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3281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docx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经济史:

历史观与方法论

经济史学史,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

经济史历史观方法论

  一、历史观

  

(一)引子:

经济史学小史

  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后期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其分立,是因为经济学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原来历史学中的经济内容,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说了。

  19世纪,西方历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兰克(LeopoldvonRanke)为首的史学,被称为历史主义学派(historismus)。

他们强调历史世界与自然世界不同自然世界是普遍一致的,历史则有个性,一国的意识形态、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的历史发展所决定。

他们认为历史学就是要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所以十分重视历史文献的考证,因而是实证主义的史学。

他们十分重视历史事件,详述事件经过,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成为叙述式的史学。

在19世纪后期,经济史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以后,虽然是用经济学理论解释历史,但仍保持着历史主义的特点。

如英国的阿什莱(WilliamsJ.Ashley)认为经济学原理不能普遍有效,应用于本国社会需作修正,并需作出历史评价。

坎宁翰(WilliamCuningham)强调经济变动中的政治、心理因素,不能废除传统的史学方法口以施穆勒(GustavvonSchmoller)为首的德国历史学派,是当时经济史学中一个重要学派,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并强调作历史评价。

总之,在19世纪,经济史虽已成为独立学科,但仍主要属于历史学领域。

1880年代牛津、剑桥大学开设经济史课程,都在历史系,属人文科学,相沿至今。

法国、德国大学一般不专设经济史学科,也是在人文学院讲授。

惟美国,经济史课程多设在经济系,亦有设在历史系者。

  到20世纪初,已有专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者,如瑞典的赫克舍尔(EliF.Hecksher),并认为历代经济史的研究都应从供给与需求入手。

但多数经济史学者仍坚守实证主义原则,惟因边际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兴起,研究范围扩大,并更多注重要素分析和数据资料。

如克拉潘(JohnH.Clapham)的英国经济史即以考证严密、数据精确著称;托尼(RichardH.Tawney)的英国经济史以人口、土地、价格的深入考察闻世。

美国的米切尔(WesleyC.Mitchell)、厄什(AbbottP.Usher)善于将经济理论与统计资料结合,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作出贡献。

荷兰的丁伯根(JanTinbergen)创行计量经济史和经济周期论。

同时,个性的国别史之外,也向通史发展。

汤普逊(JamesW.Thompson)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各创理论特色的桑巴特(WernerSombart)的《现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都名盛一时。

  二次大战后,西方发生史学革命,实证主义受到怀疑,历史主义几乎被推翻,社会科学方法进入史学,叙述的历史变成分析的历史。

同时,经济学也发生革命,凯恩斯主义盛行,宏观经济学兴起,增长理论成为研究重点,结构主义和制度学派代兴。

在两面冲击下,经济史学也发生革命性变化。

政治因素外,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进入经济史研究,技术因素外,地理资源、气候环境以及文化、民俗等受到更多注意口传统的因果论受到批判,线性发展被结构分析所代替。

经济史面目一新,20世纪70年代奇波拉(CarloM.CiPolla)主编的《方坦纳欧洲经济史》可资代表。

  二次大战后西方的经济史学可说有三大学派。

一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法国年鉴学派进入第二代,形成以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为首的整体观史学。

二是以福格尔(RobertW.Forgel)为首的计量史学。

三是以诺斯(DouglasC.North)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经济史学。

这三个学派在下篇方法论中再为详述。

此外,希克斯(JohnR.Hicks)于1969年出版《经济史理论》,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各国先后悬殊,并有反复。

转换中有四个方面的“市场渗透”,即新的法律、货币、信用制度的确立;财政、税制和行政管理的改造;货币地租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自由劳动市场的建立。

这个理论颇受中国学者重视(《经济史理论》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以上是说西方。

在中国,其实很早就有经济史,《史记·货殖列传》中就应用了“善因论”的自然主义的经济理论。

不过,历代的《食货志》之类都偏重于典章制度,未能成系统的经济史。

系统的经济史是20世纪早期学习西方建立起来的。

  

(二)西方的历史哲学

  18世纪,西方理性主义盛行,许多学者都对历史的演变提出理性的系统观念,即历史哲学。

它是研究历史发展中一般性、规律性的问题,故又称元历史(meta-history)。

最早的历史哲学著作是意大利维科(GiovanniB.Vico)1725年发表的《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

此后重要的有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汤因比(ArnoldJ.Toynbee)的历史哲学。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主要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大家都已熟悉,我不再谈。

仅将其他几种略作介绍。

  维科首先提出“人类自己创造历史”的命题;由于是自己创造的,人们能认识它。

这就破除了中世纪上帝创造历史的神学历史观,也批判了17世纪以笛卡尔(ReneDescartes)为首的怀疑论,这种理论认为历史无普遍意义,不能作科学研究。

  维科认为各民族历史的发展都经历了三个时代:

1.神祗时代:

特征是家长制、农耕,尚无国家。

2.英雄时代:

特征是贵族政府,诗歌文学,以勇武和忠心为基础的道德。

3.古典时代:

2.特征是民主共和或代议君主制,有了科学和工业,诗让位给哲学,理性道德代替了英雄主义。

但古典主义繁荣之后,人们奢侈成风,嗜杀成性,战争不息,人类又回到野蛮主义。

这将导致三个时代的再次重演,但思想已占支配地位,重演不是重复,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新过程。

