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27431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docx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

关于《桃花源记》教学的设计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变化;

  ⑵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⑶掌握“皆”、“咸”、“具”、“俱”、“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

  2、情感态度方面: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2、难点:

  古今词义,文言积累。

  3、教法:

  朗读指导,圈点批注。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

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

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

这就是《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板书。

  ⑴线索:

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⑵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⑴集体朗读。

(或指名朗读)

  ⑵讨论: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

(用原文答)

  原因:

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

晋太元中

  人物:

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⑶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

行船,划船行走。

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

鲜艳,美丽。

(今义:

新鲜、可口)

  “异之”:

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⑴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⑵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7、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猜读课文:

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

  2、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课文(散读)

  二、试背课文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3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

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要”通“邀”,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

  皆:

全,都。

指人、事、物的全数。

  咸:

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

  俱:

全,都。

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写作“具”。

  具:

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

  并:

一起,一并。

从类别上概括。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

妻子和子女。

今义:

单指妻。

  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练习二)

  明确: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四、导读第4、5节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

  2、讨论:

  ⑴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结合练习三)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⑵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

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六、集体朗读课文

  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指名试译课文

  八、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⑴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①桃花源的由来。

  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

  ④时间先后。

  ⑵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

(对的打“√”,错的打“×”)

  ⑴《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

  ⑵“阡陌交通”的意思是:

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

  ⑶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

  ⑷“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例: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交通运输

  ⑴妻子古义:

今义:

  ⑵绝境古义:

今义:

  ⑶无论古义:

今义:

  ⑷鲜美古义:

今义:

  ⑸穷古义:

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⑴()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要求:

⑴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

⑵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⑶字数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⑴③,⑵②,

  2、⑴√,⑵×,⑶√,⑷×

  3、妻子:

古义:

指妻子和儿女;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

指与世隔绝的境地;今义:

指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

不要说;今义:

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鲜美:

古义:

鲜艳美丽;今义:

食物味道好。

  穷:

古义:

尽;今义:

贫困。

  4、⑴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⑵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不足为外人道

  6、小练笔:

(略)

  九、课后作业

  背诵并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第一段:

发现桃花源

  第二、三段:

进访桃花源

  第四、五段:

寻找桃花源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课后反思】

  学生对桃花源的环境很感兴趣,能基本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言词语的掌握还有一定问题,在朗读反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