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2517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

《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宋词选修 杜甫诗歌专题.docx

唐诗宋词选修杜甫诗歌专题

杜甫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杜甫作品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杜甫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杜甫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基本篇目】

《春望》(诵读p103)、《望岳》(诵读p101)、《春夜喜雨》(诵读p10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修p7)、《兵车行》(选修p8)《旅夜书怀》(选读p10)、《月夜》(选修p21)、《房兵曹胡马》(选修p21)、《登高》、《绝句》(诵读p108)

【作者简介】

 唐代社会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杜甫正是生活在这个转折期,虽历经苦难却始终不改忧国忧民之心,并以诗歌反映社会巨大变化,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

他和李白一样,是深受中国人民敬慕和热爱的诗人。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人,出生在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

他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著名诗人。

故杜甫曾不无骄傲地说:

“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他的家族遵循“奉儒守官”的文化传统,儒家忠君爱国、仁民济世的思想,对杜甫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活动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壮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他还喜欢漫游,曾经南游吴越,北上齐赵。

当时他意气风发。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天宝三载(744),杜甫和李白结识在洛阳,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在这里会面,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件值得顶礼的大事。

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余亦东蒙客,怜君似弟兄。

”(《同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把李白当作兄弟对待。

在这一阶段,杜甫写下了《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名篇,预示了这位青年诗人将来在诗歌史上的前途和地位。

特别是《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展示了杜甫阔大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

2、困守长安(746-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35岁,他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奸相李林甫操纵了这一场考试,他让所有参加考试的士人都落选后,还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

意思说玄宗是一个任贤用能的好皇帝,早就把民间的贤才选拔到朝廷来了。

这一次科考落选,对杜甫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为了政治和生活出路,杜甫曾经向玄宗献赋、向达官献诗,但均无结果。

他在长安陷入了困顿的境地: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因为生活的变化和亲身经历的政治的黑暗,使杜甫对唐朝统治者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对贫富对立的现状也有了深刻的体验。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44岁,被任命为河西县(今陕西合阳)尉,杜甫不愿接受这个“鞭挞黎庶”“拜迎长官”的官职,于是被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为了生活,他接受了这个正八品下的职位。

正在他离开困守了十年的长安,回奉先县探望妻子儿女的时候,安史叛军已攻陷了洛阳,前锋逼近潼关了,而唐玄宗还在骊山行宫里寻欢作乐。

十年长安的坎坷和潦倒的经历,使杜甫遍尝生活的悲辛和屈辱。

但苦难没有改变诗人的“穷年忧黎元”的初衷,反而使他更深入人民,体贴民间疾苦,这时期他创作了《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

特别是《咏怀五百字》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结。

标志着杜甫的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3、被拘长安、任职凤翔(756-759)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自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半道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他在沦陷的长安,时刻关心时局的变化。

马嵬兵变的消息传来,他写了《哀江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军在陈陶斜、青坂两败于安史叛军,杜甫他写了《悲陈陶》、《悲青坂》,心情无限沉痛。

特别是《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杜甫此时忧时伤乱的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借花鸟之感时、恨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哀巨痛。

第二年四月,杜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驻地凤翔,他自己说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其危险及艰难。

肃宗也很叹赏杜甫的忠心,于是授杜甫以左拾遗的官职。

但不久,杜甫就因劝谏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之事,触怒肃宗,肃宗从此疏远了杜甫。

758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

但第二年,杜甫就因生活困顿和对肃宗的失望而离职,从此开始了长期漂泊西南的生活。

第三期时间虽短,但杜甫的经历和感受却十分丰富,除了被拘长安作的诗篇之外,《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其中“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里程碑,表明诗人的写实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

4、流寓西南荆湘(760-770)

这段时间,杜甫流落在成都、绵州、梓州一带。

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搭盖了一座草堂,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765年,因好友严武去世,他失去了依靠,于是来到夔州。

