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74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CT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PCT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PCT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PCT临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PCT临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CT临床意义.docx

《PCT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T临床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CT临床意义.docx

PCT临床意义

PCT临床意义

D

5.PCT检测临床意义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严重全身性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时,PCT异位生成,有文献报道,PCT主要产生场所在肝脏,其他如外周血单核细胞,脾,肺或小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也是产生PCT在重要场所,细菌毒素和炎症因子可刺激PCT释放,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小剂量细菌内毒素(LPS)也可诱导PCT生成。

LPS注射后2h血浆中可检测到PCT,6-8hPCT浓度快速升高,12-48h达到峰值,2-3d后恢复正常。

PCT水平异常升高。

且升高的程度与感染严重度及预后相关。

在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辅助和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察方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如下:

    a)全身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症,PCT升高。

    b)新生儿脓毒症在新生儿脓毒症辅助诊断方面, PCT和hs-CRP早期出现的敏感性低于IL-6,特异性显著高于IL-6,提示误诊率低,但漏诊率相对高。

而IL-6早期出现的敏感性显著高于PCT和hs-CRP,但特异性差,提示漏诊率低,但相对误诊率高(见表2) IL-6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相对分子量为Mr26000。

它是由21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机体受炎症刺激后由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分泌的,敏感性高。

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IL-6的非特异性升高,从而限制了IL-6对诊断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1]。

而PCT与hs-CRP则正好可以弥补IL-6这一缺点。

    c)寄生虫感染PCT对疟疾辅助诊断敏感性为52%,特异性为86%,阳性预测值为74%,阴性预测值为71%.

   d)大手术和严重创伤患者细菌感染并发症监测:

术后或伤后并发细菌感染,血浆PCT则一直保持高水平或持续升高,若感染和脓毒症得到根除和控制则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

   e)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患者细菌感染并发症监测:

多数良性或恶性肿瘤患者血浆PCT浓度处于正常范围之内或轻微升高,并发感染时则出现异常升高。

感染患者PCT水平则明显升高,继发性细菌感染患者在抗微生物治疗后血浆PCT快速降低。

PCT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辅助诊断价值为,敏感性94%,特异性100%。

   f)胰腺炎鉴别诊断:

PCT与感染坏死性胰腺炎发生最为相关。

   g)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与感染并发症的鉴别诊断:

PCT能有效地把器官移植的两种并发症急慢性排斥反应和感染鉴别开。

   h)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患者血浆PCT与IL-6、CRP和TNF-a有明显的相关性。

提示,监测SIRS患者血浆PCT将有利于细菌感染性SIRS的辅助诊断和病情

的判断。

   i)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PCT是一个细菌感染性和非感染性ARDSS鉴别诊断的新指标,细菌感染性ARDS患者血浆PCT浓度均大于5ug/L,平均达到45ug/L。

而非感染性ARDS以低水平为特征,常不超过3ug/L.

 

6.展望

  随着临床和实验性研究的不断深人,大量临床资料的积累,PCT作为一个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辅助和鉴别诊断的实验室常规指标将成为共识,并将得到推广。

另外在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中PCT的确切来源和病理生理作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肺炎衣原体临床意义

 (三)肺炎衣原体

  其传播方式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经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以肺炎为主,常可呈地方性、散发性流行,也可引起支气管炎、咽炎等。

该衣原体也可引起慢性感染,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或慢性冠心病的关系越来越引起注意。

肺炎支原体(Myxoplasmapneumoniae,Mp)和肺炎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Cp)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易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在临床上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小儿免疫系统功能发育尚未健全.尤其是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故易患病毒性、细菌性等呼吸道感染。

Mp和Cp感染是新生儿肺炎的病原体之一,有相当高的Mp和Cp感染率。

因此,早期检测患者Mp、Cp血清巾的IgM抗体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肺炎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Cpn)是1989年定名的新种,首株肺炎衣原体是于1965年从台湾省一名儿童的眼部用鸡胚分离出的,暂名为TW-183T(小T示原型株),1983年又从西雅图一名患咽炎的大学生咽部分离出一株AR-39,因其一些生物学性状类似于鹦鹉热衣原体,所以当时归于鹦鹉热衣原体种中TWAR组,后经深入研究,根据其独特的超微结构及基因和特异性抗原分析,于1989年定为衣原体属中一个新种,正式定名为肺炎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

肺炎衣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98kD蛋白为其特异性抗原,代表株为TWAR。

目前已新分离出10多株肺炎衣原体,该衣原体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

肺炎衣原体主要引起人的非典型性肺炎,同时还可致支气管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虹膜炎、肝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结节性红斑等疾病,也是艾滋病、白血病等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另外,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认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病原

  肺炎衣原体的原体形态多样,电镜下可呈现典型的梨形,其长轴长0.44μm,短轴长0.31μm,平均直径为0.38μm。

核区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平均直径为0.24μm,核区和细胞膜之间有较宽的原生质区。

肺炎衣原体不能体外培养,只能在细胞内寄生,鸡胚对其不敏感,因此一般不用鸡胚传代,而用细胞培养传代,肺炎衣原体敏感的细胞株为HEP-2或H-292,离心能促进肺炎衣原体对细胞的感染。

肺炎衣原体包涵体不含糖原,碘染色阴性,在Hela细胞中的形态与鹦鹉热衣原体十分相似,姬姆萨染色后呈深密度卵圆形,在HEP-2细胞中的包涵体,其密度和形态均多样化,有致密的、桂花样散在的、有伸出胞外出瘤状的、还有圆形、胞内着色较少的包涵体。

肺炎衣原体染色体DNAG+Cmol%含量为40%mol,但与沙眼和鹦鹉热衣原体的同源性小于10%,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极不相同。

