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302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

《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 第1部分 板块4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含答案.docx

届高三生物通用版复习第1部分板块4专题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含答案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全国卷5年考情导向

考点

考题

考情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013·卷IIT3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2013·卷IT5,2014·卷IIT31:

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2016·丙卷T5:

食物链中种群数量的分析

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题目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3.备考时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

(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014·卷IIT31:

物质循环的形式

2015·卷IT31、2015·卷IIT31:

能量流动的特点

2016·乙卷T5: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016·丙卷T5,2016·丙卷T31: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能量流动的特点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Ⅱ)

2014·卷IIT31:

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2013·卷IT32:

稳定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5年均未考查

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Ⅰ)

5年均未考查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5年均未考查

考点串讲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016·全国丙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C [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

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故A项错误。

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故B项错误。

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故C项正确。

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故D项错误。

]

2.(2015·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 [A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

B项,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C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项,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

3.(2016·全国丙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积累。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因此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2014·全国卷Ⅱ)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解析】 

(1)根据生态系统中相邻两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理论进行分析。

戊含有的能量最多,处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含有的能量较多且相差很小,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含有的能量较少,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含有的能量最少,处于第四营养级。

由此可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戊乙甲丁丙。

(2)根据食物网可以看出:

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戊是生产者,甲、乙、丙和丁都为消费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而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 

(1)戊乙甲丁丙 

(2)捕食 消费者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

(1)生产者:

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

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掌握能量流动的4个去向、3个关系式及2个特点

(1)去向

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暂时未被利用。

(2)关系式

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3)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识记碳循环的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机

环境的途径

4.图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

[辨析6个易错点]

1.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

【提示】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

2.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

【提示】 南方热带雨林气温高、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分解者代谢活动强,土壤中有机物不易积累,故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的多。

3.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5.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提示】 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

【提示】 捕食者的信息也会被被捕食者发现。

考向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分析

1.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A [首先分析出鲈鱼以鱼a、鱼b两种小型土著鱼为食,且鲈鱼与土著鱼属于不同种生物;再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

鲈鱼以土著鱼为食,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由于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因此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B项错误;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

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总量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则为先减少后增加,C、D两项错误。

]

2.下图甲~丙为3个生态系统中生物营养关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导学号:

15482069】

(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3个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的生物成分外,还应有__________。

(2)甲图中,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

乙图中,最高营养级是第____营养级。

丙图中,食物链有______条。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靠__________调节维持。

甲图中⑦、乙图中⑨和丙图中⑧为人们所需要的资源,若流经三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及其传递效率相等,则人们获得资源最多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

(4)若甲图表示人工鱼塘,则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来光能外,还需来自人工投放______。

人们常把几种鱼类混合放养,可更好地利用________,以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 

(1)甲~丙为3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示意图,则3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应有分解者。

(2)甲图中的⑦占有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读乙图可知最长的食物链包含有四个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是第四营养级。

丙图中的食物链分别为:

①→②→⑤→⑧;①→③→⑥→⑧;①→②→⑥→⑧;①→④→⑥→⑧;①→④→⑦→⑧。

(3)生态系统之所以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分析三个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可知,乙、丙的营养结构复杂,在流经三个生态系统能量及传递效率均相同的条件下,则二者的能量消耗、散失较多,因此人们获得资源较多的生态系统是甲。

(4)由于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较单一,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光能外,还需来自人工投放的饵料。

把几种鱼类混合放养,可更好的利用空间和食物,以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 

(1)分解者 

(2)⑦ 四 5 (3)(负)反馈 甲 (4)饵料 食物和空间

食物链、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其他的生物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