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2660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

《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沈寿博物馆.docx

走进沈寿博物馆

 

酥手神针绘锦绣

 

——走进沈寿艺术馆

 

沈寿,是我国第一位刺绣艺术大师。

她创立的仿真绣,成为我国现代刺绣艺术的先河。

特别是苏绣的发展,开中刺绣艺术一代新风,做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在国际上为祖国赢得极高的声誉。

 

●1简介

●2“仿真绣”的创始人

●3《八仙上寿图》

●4“世界第一美术家”

●5神绣《耶稣像》

●6开刺绣教育之先河

沈寿-简介

  

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号雪宦。

她生长于江苏吴县,从小学绣,16岁时已

颇有绣名。

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

同年,沈寿受清朝政府委派远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

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自创“仿真绣”,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

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金表一块。

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

1914年,沈寿任江苏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

她治校严谨,教学有方,常率学生写生,观察实物,讲述仿真绣色的理论。

即使在病中,也让学生围榻听讲赋色用线的道理。

1915年,沈寿绣的《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

着有《雪宦绣谱》一书。

 

沈寿-“仿真绣”的创始人

    沈寿原名雪芸,号雪宦。

清光绪初年(1874年)生于江南景色如画的苏州城一个富庶的古董商人之家,自幼深受家藏艺术品的熏陶。

她所生活的年代,是苏州“闺阁绣”极为风行的时期,当时苏州有“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巧习针”的盛况。

雪芸八岁开始与姐姐同棚习绣,十六七岁,即以绣艺闻名乡里。

当时宫内常派专人到苏州购办丝织绣品,剔选甚精,许多人家的绣品都被淘汰了,唯独沈家母女的绣品备受青睐。

1893年,美丽而多才的沈寿嫁给了当地的举人余觉,由于丈夫能诗善画,常和妻子研究绣艺为她设计画稿,使沈寿的刺绣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1903年,沈寿开始研究明代露香园彩绣技艺,亦称“顾绣”。

“顾绣”是明代上海名人顾会海之妾,因刺绣人物山水花蕊逼真,颇有生韵,因之她的绣艺被誉称为“顾绣”,堪称一绝。

沈寿在继承顾绣传统针法的基础上,改进了原有的套针法,按照所绣真实景物组织针脚纹路,使针迹隐藏,物象逼真,更具立体感。

这一创造性发展,更开“仿真”绣一代新风,使苏绣艺术达到了新的境界。

沈寿-《八仙上寿图》

    光绪三十年(1904年),适逢清末慈禧太后七旬寿辰,沈寿夫妇经人举荐为庆贺慈禧寿辰绣了一幅通景绣屏《八仙上寿图》进京呈献。

慈禧将此幅绣屏视为绝世佳品,立即传旨:

“着沈氏进觐,一体赐宴”,这在当时可谓无比恩荣。

雪芸遵旨来到慈禧面前,慈禧见她姿容娴雅,稳重端庄,对这位姑苏女子似有特殊的好感。

过了几天之后,又亲书“福”、“寿”二字赐给雪芸夫妇。

为表示对慈禧的感恩,雪芸将名字改为“寿”,她丈夫更名为余“福”,从此沈雪芸即正式名为“沈寿”。

清政府农工商部大臣载振也向他们夫妇颁发了勋章,并决定设立“女子绣工科”,任命余觉为总理,沈寿为总教习,传授她的绣艺。

同年,清政府又委派沈寿夫妇到日本考察艺术教育。

东瀛之行,使沈寿大开艺术视野,对她后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她敏锐地发现了西洋画和摄影技术对明暗光线的处理特点,不似传统苏绣中的平板、呆滞。

经过潜心钻研,便把西洋美术注重透视、光线明暗、色彩变化和仿真效果融合到中国刺绣艺术之中,从而把中国的刺绣推向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1907年,女子绣工科在北京正式开学,下设国文、图画、刺绣三门专业课。

沈寿对教学十分认真,常到皇家动物园观察鸟兽羽毛色彩,并把实地观察记录作为教材。

她此时在人物绣像的技法上也有了创新,为绣像表现现实生活拓宽了道路。

沈寿-“世界第一美术家”

    自满清政府因与八国联军于1901年7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慈禧着意向各国列强讨好。