不含质粒。

肺炎衣原体具有属特异性抗原和种特异性抗原,属特异性抗原主要有两个抗原决定簇表位,一个是肺炎衣原体LPS核心多糖的第三个KDO残基,一个是分子量为39.5KD的主要外膜蛋白(MOMP),这两个抗原决定簇均对甲醇敏感,与其它衣原体种间存在交叉;肺炎衣原体的种特异性抗原为98KD的MOMP,该抗原对丙酮敏感,并不与沙眼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抗血清发生交叉反应,已由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得到证实。

到目前为止发现肺炎衣原体仅存在一种血清型,世界不同地区分离的肺炎衣原体不同株DNA的同源性可达94%以上,其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基本一致,标准株为TW-183和AR-39。

肺炎衣原体毒力较低,3代之内不能致死鸡胚,小鼠鼻内、脑内和静脉内接种,不引起小鼠死亡,猴结膜内接种,不发生滤泡性结膜炎。

对药物的抗菌谱类似其他衣原体,耐磺胺类药物。

临床表现

  肺炎衣原体是人类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可引起急慢性呼吸道疾病,社区获得的肺炎、支气管炎和鼻窦炎5-10%由肺炎衣原体引起。

肺炎衣原体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通常以咽痛和音哑起病,数日至7天后出现咳嗽,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比,自起病至就医的时间以肺炎衣原体感染为最长,因此病初时的低热,检查时多已降至正常,异常呼吸音和鼻窦区压痛为最常见的特征,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血沉增速,X线胸片常显示单侧节段性肺炎,类似非典型性肺炎,严重者病变较广泛,甚至波及双肺,也可伴有胸膜炎或胸腔积水。

肺炎衣原体与冠心病相关的证据主要有:

(1)从动脉粥样硬化灶中分离出肺炎衣原体;

(2)硬化灶中肺炎衣原体PCR检测阳性;(3)电镜观察到硬化灶中肺炎衣原体典型的梨形颗粒;(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5)血清学试验证明肺炎衣原体感染。

现已发现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与血脂变化密切相关:

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者,其血清甘油三酯浓度(约1.23mmol/L)明显高于非感染者(约1.03mmol/L),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约1.24mmol/L)却明显低于非感染者(约1.36mmol/L),肺炎衣原体慢性感染引起上述血脂变化是与冠心病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也是其致病机理之一。

诊断

  由于肺炎衣原体感染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方法有病原体分离培养和直接检出,核酸检测和血清学实验。

肺炎衣原体分离培养方法复杂、费时,而且敏感性不高,一般不用于临床诊断。

病原体的直接检出主要有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荧光标记或酶标记抗体检测标本中的衣原体,前者主要用于细胞培养中肺炎衣原体的识别,近年也尝试直接应用于临床标本的检验,其敏感性与标本采集有关;后者所用抗体为抗衣原体属特异性抗体,不能直接识别肺炎衣原体。

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杂交检测衣原体的特异性强,但敏感性不高,主要用于PCR结果的检测、判定,尚未直接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应用肺炎衣原体MOMP基因片段的2对特异性引物对临床咽拭子进行PCR测定,其结果与血清学检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但PCR试验对实验室有特殊要求,标本处理、扩增和检测应在不同房间内进行,以免假阳性。

血清学方法检测

  检测肺炎衣原体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微量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法(MIF),被公认为肺炎衣原体感染血清学诊断的金标准。

人类感染肺炎衣原体后会出现抗肺炎衣原体血清抗体,初次感染时,大约在发病3周后出现IgM抗体,6-8周出现IgG抗体,再次感染或重复感染后,常在1-2周内出现较高水平的IgG抗体。

MIF方法的原理是用肺炎衣原体标准株(TW-183或AR-39)制备抗原片,然后与病人血清反应,病人如为肺炎衣原体感染,其血清中抗肺炎衣原体IgM或IgG就会与抗原片上的肺炎衣原体结合,加入抗人IgM或IgG荧光标记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肺炎衣原体颗粒。

MIF的诊断标准为:

①急性感染:

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或IgM≥1∶16,或IgG≥1∶512;②既往感染:

1∶16≤IgG<1∶512;③未感染过:

IgG<1∶16;④慢性感染:

IgA>1∶8。

治疗

  在细胞培养中,肺炎衣原体和沙眼及鹦鹉热衣原体一样,对四环素和红霉素最敏感,与鹦鹉热衣原体一样耐磺胺。

临床治疗肺炎衣原体感染通常采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每日2g,连续2周。

四环素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和儿童不宜服用。

服用红霉素的副作用是刺激胃肠道,另外部分病例可复发,但再次给予四环素或强力霉素仍有效。

一些新的大环内脂抗菌素,如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等,具有用药量少、长效、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以替代红霉素治疗。

控制措施

  肺炎衣原体呼吸道感染是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常见病,引起地方性和流行性肺炎,无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几乎每人一生中均受过感染,而且常常反复感染;感染是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8-9岁,第二个高峰在70岁。

潜伏期约10-65天。

肺炎衣原体的感染具有散发和流行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散发通常持续3-4年,有2-3年的流行期,在流行期间可有数月的短暂爆发发生。

病人之间传播间隔期平均为30天,在密集人群中流行可持续6个月。

无症状的感染者在本病的传播上比病人更为重要。

各国有报道的人群既往感染,芬兰为59-65%,以色列51.3%,匈牙利46.5-75.2%,德国64.9%,美国50%,瑞典40-60%,日本67.6%,耶路撒冷68.7-84.5%。

临床急性呼吸道感染中12%的肺炎、5%的支气管炎和1%的咽炎与肺炎衣原体有关。

我国关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才刚刚开始,既往感染在北京地区高达90%,南京地区70%,由肺炎衣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在北京占肺炎13.3%,支气管炎7.4%,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