  维科认为,造成这种规律性运动的是天意(Providence),而直接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性的恶,即自私自利和自爱的暴力。

惟人性的恶受天意制约,天意使人在有了家庭之后也希求家庭的福利,在城邦国家时代也希求本城邦的福利,在进入公民社会后希求自己的和民国家的福利。

如果各民族国家经过战争、和约、通商而联合起来,也会希求自己的和全人类的福利。

总之,人的本性是随着文化和物质相争相胜而演变的,这构成历史。

但历史不能预示未来,和柏拉图不同,史学家不要作预言。

  维科还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史学家常犯的错误。

他的书简称《新科学》(ScienzaNuova);有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思想丰富,读一下很有好处。

  康德是二元论者。

他认为,人类的活动就其本体说是精神的,和自然界的本体(物自体)一样,是不可知的。

历史研究,即史学家所看到的,是这种精神活动的现象。

一切现象都属于自然,因此,人类历史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的计划,它按照自然规律演进,目的在实现一个理性的“世界公民”的社会口这种规律,按照康德的认识论,是人们根据先验的理性原则,对于历史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的理智赋予客观的。

  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人有天赋的善良意志,按照善良意志展开自由,就是历史的使命。

但人又是自然的生物,自然赋予他自求生存和享乐的本能。

这就形成了道德与幸福的矛盾,这种矛盾又表现为人的社会性与非社会性的矛盾。

人的自私自利,即人性的恶,推动人勤奋努力,克服自然障碍,享受幸福。

人的非社会性,使人与人处于对抗状态,导致战争和犯罪。

这就需要人们进入理性的“自律”,即进入制定宪法和法制的国家,使个大在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的前提下享有自由。

这也就是迄今人们按照理性发展的历史。

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野蛮对抗仍在继续,那要等到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理性的自律才能解决,即康德所称“世界公民”的“目的王国”。

然而,那将是在遥远的未来,照康德看,人类的“目的王国”只能是在“彼岸”的事。

  康德的历史哲学有篇1784年发表的论文《一个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译本见《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黑格尔破除了18世纪流行的二元论,把精神、自然界和历史描绘成一个统一的辩证法运动过程。

他。

以“绝对精神”为一切事物的本原。

绝对精神的逻辑的运动,外化为自然界,有了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的运动,产生人类,有了历史;人类历史的运动,又发展出一个更为完善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正反合”。

恩格斯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立的,把它颠倒过来就意味着:

精神或者思维,在物质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显现和完善自己。

而这就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思路了。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人类历史则决不重演,每次都有新的东西,历史就是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取代。

  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世界历史的历程也就是自由发展的进程口在古代东方王国,只君主一人是自由的,所有臣民无异奴隶。

到希腊罗马世界,人们认知了一部分人的自由,并肯定于法律。

到今天日耳曼世界(指普鲁士王国),便认知全体人都是自由的了。

他说,“国家乃是自由的实现,也就是绝对的最后目的的实现”。

他把中世纪神学的“天国”搬到人间,把康德的“目的王国”从遥远的未来搬到现世。

而他所说的自由是严厉的普鲁士法律下的自由,与马克思所说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统一的“自由王国”完全不同。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性(绝对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但它要通过直接动力才能发挥作用,直接动力就是人类对自我利益的“热情”。

“理性的狡黠”命令热情驱使人们奋斗,推动科学进步,控制自然界,牺牲他人以利已,世界充满斗争。

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的发动力”。

其实这是西方哲学的传统口在中世纪神学,历史的动力源于人类有‘原罪’,需神来拯救。

在维科和康德那里,历史的动力是人性的恶。

黑格尔把人性的恶归之于“理性的狡黠”,这就把它合理化,与自由同质。

所以他说,“在(普鲁士)国家里,自由获得了客观性,并且生活在这种客观性享受之中”。

  以上引语见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中译本,三联书店1956年版)。

  汤因比是最后一位历史哲学家,他的《历史研究》发表已是20纪30年代。

他以社会文明作为研究历史的单位,共考察了自古埃及到当代的21种文明。

他认为,在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中,文明的出现不过是短暂的几千年的事情,因而这些文明都可视为同时代的。

他考察了这些文明的渊源和其相互关系,结论说,在哲学上,所有文明都是等价的(价值相等)。

这就突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历史一元论、康德以来的主体历史论、工业革命以来的欧洲中心论。

这是史学思想的一大贡献。

  汤因比认为,各种文明都是在“挑战和应战”(语出《浮士德》)中发展的。

文明不是起源于安逸乐士,而是产生于克服艰苦环境。

能不断战胜挑战,文明便发展;应战失败,文明会衰落以至灭亡。

他列举了五种挑战,其中人为的多于自然条件的,内部的多于外来的。

他观察到,一种文明“成长”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混乱与苦难”时期;于是,人们建立起有权威的“大统一国家”以阻止文明解体;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个作为“间歇时期”的黑暗时代。

这显然是来自欧洲的经验。

不过他说,军事扩张、技术进步都不是文明成长的真正原因,真正的进步是社会精神解放出来,应付挑战。

文明衰落的原因通常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摧毁文明的主要是内部斗争。

  汤因比还认为,文明成长的动力是来自有创造能力的少数人或少数人组成的小社会。

他们常是先“隐退”,以思考真理,再“复出”来领导群众,应付挑战。

这就不同于西方传统的“英雄”史观,而接近于中国的“圣贤”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