为庆祝意大利皇后诞辰,慈禧命沈寿仿照意后相片绣一幅四尺大像。

当时的意后被称为世界四大美人之一,相片中,她披着细亮披肩,外罩白色纱衣,胸前悬挂勋章,错落起伏,颇难描绘。

沈寿潜心刺绣半年,作品被送到意大利。

意后见到沈寿后,爱不释手。

为表谢意,她亲自致函慈禧,赞誉沈寿为“世界第一美术家”,并谓东方女子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意后还把她平日配用的钻石手饰、五色钻镶的宝星金表和20万意币酬赠沈寿,并在金表上贴上皇家徽号,以示格外珍重之意。

沈寿为此像获得1910年召开的南洋创业会一等奖;1911年此像又在意大利都灵万国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

当这一消息传出后,各国报纸竞相登载,沈寿声誉远扬海外,邀请沈寿到各国游览的信函如雪片似飞来,沈寿当时无心游览世界风光,只想趁此机会学习别国艺术经验,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于是她先赴日本观摩刺绣技术,然后到意大利参观都灵博览会;接着她又远涉重洋来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

各国工艺美术家都想借此机会一睹这位“世界第一美术家”的风采,而沈寿则尽量避免应酬,专心致志地饱览各国工艺美术佳作,从中汲取精华。

她在国外参观学习期间,在绣艺上受到很多启发,对她此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寿-神绣《耶稣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着清王朝的覆没,绣工科也停办了。

1914年,当时任实业部长的张謇,十分重视沈寿的刺绣,特邀请沈寿夫妇到南通担任“女红传习所”所长。

沈寿在南通“女红传习所”主持教学之余,一直身不离绣棚,艺术创作无一日稍懈,在她不惑之年又创造了一种“旋转”针法。

她依据一张著名的西洋油画《耶稣》的摄影件,由她的丈夫余福摹入绣片。

沈寿采用100多种颜色的绣线根据摄影件的光色差异,巧用色线,突破过去单向排列丝路的传统绣法,进行灵活多变的仿真绣法,按人物面部受光的明暗层次与肌肤纹路的阴阳运色,循画理而显真形,因而使画面立体感更强,达到形神兼备之美效。

她在刺绣这幅画像时,还创造性地将好几种不同色彩的丝线穿在一根针上,用“滚针”绣法,惟妙惟肖地绣出耶稣受难时的荆棘冠下的血渍,表现耶稣临危不惧、普救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这幅《耶稣像》,是她将东、西方艺术有机融合为一,在世界艺术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也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目前在中国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耶稣像》,是近代“绣圣”沈寿的一幅代表作,被世人誉为“神绣”,它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曾荣获“卓绝大奖”。

1919年,沈寿在患病期间,又以惊人的毅力,历时3年绣成最后的杰作《美国女优倍克像》。

《美国女优倍克像》是根据当时美国著名影星倍克的肖像刺绣的。

这幅画绣中的倍克是一位身着盛装的妙龄女郎,神态端庄、自然而生动。

那缕卷曲的秀发,明亮的双眸,甜蜜的微笑,雾一般的白色纱裙和丰润的肌肤,都被绣得细致入微,层次分明,极尽华丽、娇艳之美。

据说沈寿的针法共有18种之多,其独创的旋针、散针,尤为世人称道,上述这两幅画也大量运用这两种针法。

仔细观察绣像上的倍克,发肤纹路细致逼真,人物面部皮肤隐隐如水纹旋转,发丝富弹力感,似乎触手就能颤动。

远观则人物跃然其中,眼光流闪,语言欲出,神韵之生动,则无以名状。

当倍克这幅绣像在美国纽约陈列展览时,倍克特前往参观。

当她看到自己的形象被中国刺绣大师沈寿表现得如此生动毕肖,兴奋地欢呼起来,当即愿出重金购买。

但当时我国著名实业家张謇正率领中国实业代表团访美,则以“此乃国宝,无价也”而婉言谢绝。

1921年,对我国刺绣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沈寿在弥留之际,将《耶稣像》和《美国女优倍克像》赠送给张謇,张謇将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

抗战爆发后,这两幅绣品一度存放在上海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

此后去向一直不明。

多年来,经过张謇海外亲属们多方查找。

终于在1973年由在香港的张謇之孙张融武寻觅到它的下落。

1987年10月,这两幅举世奇珍价值连城的名绣,由张謇先生孙媳妇蒋蓉卿女士代表张氏家族把它带回南京,捐献给江苏南京博物馆,此举受到政府的嘉奖。

沈寿-开刺绣教育之先河

    

