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
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对见闻传说故事的艺术处理。
C.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从不单纯转述故事,踏实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B.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C.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缺乏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B.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契诃夫是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家。
D.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B.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C.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D.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地名.绍兴的别称,因会稽山得名,文化积淀深厚。
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佳作。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古代官职,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宋代以司空为大官之加衔,元以后废。
D.致仕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为官有能。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名声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
百姓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B.曾公亮通晓典章。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请求派有勇有谋的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
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
(2)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月分)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8.本诗在写景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眼是诗歌中表达情感最精炼传神的词语,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直接表达自己忧愁、抑郁、孤独穷困的心情。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谱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3)苏轼《赤壁赋》提出:
“,”,而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们和万物一样都是永恒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
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
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
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
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
“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
”“没有。
”“我好象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
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她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
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
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
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
“看,这个!
”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
“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
’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
”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安置了它。
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的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
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
他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