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27865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

《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员劳动生产率.docx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2011-07-1316:

32:

22|  分类:

 会计实务|字号 订阅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 是指根据产品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它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

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

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

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它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总产值

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除了计算工业,还可计算其它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为了计算的可比性,1981年以前各年的资料按指数换算成1980年的不变价格

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不单指工业企业,其他行业也一样,都是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平均数之比.

生产企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有两种说法:

工业产值/全年平均人员

工业增加值//全年平均人员

 

关键业绩指标

KPI

  (KeyPerformanceIndication)即关键业绩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

KPI是现代企业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业绩考评方法。

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的过程。

在企业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正确的统计、分析、预测劳动生产力指标,对于企业有序地组织生产、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劳动力数量指标的统计。

  A.按工作岗位分劳动力指标的统计。

  1.工人:

基本生产工人的(直接从事产品制造的工人)、辅助生产工人(从事各种辅助性工作)

  2.学徒:

指在熟练工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技术,享受徒工待遇的人员;

  3.营销人员:

指直接从事产品销售的有关人员;

  4.管理人员:

指在企业组织机构及生产车间从事行政、生产、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

  5.工程技术人员:

指担负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工程技术能力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6.服务人员:

指服务员工生产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

  7.其他人员:

以上六类以外的人员。

  B.员工数量指标的统计。

  1.期末人数。

是指报告期最后一天企业实有人数,属时点指标。

如月、季、年末人数。

  2.平均人数。

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劳动力人数,属序时平均数指标。

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 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期月日数

  或: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

=(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备注:

当企业人数变动个人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上的方法计算:

反之,应采取加权平均数计算。

  C.员工人数变动指标的统计

  1. 企业员工人数平衡关系:

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期末人数

  2. 员工变动指标:

员工变动指标(%)=(报告期员工人数÷基期员工人数)×100%

  D.员工素质指标的统计

  1. 员工文化素质统计:

  ∑(实际培训时间×参加培训人数)

  平均文化程度指标=----------------

  参加培训累计人数(人次)之和

  E.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统计

  劳动时间是指员工从事生产劳动持续的时间,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在统计中通常以"工日"、"工时"等单位表示。

为了准确计算劳 动时间,用图剖析劳动时间的构成:

  企业劳动时间剖析图:

  1.出勤率。

出勤率反映企业员工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实际出勤的程度。

计算公式为:

  出勤率(%)= 出勤工日(工时)÷制度工日(工时)×100%

  2.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

反映企业员工出勤时间内从事与生产有关活动时间的比重。

计算公式:

  出勤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出勤工日(工时)数×100%

  3.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

反映制度工作时间实际用于生产的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制度工日(工时)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日(工时)数÷制度工日(工时)数×100%

  4.加班加点比重指标和强度指标

  

(1)加班加点比重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2)加班加点强度指标(%)= 加班加点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

  

二)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统计

  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是劳动消耗量与生产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经济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 重要指标。

劳动生产率有二种基本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率(正指标)= 产品产量/劳动消耗量;

  劳动生产率(逆指标)= 劳动消耗量/产品产量;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消耗量和产品产量的对比。

产量可用实物量(或标准实物产量)、劳动产量(定额工时产量)、价值量(总产量、增 加值勤)等表示:

劳动量可用人数时间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1. 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 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工业生产工人(包括学徒)平均人数

  2. 实物劳动生产率=报告期产品生产量÷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灵敏

  3. 员劳动生产率(元/人)=报告期工业总产值(万元)÷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人)

  或:

报告期工业增加值÷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三)劳动报酬指标的统计

  劳动报酬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称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包 括:

职工工资总额和本企业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其中主要是职工工资总额。

  A. 工资总额。

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主要应由六个部分组成。

  1.计时工资。

指按计时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

  2.计件工资。

指对己做的工作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

可分:

标准计件工资和计件超额工资。

  3.奖金。

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4. 津贴和补贴。

指为了补偿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劳动报酬。

  5. 加班加点工资。

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B. 平均工资统计。

平均工资是指全部职工在一定时期同每人平均的工资收入。

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元/人)= 工资总额(元)÷职工平均人数(人)

  备注:

平均工资的统计,可以按企业不同的职工范围(全部职工、管理人员、营销人员、部门主管人员、工程技术待分类统计)计算, 也可以按不同的时间范围(月、季、年)计算。

采取何种方法进行统计,应视企业内部核算和管理要求而确定。

绩效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

台塑的管理三宝之一,正是严格的KPI绩效管理。

但是白崇贤先生认为,企业要想导入KPI,应该向王永庆学习,而不是照搬西方的KPI管理方法,因为它和中国企业的实务差距很远。

工业总产值

    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的总成果和总规模。

工业总产值目前采用“工厂法”计算,包括各工业企业生产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入库产品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的差额价值。

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方案中,国家对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原则和方法作了修改,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与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原规定)的区别在于:

一是计算价格不同,新规定是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原规定按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

二是全价与加工费的计算原则不同。

新规定凡自备原材料,不论其生产繁简程度如何,一律按全价计算总产值,凡来料加工,一律按加工费计算总产值;原规定对此则有一些特殊规定。

三是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的计算原则不同,新规定要求会计在产品成本核算时计算了这部分价值,工业总产值则应包括,否则,可不包括;原规定则按生产周期计算。

工业增加值

    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

工业统计制度中工业增加值的计算采用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

工业销售产值

    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

包括已销售的成品、半成品价值,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和对本单位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的价值。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职工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增加值(现价)

 

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施办法

2008-10-3009:

02:

15

第一条为规范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根据《煤炭行业内部审计工作暂行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煤炭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是指国有独资、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煤炭企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煤炭内部审计机构在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职能的审计监督,对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效率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条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商品或材料是否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