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2426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

《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docx

1《打花巴掌》教学设计

打花巴掌

小学一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打花巴掌

学科

音乐

学段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领域

涉及两个学习领域:

本领域——表现;他领域——感受与欣赏

本领域的核心内容:

歌曲《打花巴掌》的演唱

本领域的相关内容:

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

他领域的相关内容:

歌曲的情绪情感、歌曲的表现要素

歌曲的风格的体验、赏析

教材

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教材第一册《打花巴掌》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7月

是否已实施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把音乐听觉思维活动放在首位,突出学生对音乐内容的主动聆听、体验、探索,在情境化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新的学习内容。

(二)理论依据

本课以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为理论依据,重点凸显以下两个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011版《音乐课标》指出: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对《打花巴掌》文本的分析

歌曲《打花巴掌》是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说唱风格的北京儿歌,

拍,五声商调式。

“打花巴掌”原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着季节数着花的名字,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

(见谱例1)

谱例1

歌曲基本部分为单一调性、收拢性乐段的一段体曲式结构,共有四个乐句组成,每乐句均为四小节。

其中歌曲第一乐句为无音高的四小节节奏构成,对应四段具有“歌谣”特征的歌词,表演形式:

按节奏诵读(见谱例2)

谱例2

后三个乐句是歌曲的演唱部分,b、

两个乐句句式规模相同,表演形式为单一的演唱,c乐句句式结构由三个乐汇构成。

其中前两个乐汇表演形式为演唱,第三个乐汇表演形式为按

的节奏拍手。

(见谱例3)

谱例3

整首歌曲旋律形态多以级进和小跳为主,节奏较为紧凑,给人以一种欢快,活泼,富于趣味的感受。

2.对原版《打花巴掌》音响的分析

音响的演唱形式为童声齐唱,四段歌词表现顺序为:

1.说唱2.说唱3.说唱4.说唱

速度稍快,包括前奏、间奏,音响时长2分49秒。

音响与文本旋律有两处音高不符,

音响

文本

1.

2.

……

……

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故以音响为准。

3.对自行改编音响的分析

由于该首歌曲的作品特点是“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一年级学生由于音准差,存在说唱不分的现象,过于频繁的说唱交替使得学生更不容易把握音准,加之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聆听的时间较短,基于以上原因在保证歌曲艺术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原范唱音响进行了改编,音响总时长为一分钟,采用说说唱、说说唱的表现形式,既突出了歌谣合辙押韵的循环重复的特征,又兼顾了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聆听的时间同时“说”“唱”表现形式相对集中,易于学生把握音准。

4.依据作品分析与学情,进行解决时间矛盾的方法说明

歌曲《打花巴掌》是一首具有汉族风格的儿童歌曲,

拍、商调式,采用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情绪欢快活泼,富于童趣。

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尽早帮助学生建立起合唱的意识,初步感受不同织体的特色,体验运用不同的织体来表现歌曲,我将歌曲的歌谣部分进行了改编,采用增加声部数量,只运用re、mi两音根据歌曲商调式特点,运用re作为主音,以汉族民歌中常用的衬词“龙格龙”作为歌谣部分的伴唱歌词,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见谱例4)

谱例4

(二)学生情况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班的学生活泼、好动、积极表现自我,喜欢参与有趣味的音乐活动,能在教师有效激发下积极表现歌曲。

过程与方法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动的特点,乐于参与富于趣味的音乐学习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听辨与模仿为主。

知识

节拍:

接触过二拍子,能够在教师带领下随音响准确拍击二拍子拍点。

体会二拍子在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尝试用自然的节拍重音诵读歌谣。

速度:

对于速度把握不够准确

在教师提示和安静聆听音响中,感知速度,并用较准确的速度随琴声或音响表演歌曲。

“说、唱”表演形式:

在第2课《你的名字叫什么》和第3课《谁会叫》的歌曲中出现过,知道说唱结合的表演形式。

1.能够较准确地用“说”和“唱”的形式表现歌曲,提高学生对“说”“唱”两种表现形式的区分能力。

2.在说唱形式的表演中加入肢体律动。

关于“歌谣”

接触过歌谣,对歌谣“押韵”特征不了解。

在歌谣学习中,探究“歌谣”押韵的特点。

技能

歌唱:

1.模唱:

能用听唱对象相性统一的关系按乐节模唱歌曲。

2.合唱:

进行过两声部合作读歌词

3.歌唱方法:

在朗读、演唱中,吐字不够清晰。

能够对连音、断音唱法在听辨基础上进行准确判断,但用“连音”、“断音”表现歌曲能力差。

 

由听唱统一过渡至听唱不统一的模唱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辨及音准能力。

尝试歌曲改编后的合唱形式表现歌曲即:

一声部读歌谣,二声部唱伴唱。

在巩固练唱中尝试用清晰地朗读、恰当的歌唱方法表现歌曲,

提取谱例音乐信息:

能对歌片中出现的简单信息进行提炼。

继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对歌篇中出现的节奏乐器图谱自主感知并理解其表示的伴奏节奏型。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聆听范读、师生接读、发现规律、拍手诵读的教学方式学习并背诵歌谣部分。

采用聆听范唱、随琴模唱、师生接唱、完整演唱的教学方式学唱歌曲演唱部分。

3.通过改变歌曲结构,增加二声部,丰富歌曲表现力,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4.孩子对“押韵”的概念不了解,教师利用拼音、韵母讲解,使孩子明白韵母相同,所以叫押韵,使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技术准备

