没有能凝聚成较大颗粒物质沉降;

d)封罐糖度偏高,酵母细胞数偏多,导致后发酵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处于运动状态,混浊颗粒不易沉降;

e)发酵温度偏高,发酵液PH偏高,都会影响冷混浊等颗粒物质的凝聚沉降,较高的PH还会使发酵液黏度有所上升,影响澄清;

f)酵母凝聚性能太差,发酵度太低,制麦过程和糖化过程中蛋白质分解程度不足,或是去除冷、热凝固物效率太低,都会影响发酵液的澄清;

g)麦汁或发酵液污染杂菌,发酵液酸化,会使部分凝固物颗粒带有相斥电荷,不能凝聚沉降;

h)添加高泡酒的发酵液静置时间太短。

发酵液澄清不良一般只能通过延长澄清时间或添加澄清剂如单宁、鱼胶等加以处理,对一些因发酵不旺盛或发酵度偏低造成的后发酵液澄清不良,可以添加10-15%的高泡酒加以改善。

如果能控制好原料质量,特别是麦芽的溶解度(蛋白质和葡聚糖等胶体物质的分解程度),控制好麦汁组成(糖化效果)、酵母质量和微生物,加上对发酵温度等一些工艺条件的控制,发酵液澄清不良的情况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2、发酵降糖太慢:

在主发酵过程中,每天降糖的速度不是完全一致的,在高泡期间降糖速度比较快,在起始发酵和终止发酵前的一段时间内,降糖速度稍慢一些。

所谓降糖速度慢指的是高泡期间降糖值不足1°P。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将会影响发酵设备的周转与啤酒的产量。

降糖速度慢大致有以下原因:

1)麦汁组成不良

a)麦汁可发酵性糖偏低,非糖类物质含量偏高,使酵母起发后即停止发酵或发酵迟缓;

b)麦汁a-N偏低;

c)溶解氧含量少;

d)嘌呤核嘧啶类含量不足,影响酵母发酵的速度;

2)酵母质量差

b)酵母菌种不良,发酵性能极差;

c)酵母使用代数较高,死亡率高;

d)酵母衰老,出芽率低,增殖速度慢,或酵母凝聚过早;

e)酵母添加量少,添加后混合不均匀,悬浮酵母细胞数少,起发速度慢;

f)酵母贮养时间长,在添加前没有进行麦汁活化处理,酵母代谢活性较差,酵母的滞缓期相应延长,或是因贮养时间过长,死亡率增加。

3)发酵温度控制不当

a)麦汁冷却温度过低,酵母增殖速度慢,起发速度慢;

b)主发酵冷却速度过快,使发酵液迅速降温,酵母过早凝聚沉降;

c)麦汁PH控制不当;(PH偏低,酵母易沉降,使悬浮细胞数少;PH偏高,使植酸盐不能充分分解为肌醇和磷酸盐,使酵母生长机能受阻,发酵性能降低。

若出现前期酵母降糖速度慢,有以下处理办法:

a)进入高泡期后,降糖速度仍慢,可以暂时不降温,可适当提高温度0.5-1°C或适当追加强壮的酵母和新鲜的麦汁,以维持正常的发酵;

b)如降糖速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仍没有明显的改善,则可以将此发酵液分割2-3罐,分别追加强壮的酵母和新鲜的麦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偿;

3、发酵过程降糖太快:

1)原因:

a)酵母添加量过多,繁殖酵母细胞数太高;

b)酵母添加时,麦汁温度太高,如超过10°C,使酵母迅速增殖,发酵降糖太快;

c)发酵过程温度控制不当,高温持续时间长;

d)麦汁组成很好,可发酵性糖和a-N含量高,供氧过于充足,促使酵母发酵过于旺盛;

