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22064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docx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

专题十九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纲要求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必考(a)、加试(a)]。

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必考(b)、加试(b)]。

3.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加试(b)]。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必考(a)、加试(a)]。

5.神经系统的作用[必考(a)、加试(a)]。

6.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必考(a)、加试(a)]。

7.动作电位的概念[必考(a)、加试(a)]。

8.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加试(b)]。

9.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必考(b)、加试(b)]。

10.大脑皮层的功能[加试(a)]。

11.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必考(a)、加试(a)]。

12.激素及内分泌的概念[必考(a)、加试(a)]。

13.体液调节的含义及特点[必考(a)、加试(a)]。

14.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及有关激素的作用[必考(a)、加试(a)]。

15.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必考(a)、加试(a)]。

16.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必考(a)、加试(a)]。

17.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加试(b)]。

18.活动:

模拟尿糖的检测[加试(b)]。

考点一 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如水螅)的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复杂得多细胞动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而是通过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体液与内环境

(1)组成

图中①、②、③和⑤的关系可表示为

(2)细胞外液通过各系统协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多种多样的酶促反应要求有最合适的温度、pH等,要求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

3.稳态

(1)含义:

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3)内容

①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②气体平衡:

维持O2和CO2的平衡。

③血糖平衡:

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4.稳态的几种失调情况

(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等。

(3)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4)温度失调——发热、中暑等。

[思考诊断]

1.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 )

提示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

2.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 )

提示 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需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3.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 )

4.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 )

提示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淋巴中含量很少。

5.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 )

提示 腹泻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

6.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为降低、乳酸、NaHCO3( √ )

1.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

细胞名称

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淋巴、血浆

2.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区分方法

(1)巧用单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①分析

单向箭头:

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和淋巴流向(淋巴→血浆)。

双向箭头: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②结论:

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Ⅰ.判断方法

a.管状结构:

看有无盲端,有盲端的为毛细淋巴管,无盲端的为毛细血管。

b.细胞:

看所在的位置,在毛细血管内的为血细胞(一般为红细胞),在毛细血管外的为组织细胞;在毛细淋巴管内的通常为淋巴细胞,在毛细淋巴管外的为组织细胞。

c.液体:

看所在的位置,毛细血管内的为血浆,毛细淋巴管内的为淋巴,组织细胞间隙的为组织液,在细胞内的为细胞内液。

Ⅱ.结论:

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②③④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3.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化学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题型一 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

A.家兔B.鱼类

C.鸟类D.单细胞生物

答案 D

解析 家兔、鱼类和鸟类都是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B、C错误;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2.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

B.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细菌等往往直接生存于水环境等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鱼的心肌细胞处于内环境中

D.HIV病毒只要侵入人体内环境,就能进行旺盛的新陈代谢,增殖后代

答案 D

解析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A正确;草履虫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细菌,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心肌细胞周围是组织液,处于内环境中,C正确;病毒在细胞外无生命活动,只有侵入宿主细胞才能完成增殖,D错误。

题型二 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

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内环境;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在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

4.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答案 C

解析 依图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丙),约占体液的2/3;O2通过血液运输至组织液进而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因此甲处O2的浓度最高。

营养不良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组织液将增多。

毛细血管壁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分布在血浆和淋巴中。

题后反思

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五大原因归纳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考点二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特点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即受到刺激后能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3)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为树突→胞体→轴突。

(4)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使机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如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请推断

①依据[g]神经节可推断e为传入神经元,则f为感受器,c为反射中枢,b为传出神经元,a为效应器。

②上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中[d]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传导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③图中有3个神经元。

④直接刺激b,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属于、不属于)反射。

⑤最简单的反射弧为二元反射弧(如膝反射)。

3.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

(1)产生

(2)传导

4.突触的信号传递

(1)辨析图示填出①~⑤名称。

(2)兴奋传递过程

(3)突触的类型:

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处组成突触,神经末梢和肌肉间也可构成突触。

(4)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和原因

①特点:

单向传递。

②原因: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大脑皮层的功能(加试)(连一连)

6.体温调节

(1)恒温动物的体温相对稳定:

产热

散热。

(2)产热

(3)散热

[思考诊断]

1.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 )

提示 酸梅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神经中枢。

2.膝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 )

提示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 )

4.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化学递质( × )

提示 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说明没有兴奋的传递,此时其不释放化学递质。

5.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 )

6.大脑皮层韦尼克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

1.确认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2.神经纤维膜上电位变化的分析

(1)解读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曲线图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

此时K+通道打开,K+外流,Na+通道关闭,使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电位差为负值。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

受刺激后,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迅速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点到c点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③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

c点到e点,由于在细胞膜上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K+运进膜内,将内流的Na+运出膜外;从而导致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此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2)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分析表可知:

①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内K+向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

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

②细胞外K+浓度上升,导致细胞内K+向外扩散减少,从而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

反之,静息电位变大。

③动作电位的峰值是Na+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外Na+向细胞内扩散达到平衡时的电位。

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

④细胞外Na+浓度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