但是当时巴蜀内乱不休,所以杜甫不得已又离开了夔州。

杜甫想还乡,可是北方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阻断了他北归的路,于是只好南下,来到公安、岳阳,最后到了潭州,南下途中又经历了一些变故,当他途经耒阳方田驿时,正逢大水,孤舟难以行进,心力交瘁的诗人,在风雨之中,病逝在破船之上,终年59岁。

杜甫漂泊西南、荆湘的大约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等名篇。

这个时期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强,思想更有深度。

蜀中诗和夔州诗加在一起,占了杜诗的三分之二,说明其数量之多,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自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他一生最为系念的,总是天下苍生。

当自己家庭发生悲剧“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他依然: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同上)。

《又呈吴郎》也是一首悲天悯人的仁者之歌: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住在瀼西草堂的时候,邻家有一个寡妇常到他堂前扑枣。

杜甫离开草堂,新搬来的吴姓亲戚便插上篱笆,不让扑枣,杜甫写了这首诗劝吴郎。

诗里告诉吴郎,这位妇人若不是因为无食无儿和兵荒马乱,穷得没有办法,也不会来打人家的枣,应该对她亲近一些,而不该阻止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

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黄彻《溪诗话》)的“民胞物与”、“已饥已溺”的精神,千载之下,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地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

如《新婚别》: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伸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诗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

她昨夜成亲,今晨就面临和丈夫的生离死别。

她既勉励丈夫努力作战,又担心丈夫一去不还;她对丈夫表示忠贞之意,又为少年夫妻的聚短别长而伤感。

这样的诗,句句都打动读者的心弦。

2、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杜甫的《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劫掠一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己处在危险之中,想到的却是祖国的命运。

并因之而“白头骚更短”。

当他流落荆湘,登上岳阳楼时,眼前“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勾起的是“戎马关山北”的对世局的系念和自己的身世之感,而“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当安史之乱平定的消息传来之时,他是那样由衷地狂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当唐军作战失利时,诗人是那样地沉痛,而在沉痛中依然充满了希望: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陈陶》)在《岁暮》中,他写道: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一腔爱国热情表白无遗。

3、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

杜甫虽然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却不是不加兮辨的愚忠。

当他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政治上的挫折之后,他对统治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著名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鲜明地揭示了阶级对立的本质。

《丽人行》,是讽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的,诗中直笔点出杨氏姐妹的爵位名号,写出他们凭借外戚身份,骄奢淫佚、盛气凌人的生活和作派,讽刺的意味很浓。

他如《岁晏行》中:

“况闻处处鬻儿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昼梦》中: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征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4、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杜甫的仁者之心,使他格外珍重亲情、友情。

他写有不少赠友人、怀念亲朋的诗。

如他对李白真挚的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同情: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之二)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的同情、对李白兄弟般的思念之情,甚至形诸梦寐。

无怪前人评曰:

“千古交情,惟此为至。

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不能传此至性。

”(《杜诗镜铨》五)《月夜》是为妻子写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这首诗时,杜甫为安史叛军所俘,陷于长安,而他的家小当时寄顿在鄜州。

他在长安望月的时候,想到鄜州的妻子一定也在月下思念着他,以至雾水沾湿了发髻,手臂因夜深而冰凉。

这种“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手法,把杜甫对妻子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浓挚。

杜甫虽然屡遭艰难,但对孩子、兄弟从来都是和颜悦色: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

”(《北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月夜忆舍弟》)

5、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因为生逢战乱,流离失所,所以有过长期跋山涉水的经历,笔下描绘了不少自然山水,而在杜甫的本性中,也有热爱自然的一面。

他曾说: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在他看来,大自然充满了对人的情意。

他年轻的时候,写过《望岳》,对“齐鲁青未了”的岱宗的奇伟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登岳阳楼》中,又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描绘得波澜壮阔、气势宏大,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则表现了杜甫写景清丽的一面。

杜诗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上不过择其要而言之。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说: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

《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