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82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docx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

  这是幼儿园科学课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供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知道菊花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

  2、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3、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一种美化环境的花卉,知道要爱护花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菊花课件。

  2、每组一盆菊花。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

  活动难点:

  能较形象的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知道爱护花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现在是什么季节?

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树叶变黄、掉下来、有好多水果)

  师:

秋天里还有漂亮的花。

  二、播放《秋天的菊花课件》,激发幼儿观察菊花的兴趣。

  师出示课件这是什么花?

(菊花)

  这些菊花一样吗?

都有些什么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子呢?

  三、幼儿自由感知、观察菊花。

  1、师:

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菊花,我们一起来看看。

  让幼儿自由地观赏菊花盆景,并与同伴互相交流。

  2、师:

菊花漂亮吗?

你最喜欢哪一种?

菊花有哪些颜色?

菊花长什么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3、让幼儿交流之后,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菊花。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自由发现,引导幼儿运用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菊花。

  1、师:

大家看看那面前的菊花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颜色?

(各种各样)

  2、师:

菊花的花朵像什么?

(像豆芽、卷曲的头发、燃放的烟花、萝卜丝等)我们看到了很多,但是有没有谁闻过菊花有什么气味呢?

  3、教师请幼儿闻一闻。

  4、师:

菊花除了长有花朵外,你还发现长有什么?

(叶子)

  5、师:

菊花的叶子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

是什么样的?

(叶子的边缘有锯齿)

  6、请幼儿观察叶子的颜色,并用手去摸一摸。

  7、教师:

教师总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五、给幼儿介绍菊花的用途。

  教师:

菊花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可以用菊花泡茶喝。

清明节黄菊花和白菊花祭祀亲人、菊花茶饮料

  六、让幼儿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花卉,知道要关心、爱护花卉。

  教师:

菊花美不美?

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它呢?

(花儿好看我不摘)

  延伸活动:

用纸杯剪菊花。

  活动反思:

  一次教学设计,也是教师的一次成长,就象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了解了菊花居然有那么多种颜色,有些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可以说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同成长、同提高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和进行中,观看菊花的时候,孩子们有些按捺不知心中喜悦,摸摸、闻闻、说说,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

但在交流时,孩子们只停留在颜色的表达上,对菊花的外形的描述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缺乏经验。

因此,活动中,教师讲述的成分多了一些,可在课前告知家长,先带孩子观察了解一些菊花的知识,这样活动中,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会更浓,讲述更积极,效果更好。

最后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深受孩子的喜爱,发展孩子动手能力。

  设计意图:

  我班在开展“长大的我”主题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身体为什么会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孩子们常会聚在一起讨论活动的部位和身体会动的原因抓住幼儿这一兴奋点生成了“会动的身体”这一活动,我力图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探索、体验自己的身体来引导幼儿发现身体会动的秘密,关节会动,并通过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尝试创编关节操从而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身体中能动的部位。

  2、初步了解保护身体的方法。

  3、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纸盒做的“木头人”一个、人体结构图一幅、音乐磁带《大家一起来》

  2、丰富孩子有关身体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木头人,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出示木头人,幼儿与木头人打招呼

  师——“今天有位小客人来我们幼儿园,我们一起把他请出来吧!

  (第一环节以出示木头人的方式导入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用木头人导入课题:

  师——“木头人很羡慕小朋友身体会动,它想让小朋友跳一段舞给它看,你们愿意满足木头人的心愿吗?

  幼儿跟着音乐跳舞

  二、探索身体可以动的部位,并做标记

  

(1)、观察跳舞时自己身体哪些部位可以动?

  师——“刚才跳舞时小朋友哪些部位可以动?

  

(2)、给自己身体会动的部位做标记幼儿互相探索,交流,并把有标记的部位给大家看。

  (3)、游戏《找关节》老师做动作请幼儿观察

  师——“这些会动关节平时都可以帮我们做什么?

怎样保护它们?

  (4)、听音乐,幼儿做动作,体验关节作用

  (活动让幼儿自主探索,观察,让幼儿在之间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操作的快乐)

  三、讨论,知道如何保护身体

  

(1)、讨论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师——“经常运动身体会怎么样?

  

(2)、说说人们常做的运动项目

  师——“日常生活中你看到人们做过哪些运动?

  延伸活动:

  在科学区中投放有关人体模型和书面资料,让幼儿之间探索发现身体的秘密。

  活动反思:

  在第一环节中幼儿能跟着跳舞,但是孩子在回答刚才在跳舞的时候你身体哪些部位会动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孩子积极性不高,也许是我在跳律动的时候动作不规范造成的,我想把这个环节改成弹琴请一个幼儿做动作,动作可以为:

手腕转、耸耸肩、扭扭屁股、踢踢腿、跳一跳等动作,这样可以给幼儿一个直接的经验,为我的提问做好铺垫,在引出下面环节中(关节)也许是问题提得太深,幼儿没有经验,所以互动不是太好,我觉得在课前可以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探索身上会动的部位在幼儿与家长探索的基础上再引出问题,在其他方面幼儿与教师的互动还比较积极,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了探索的快乐。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千奇百怪、无处不在的声音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然而孩子对声音的了解还停留在听的表层,因此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声音的秘密之一(探索不同物体之间的碰撞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体验探索的乐趣,敢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中提出: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而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

“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

”而我选择的《有趣的声音》这一活动内容也正体现了科学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

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物品,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1、老师的每个篓子里都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把空瓶找出来呢?

  教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篓子,请幼儿想想、说说找出其中一个空瓶的办法。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篓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环节自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吃瓶装或杯装食物时,有的习惯打开瓶盖检查里面的食物有没有吃完,有的则会摇一摇瓶子听一听,于是我将观察到的这一生活细节用在了第一环节中,意在激发孩子回忆、运用已有经验。

  二、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

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2、你是怎么玩的?

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刚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

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环节自评:

基于第一环节的尝试,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认知经验就是瓶子装了东西摇后就会有声音。

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悬念”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多次尝试发现了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识即:

瓶子与任何物体碰撞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三、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你听出了什么?

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

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教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猜测瓶内物体并检验的互动环节中进行。

特别幼儿对于自己猜测结果的验证很期盼,所以教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篓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

猜猜里面装着什么?

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泼在地上,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的习惯。

  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

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

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小结语:

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环节自评1:

对于瓶子里装的物体也是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

硬币发出的声音特点最明显,孩子最为熟悉,能轻松猜到;米粒发出的声音和沙子、泥土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想法;而蚕豆发出的声音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的猜测难度加大。

  环节自评2:

在这一环节还有一个孩子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就是通过听声音依次找出装有硬币、米粒的瓶子,虽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检验时却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

检验硬币,是孩子一个接一个摇动瓶子,其他孩子倾听并判断;检验米粒,是孩子分组将其倒入透明器皿;检验蚕豆,是请孩子打开瓶盖,并在打开瓶盖后发现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据豆豆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声音的大小,从而巧妙的得出“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都豆豆发出的声音大”的结论。

  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

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

  8、你发现了什么?

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环节自评:

是不是豆豆越多,声音越大呢?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在孩子积累了新经验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呢?

如果你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巧妙解决了这一认知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