2)处理方法:

a)控制酵母添加量;

b)合理控制满罐麦汁温度,控制好发酵温度;

c)调整原辅料配比,调整糖化工艺,控制麦汁组分中可发酵性糖的比例;

d)调整麦汁充氧量,防止充氧过度。

4、发酵罐罐壁结冰

1)原因:

a)冷媒温度太低;

b)发酵罐冷带夹套设计不合理;

c)测温点布置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罐内温度,造成控温误差;

d)罐内酒液对流差。

2)处理方法:

a)控制冷媒温度-4~-6°C,不应低于-8°C;

b)冷却面积,冷却段布置合理,冷媒介质的进口部设计在发酵罐的低温区;

c)测温点部设在冷却带上;

d)低温贮酒时间不宜太长。

5、大罐酵母出现了污染,但生产上又缺少酵母,不能丢弃,应如何处理?

大罐回收酵母一般不清洗,如污染杂菌,可采用酸洗。

首先将食用磷酸用无菌水稀释一倍,酵母泥在低温状态下边搅拌边加入稀释磷酸,使酵母泥PH为2.2-2.8,保持0.5-3hr,即直接接种与麦汁中。

酵母泥PH及处理时间随污染状况定,污染严重,PH应低,时间应长些。

酵母泥处理时间应和使用时间配合好,处理后即可使用。

6、贮酒期结束时,双乙酰含量偏高的原因,如何处理?

迄今为止,已知的啤酒生产中形成双乙酰的途径可能有3个:

i.在酵母合成代谢过程中,当a-酮酸合成缬氨酸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必然的中间产物,称为a-乙酰乳酸,a-乙酰乳酸通过非酶分解(但需要一定温度条件)即形成双乙酰。

ii.乙酰辅酶A与羟乙基胺素的焦磷酸盐(称活性乙醛)的直接缩合,进一步放出辅酶A而双乙酰。

iii.污染了可以生成双乙酰的杂菌,主要是片球菌。

这三种途径中的第一种产生双乙酰的数量最多,而且不同的酵母菌种,不同的发酵速度,不同的麦汁组成,产生双乙酰及其前驱的数量也不同。

由于双乙酰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所以酵母菌一般具有还原双乙酰的能力,可以把双乙酰还原成丁二醇,从而减少对啤酒口味的影响。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双乙酰形成和被还原主要在主发酵过程中完成。

这是因为酵母菌在主发酵期间有旺盛的代谢活力,会在合成缬氨酸的同时形成a-乙酰乳酸,而活性乙醛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双乙酰。

但是,由于主发酵期间大量的悬浮酵母细胞又会很快将双乙酰还原,所以主发酵是双乙酰大量形成而又大量被还原的过程。

影响和消除双乙酰的方法:

1)减少a-乙酰乳酸的生成:

a)酵母菌株:

现代研究发现,酵母菌株不同,由活性乙醛和酮酸

合成a-乙酰乳酸的缩合酶活性差异很大。

在相同发酵条件下,有的双乙酰峰值达0.8~1.2mg/L,有的仅0.3~0.4mg/L,这也证明前驱物质a-乙酰乳酸合成量有很大差别。

这些低双乙酰峰值的菌株,可以用化学诱变法获得,也可以从传统菌株自然变异中优选出来。

b)提高麦汁中a-N水平:

有实验证实把麦汁中缬氨酸水平从

85mg/L增加到160mg/L,双乙酰峰值从0.85mg/L降低至0.40mg/L。

(表1)

表1.麦汁a-N和双乙酰峰值的关系(mg/L)

a-N含量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双乙酰峰值

1.4

1.1

0.9

0.8

0.7

0.6

0.45

2)加速a-乙酰乳酸的非酶氧化分解:

由于a-乙酰乳酸是双乙酰的前驱物质,非酶促氧化分解速度远远低于酵母对双乙酰的酶促还原速度。

a-乙酰乳酸非酶氧化双乙酰酶促还原2,3-丁二醇

这总反应速度取决于非酶氧化分解速度,加快速度也能最终加速双乙酰的含量。

若a-乙酰乳酸不能再发酵前期迅速氧化分解,在发酵后期乃至贮酒期,由于发酵液中氧化还原电位降低,a-乙酰乳酸氧化更困难,它就不能彻底转化成双乙酰而残留于啤酒中。

在灌装以后,由于瓶和罐中存在空气和溶氧,氧化分解反应会继续发生,而此时已经不存在酵母还原酶,导致在包装啤酒中,双乙酰含量回升。

加速a-乙酰乳酸氧化分解的技术有:

提高麦汁溶氧水平,发酵前期适当进行通风搅拌,酵母在发酵前期有强发酵力(生成CO2)和产酸能力,迅速降低发酵液PH(从PH5.4降低至4.4-4.3)。

3)控制和降低酵母的增殖浓度:

a-乙酰乳酸是酵母繁殖细胞的伴随产物,控制增殖浓度是降低a-乙酰乳酸产生的重要因素。

提高酵母接种量,降低酵母在发酵液中的繁殖温度,控制麦汁中a-N水平不高于220mg/L,以抑制酵母增殖浓度,从而控制a-乙酰乳酸的生成量。

现代工艺采用较低接种温度(低于主酵最高温度3~4°C接种),接种后酵母浓度在(1.5-2.0)×107个/ml,主酵中酵母最高浓度控制在(6.0-7.0)×107个/ml,均能有效的降低a-乙酰乳酸的产量。

4)加速双乙酰的还原

a)酵母菌株的影响:

双乙酰前驱物----a-乙酰乳酸产生后被酵母细

胞分泌至发酵液中,非酶氧化形成双乙酰,而双乙酰还原必须依赖于酵母细胞体内的还原酶,也就是双乙酰需进入酵母细胞内才能被还原。

各种啤酒酵母,细胞壁透过双乙酰的能力差异很大,严重影响双乙酰的还原速度。

在双乙酰还原阶段加大罐压(0.14-0.16Mpa),也能促进双乙酰渗透进入细胞被还原。

酵母变异株-----呼吸缺陷型(小菌落变异),由于此酵母缺乏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也会减弱双乙酰的还原。

b)双乙酰还原阶段酵母细胞浓度的影响(表2):

双乙酰还原阶

段依赖于酵母分泌的醇脱氢酶,过低的酵母细胞数必然会影响双乙酰还原。

在现代大罐发酵中,外观糖度降至3.8°P时,一般不分离酵母,悬浮在发酵液中的细胞浓度取决于酵母的凝聚性,但不论酵母的凝聚性如何,其细胞浓度可维持在(1.0-4.0)×107个/ml,因此能加速双乙酰的还原。

表2.酵母细胞浓度对双乙酰还原的影响

细胞浓度(×107个/ml)

双乙酰值(mg/L)

还原时间(d)

2.0

1.0

0.7

0.3

0

0.71

0.72

0.69

0.70

2

0.54

0.63

0.65

0.69

5

0.28

0.36

0.52

060

8

0.15

0.22

0.39

0.55

12

0.10

0.15

0.23

0.43

15

0.08

0.10

0.13

0.35

20

0.06

0.08

0.10

0.30

c)双乙酰还原阶段温度的影响:

提高还原温度是促进双乙酰迅速降低的有效措施(表3)

表3.双乙酰还原温度和双乙酰含量的关系

还原温度°C

双乙酰值(mg/L)

还原时间(d)

18

10

4

0

0

0.74

0.74

0.74

0.74

3

0.20

0.44

0.56

0.68

5

0.08

0.32

0.46

0.62

10

0.03

0.16

0.31

0.45

15

0.03

0.10

0.16

0.36

5)二氧化碳洗涤可以促进凝聚酵母细胞重新悬浮,促进发酵液对流,有利于消除双乙酰,同时也可以将一部分挥发性物质带出。

6)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