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2998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新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答案

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宋朝有红薯吗?

新版电视剧《水浒传》中《李逵遇李鬼》一集里,李逵回家接老母上梁山。

母子相见,李母悲喜交集。

李逵安慰老娘,给她唱歌谣解闷,其中有一句:

“五月五,老太太想吃烤红薯。

”(字幕)

红薯是甘薯的通称,在不同地区亦称番薯、山芋、红苕等,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据考,红薯系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引入我国,清朝康熙初年在我国广泛种植。

故事中的李逵是北宋末年的人,距红薯引入我国尚有四五百年的时间。

那时怎么会有吃红薯的事?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

孤闻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和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章回体小说。

它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和《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施耐庵在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定型著就《水浒传》。

《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

通过对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优秀品质,深刻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

(1)单音字。

赍发(  ) 迤逦(  ) 休恁(  ) 酒馔(  )

少顷(  ) 仓廒(  ) 庇佑(  ) 央浼(  )

剜肉(  ) 尴尬(  ) 絮烦(  ) 虞候(  )

搭膊(  ) 盘缠(  ) 碎琼乱玉(  )

掇(  )  噎(  )

答案:

jī yǐlǐ nèn zhuàn qǐng áo bì měi wān gāngà xùfán yú bó chán qióng duō yē

(2)多音字。

 解

 模

 累

 露

 呐

 差

答案:

èěwù jiějièxiè múmó dītí lěiléilèi lùlòu

gònggōng nànè chāichāchàcī

(3)形近字。

       

     

答案:

juànténg shuòsù diànniānzhānzhān zījìbìnmáo

“虍”是个象形字。

其甲骨文的形体,是头朝上,尾朝下,腿朝左的一只虎,身上有花纹。

金文的形体,也还有虎的形象。

“虍”不是个独立的字,是“虎”字的省形。

“虍(虎)”是个部首字。

在汉字中,凡从“虍(虎)”的字大都与虎有关,如“虔”“彪”等。

(1)碎琼乱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不相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头接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纷纷扬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理昭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地上的雪。

琼,美玉。

(2)素,平素、向来。

向来不认识。

(3)交头,头靠着头;接耳,嘴凑近耳朵。

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4)纷纷,众多;扬扬,飘荡的样子。

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

(5)天理,天道、自然的法则;昭彰,明显。

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指上天能主持公道,惩恶劝善,报应分明。

也作“天理昭昭”。

(6)杀了人就算可以饶恕你,但是情理难以包容你。

(1)疑惑/困惑。

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  )地走开。

②这个问题一直(  )着他们。

③我十分沮丧和(  )地来到俱乐部。

A.疑惑    B.困惑

答案:

(1)提示:

困惑:

感到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疑惑:

①迷惑。

②怀疑;不相信。

答案:

两者意思较为接近,“疑惑”偏“未知、不能肯定”;困惑偏“矛盾,费解”。

①A ②B ③B

(2)妨碍/妨害。

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缺乏科学和教育会(  )社会进步。

②包庇犯罪,是一类(  )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犯罪行为。

③在公众场所遗弃杂物是(  )公众利益的。

A.妨碍    B.妨害

答案:

(2)提示:

妨害:

①有害于;阻碍。

②干扰。

妨碍:

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②不利,对人有损害。

答案:

“妨害”侧重于损害的结果,语义较重,程度较深。

①A ②B ③A

背景链接

《水浒传》中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如下: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上司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林冲的妻子,因此设计使他买了一把宝刀,又传令说高太尉要看那宝刀。

于是林冲奉命带着宝刀去见高俅,没想到竟被他们诬陷为刺客,无辜地被刺配沧州。

在路上,陆虞候买通押送公人董超、薛霸,要杀林冲,却被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

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

陆虞候又买通了沧州的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得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后来辗转到了梁山。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回答问题

本文是长篇小说节选,本文节选的第一段与下文的主要故事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不从第二段开始,而非要选上第一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节选的第一段与课文部分的故事有联系,无论对人物还是对情节都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段描写中,下文主要故事情节的每个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场,并且详细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下文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这段描写,下文李小二向林冲报告消息就会显得突兀。

 

伏  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在事件发展到合适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伏笔的妙处在于一个“伏”字,且要“伏”得不露痕迹。

如本课中的“沽酒御寒”“挡门遮寒”都是当时的实际需要,并且都与风雪天气有关,手法运用自然合理,不易察觉是有意设伏。

二、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段),回答问题

这一部分中,情节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作品不直接描写管营、差拨等四人的谈话,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所见所闻、所疑所思来交代情节,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

陆谦来到沧州,密谋杀害林冲。

效果:

这种手法使情节若隐若现,扑朔迷离,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使作品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三、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第六至第九段),回答问题

1.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有疑虑,还是听从安排,并作了长久打算。

2.第八段中除了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之外,还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方法: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人物性格:

这里的心理描写通过写林冲想等雪晴之后修理草屋,说明他准备安心在这里长住的,反映了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

 

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3.第九段中林冲是怎样发现山神庙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林冲是在买酒的路上发现山神庙的。

作用:

与前文“又没买酒吃处”“你若买酒吃时……有市井”相照应,使小说叙事周密。

又为下文林冲暂宿山神庙而躲过祸事作铺垫。

 

照  应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即伏笔),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即为相互照应。

常见的照应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2)正文和文章标题相照应。

文章中点题和解说题目内涵的句子与标题相照应。

(3)行文中互相照应。

四、阅读课文的第四部分(第十至第十二段),回答问题

1.在这一段中,作品详细描写了山神庙外三人的对话,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这些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这些对话描写,对前文的情节进行了巧妙的补充,交代了整个阴谋的策划过程。

由陆谦等人亲口说出,比别人介绍更易使林冲认识到敌人的凶狠残忍,更易激起他满腔怒火,从而促使林冲思想性格发生变化,做出了手刃仇敌的壮举。

因此,详细描写这些对话有揭示主题、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