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教案ppt.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27685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木兰辞教案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木兰辞教案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木兰辞教案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木兰辞教案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木兰辞教案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木兰辞教案ppt.docx

《木兰辞教案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辞教案ppt.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木兰辞教案ppt.docx

木兰辞教案ppt

木兰辞教案ppt

【篇一: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木兰诗》是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乐府双璧”。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2、虽然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但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结合课文,了解对偶、对比、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并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在文本阅读方面“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结合生活的经历和体验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这些新课程目标没有变,所以将“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力求有所突破。

3、《木兰诗》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诗歌语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分析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还要走进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学习各种修辞手法,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4、《木兰诗》选自统编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情感之美。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1、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朗读方式,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个难点,虽本单元前几课已经学习过,可是学生脱离文本,直接分析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要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文本分析形象。

3、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品析语言、分析修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识记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3.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素材。

学生:

朗读木兰诗,搜集花木兰故事,查找乐府民歌有关的资料。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乐府”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入:

播放豫剧《花木兰》经典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这段戏文唱出了女子的心声——女子一点都不比男子差。

在家种地纺织、操持家务,在外杀敌立功、保家卫国。

这戏文中为女子鸣不平的人物是谁?

花木兰。

常香玉苍凉而淳厚的声音几乎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是的,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

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1.老师板书题目:

木兰诗(“诗”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诗”的含义是什么?

(乐府诗)

(2)交流资料,说说花木兰的故事。

3.反馈指导:

(1)学生交流:

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诗”字上重读;讲花木兰的故事,了解花木兰奇人奇事。

(2)教师补充: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人。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

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习”第一部分,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家及作品。

(2)学生补充介绍作家及“乐府诗”。

2.反馈指导:

填空(ppt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代)郭茂倩(人名)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乐府双璧”:

南朝:

《孔雀东南飞》北朝:

《木兰诗》

指导:

(1)教师强调:

《木兰诗》并不是郭茂倩写的,他的真实作者无从考证。

郭茂倩收集整理了乐府诗,编成了《乐府诗集》。

(2)教师补充:

“乐府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乐府最初是掌管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的政府部门,后来经历代演变,使乐府诗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称“乐府诗”。

(3)齐读《木兰诗》简介及“乐府双璧”。

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在了解“木兰诗”和“乐府诗”之后,一定想进一步知道,这首诗歌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

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美读诗歌,感受民歌情味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将不理解的词句勾画下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ppt显示):

注音:

【篇二:

17《木兰诗》教学设计方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

附:

《木兰诗》预习导学资料一、积累与整合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可汗()()机杼()军帖()燕山()朔气()金柝()十二转()胡骑()旧时裳()傍地走()2、查阅资料了解:

《乐府诗》花木兰3、翻译句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题签3

《花木兰》唱词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这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

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

【篇三:

《木兰诗》课堂实录】

《木兰诗》课堂实录

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国庆60周年阅兵吗?

我印象最深的是:

15名女飞行员接受祖国检阅的飒爽英姿,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古往今来,这样的女英雄数不胜数,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

还有刘胡兰

师:

大义凛然的刘胡兰

生:

八女投江。

生:

还有咱们这节课学习的花木兰

师:

替父从军的花木兰

生:

还有穆桂英

师:

叱咤沙场的穆桂英。

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之旅,走进《木兰诗》,了解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英雄(板书课题)。

一、吟读诗歌,了解木兰

师:

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

1、疏通文意,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背诵精彩片断。

2、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她的女儿情、英雄气。

(生齐读。

师: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让我们带着目标出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法宝,首先我们要读出诗意,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课件展示)

1、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课前我们预习了这首诗,请大家看导学提纲,谁来展示第1题。

(生用投影仪展示,读出生词)

师:

大家说,有没有问题,真是个细心的女孩,你领大家齐读这些生词。

(生大声齐读。

师:

不错,请回。

师:

诗文大意我们小组已经讨论过了,还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需要求助其他同学?

生:

我们组有位同学不理解“唧唧复唧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

谁来解释一下?

生:

织布的声音接着织布的声音。

师:

你是从哪儿理解这个意思?

生:

课下注释。

师:

要结合课下注释来理解诗文意思。

生:

我也不理解第一段话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明明前面说了织布机传出声音,为什么后面又听不见声音?

师:

这个问题要深入内容去思考,句子的意思你理解吗?

生:

理解。

师:

那这个问题我们留待课堂后面进一步探讨,好吗?

生:

好。

师:

还有吗?

同学们没有问题,我来考考你: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怎么翻译?

生:

士兵出生入死,然后十年之后归来。

师:

你只解释了后半节。

生:

将军历经过很多战争,已经战死,而当年出征的壮士过了很多年才回来。

师:

这里十年是泛指的意思,你注意到了很不错。

这两位同学是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翻译的,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将军那么不幸,都战死沙场,而壮士都能胜利归来呢?

其实这句话运用了一种修辞,叫互文,就是在古文中,有时把一个句子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翻译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所以这个句子应该翻译为:

将军和壮士们经过无数次战斗,征战多年,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课件展示)自己体会一下。

师:

诗中还有运用互文修辞的句子,能找出来吗?

师:

我想请大家先看第三段的第一句。

(一生读)

师:

这句诗怎样翻译,谁来试试?

生:

在集市上买鞍马。

师:

只买了鞍马?

生:

还有辔头、长鞭等。

师:

你为什么翻译在集市上呢?

生:

因为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总结起来就是集市。

师:

对,刚才说的互文修辞,东西南北合在一起就是到处的意思了,这个句子是写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你再找找,文中再有没有运用这种修辞的句子?

生:

第二段“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也是互文。

师:

你觉得是,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

因为昨夜可汗见军帖,大点兵是在军帖中看到的。

师:

你注意到了互文翻译时要上下句交错补充,但在这个句子中,木兰看到了军帖,军帖的内容是什么?

可汗大规模地征兵。

所以这个句子不是互文。

再找找看。

生:

第六段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师:

你能翻译一下吗?

生:

开我东阁的门,坐到我西阁的床上。

师:

这个同学找得很好,不过她没注意到互文句子应怎样翻译,谁来翻译?

生:

把门开开,坐在我的床上。

师:

也就是说不是打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而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一看,坐一坐。

师:

积累了修辞知识,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同学们,好的诗歌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你在初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

看到的第一个画面是木兰在织布,还有一个就是木兰看到军帖了,她也挺着急的,因为军书的每一卷上都有爸爸的名字,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她爸爸可能战死沙场,自己很忧伤。

然后看到她东奔西跑买骏马等一些东西。

师:

这个同学想象很丰富,不过可以再简练一点。

谁再补充一下,你还看到哪些画面?

生:

也看到她在织布,还看到她从军时历经的艰难险阻,最后回到故乡时的长途跋涉,最终回来和家人团聚。

师:

把这些画面串连在一起,就再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经历,这样我们就读通了文意。

2、读出诗韵。

师:

我们还要读出诗韵,怎样读出诗韵呢?

老师给大家支两招:

首先要读出节奏。

如五言诗句: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长句根据句意划分,如: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课件展示)大家大声齐读这两句诗。

师:

注意了节奏,还要读准韵脚。

韵脚是诗中句末押韵的字,韵脚要读得比较慢,带点拖音。

这首诗歌基本上是隔句押韵,我们来看这一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出示课件)

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