1.运用雅乐简谱作曲软件制作乐谱;

2.运用GOLDWAVE软件将歌曲降调、降速;

3.运用COOLEDIT软件进行歌曲音频剪接;

4.采用绘声绘影软件制作视频影片;

5.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师课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在以往教学中学习过“说唱”结合的表演形式的歌曲。

部分学生能够在横向对比听辨中感知二拍子、三拍子歌曲。

,对于中速歌曲把握较为准确,由于孩子年龄小,对于稍快的速度,感知不是很敏锐。

孩子能从音乐材料听辨中获得情绪情感的体验,并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描述听后的感受。

在歌唱方面,本班学生音准能力弱而且还存在说唱不分及喊唱的状况。

1.对于音准较弱的状况改进对策说明:

教师运用范唱、听辨单线条旋律以及对比听辨、手势提示等,使学生感受音高的不同,指导学生唱准旋律;其次,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信心,乐于学唱。

2.对于“喊唱”的状况改进对策说明: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局部学唱:

先学习歌谣诵读再学唱歌唱部分,尽可能使学生减少说唱的频繁交替,有意识的解决说唱不分的现状。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积极体验歌曲,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这首老北京儿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先学说“歌谣部分”、接着学唱“歌唱部分”最后完整表现歌曲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范读、师生接读、发现规律、拍手诵读的方法朗读歌谣、背诵歌谣;能够在聆听范唱、随琴模唱、师生接唱、完整演唱中唱会“歌唱部分”,最后在对比听辨、教师指导、徒声模唱、随伴奏演唱、合唱表现中唱好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用清晰地朗读,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打花巴掌》。

2.能够与同伴准确地边拍击二拍子拍点边背诵歌谣部分。

3.知道歌曲《打花巴掌》采用的是说唱结合的表现形式;是一首具有老北京风格的儿童歌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歌曲《打花巴掌》的准确演唱

(二)教学难点

1.歌曲“演唱部分”的音准把握

2.歌曲稍快速度的把握

3.对二声部的初步体验

五、教学过程

本教学由“创设情境、学唱伴唱部分”→“欣赏歌曲”→“分部分学唱歌曲”→“完整演唱歌曲”→“拓展延伸、表现歌曲”→“小结”六个环节组成。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学唱伴唱部分

环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渗透歌曲风格并能够准确模唱歌曲伴唱部分。

设计说明:

以“老北京四合院及小妞妞”的图片引出歌曲伴唱音响,初步渗透本课歌曲的风格特征同时分化难点,为合唱表现歌曲做铺垫。

活动1.1聆听音响,各别模唱伴唱部分

1.教师播放PPT出示“小妞妞”图片,提出“请你安静聆听小妞妞在唱什么?

”的聆听问题,学生按教师要求带着问题聆听音响。

2.听完音响后各别学生模唱。

活动1.2全体学唱伴唱部分

1.教师出示伴唱部分谱例并徒声范唱衬词,学生“视”谱例、“听”歌声、“动”手划拍子,感知伴唱部分。

2.教师边单手弹奏旋律边按乐节范唱,学生边“视、听”边动手划拍,听后模唱。

3.教师先对比范唱、学生听辨后选择恰当的歌唱方法,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用短促、跳跃的声音演唱伴唱部分衬词。

(二)欣赏歌曲

环节目标:

能够在一听歌曲中,获得自主体验;在二听歌曲中进一步体验歌曲的节拍、情绪、风格等特点。

设计说明:

引导一年级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反复聆听歌曲,初步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与方法,从中体验、感受歌曲。

活动2.1聆听歌曲,体验感知

1.一听歌曲,自主感知

(1)一听歌曲前教师提出,“请你认真听歌曲,听后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

”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体验、感知歌曲。

(2)听后师生交流

学生发言可能涉及的话题:

音乐要素类——节拍、速度……

情绪情感类——有趣、活泼

表演形式——说、唱

对音响的感知——前奏、间奏等

2.二听歌曲,以“视”“听”形式,深化体验。

教师先补充说明歌曲的风格特征,接着提醒学生“带着之前的感受视、听结合再次感受歌曲”。

要求:

认真地看着歌篇,安静聆听歌曲。

(三)分部分学唱歌曲

环节目标:

能够边拍击二拍子拍点边背诵歌曲歌谣部分,并以自然地声音、较好的音准唱会歌曲《打花巴掌》。

设计说明:

以歌曲独特的表现形式作为局部学唱的结构划分,有利于学生明确歌曲的表演形式,同时针对一年级学生说、唱不分的音准状况,将说和唱相对集中学习,利于一年级学生音准的把握。

活动3.1学习歌谣部分

1.教师先出示不完整歌谣部分,同时提出“请你认真聆听录音,谁能用敏锐的耳朵把歌篇中缺少的歌词听辨出来?

”的问题,接着学生带着问题按要求聆听,听后将所缺歌词补充完整。

2.采用教师范读、师生接读、生生接读的方式学会歌谣。

3.教师指导学生用清晰、短促的声音朗读歌谣。

4.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歌片自主发现歌词的规律,并依据规律背诵歌谣。

(1)引导学生观察歌词,找出歌词的规律是

即:

一、三小节四段歌词完全相同,二、四小节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月份不同但有顺序,所对应的事情不同,但和辙押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