沈寿在出访各国考察艺术期间,亲眼看到中国绣品在欧美大受欢迎,于是萌生了出口绣品的念头,认为这样既可传播中国工艺美术,又可赚取外汇。

在她回国不久,便向清政府建议创办一个绣工传习所,亲自主持,广招学员。

辛亥革命爆发后,此议化为泡影。

沈寿为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一直感叹不已,后偕丈夫余福去天津,在那儿自设刺绣传习所,授徒课艺,这是中国第一所刺绣教育机构,尽管经费筹措十分艰难,所址也不理想,但沈寿还是竭尽全力把传习所办了一个短时期才返回故里苏州。

上世纪中国著名实业家张謇,对刺绣艺术的热爱与扶植,也是中国近代工艺美术史上足以长期流传的佳话。

张謇创办南通师范学校时,因在清政府任职时即仰慕沈寿绣艺,便在南通女子师范设立绣工科,聘请沈寿为主任,沈寿欣然允诺,便于1914年合家迁往南通。

沈寿辛勤擘划,亲自督教,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南通地区妇女入学者甚多,笔者母亲青年时代就是沈寿大师艺徒之一。

沈寿除了在艺术上推陈出新,在工艺美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母女相传和师徒传习的陈规教法。

由于她有南通女子师范作为依托,加上沈寿在南北各地进行教学的切身体会,并参照赴日访问时考察日本工艺美术教育的先进范例,为南通女红传习所制订了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沈寿在南通女红传习所执教8年,先后培养了十五期近150名学生,许多弟子后来成为绣艺名家,如全静芬、巫秀莲等人。

沈寿的刺绣精品,创作题材丰富多元,举凡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无不搜罗殆尽。

她的早期作品以佛像祝寿为主,后期人物肖像更是精湛突出。

以五代、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千古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名画为例,沈寿的刺绣手卷,长宽各为6.2米、0.4米,这幅作品不仅是沈寿精美绝伦的“神来之笔”,也是名画与名绣的珠联璧合之作。

1998年2月,在中国台北佛光缘美术馆展出了艺术大师沈寿百幅杰作。

它包括:

代表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的“石榴”、张大千的“莲花观音”、梅兰芳的“净瓶观音”、郑板桥的“兰竹”等,在众多宫廷艺术品中,“沈绣”作品都被列为上乘,受到非常严格的保护。

目前也只有北京的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及苏绣的故乡苏州、南通等地,才有机缘偶尔得以一窥“沈绣”真迹。

刺绣是中国的一项古老的艺术。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就用灵巧的双手把刺绣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到了近代,涌现出苏绣、湘绣、顾绣、鲁绣等著名流派,可谓群芳斗艳,万紫千红。

沈寿继承了苏绣的传统技艺,但又不为成法所囿,刻意求新。

如她在刺绣《耶稣像》中耶稣的眼睛时,运用了稀、细、短、转好几种独特手法,巧妙地运用了底料的白色,留空不绣,作为眼白。

这样既表现了眼球的空灵而传神,又使眼睛略次于鼻梁的高度,使面部层次更为分明,形象也更为生动逼真。

又如在绣《美国女优倍克像》时,表现了她在用针上的功力是无与伦比的。

在女优的面部,每一针的落点都是深藏在一丝中间,而千丝万线无一丝针迹。

为使人物的口角、眼角、发际之间等细部都显其神,她常在阴阳浓淡之间,加绣一两针极细的短针,美人的笑靥和神彩顿时显露出来,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充分反映出这位刺绣名家高度的造型才能和美术修养。

可惜这位刺绣名家只活到47岁就夭折了。

由于晚年夫妻生活不谐,她终年累月自锢于绣房中,忧郁寡欢,虚弱多病,不幸于1921年5月13日去世。

为把沈派艺术留给后人,张謇担心沈寿死后绣艺绝世,便恳请沈寿把自己的绣艺著书流传,这也正合她的心愿;于是由沈寿在病中口授,张謇亲自笔录,整理出了一本《雪宦绣谱》留世至今。

此书用文言文叙述,虽仅万言,但内容丰富,包揽了沈寿总结整理和创造的18种针法,图文并茂,是我国刺绣艺术宝库中一份极有价值的艺术遗产;张謇先生亦为此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沈寿死后,张謇根据其遗言,为之公葬于南通市郊黄泥山南麓,墓碑书曰:

“美术家江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