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1528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

《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地质实习报告.pdf

1地质实习报告学院:

XXX专业:

XXX班级:

XXX学号:

XXX姓名:

星痕2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意义3第二节实习的任务及要求3第三节自然地理概况3第二章地层第一节泥盆系4第二节石炭系4第三节二叠系5第四节白垩系6第五节侏罗系6第六节新近系6第三章地质构造第一节褶皱7第二节断裂8第三节节理9第四章岩石第一节岩浆岩10第二节火山碎屑岩11第三节沉积岩12第五章地质工程第一节山体边坡加固14第二节地基处理14第六章其他现象第一节火山15第二节球状风化16第三节水文地质16后记17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普通地质认识实习是在学习了普通地质学之后的一次野外认知实习,是对各种地质现象,岩石,以及各种地质工程的一个感性认识,对于从理论走向实际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能够更好的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勘查技术与工程这个专业的了解,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观察、识别、判断、分析的能力,以及准确运用地质概念的能力;掌握地质工作基本方法与技能;提高综合分析、归纳、叙述写作能力;在者野外实习的过程存在的一定的困难和危险,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野外生存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更能培养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

第二节实习的任务及要求1.认识地层。

地层是研究一切地质问题的基础,确定地层的年代是进一步研究当地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矿产形成过程等的必要步骤。

通过实习建立岩层、层理、岩性、接触关系、层序、相对地质年代、组、群等概念;学习野外观察和描述地层的基本方法;学习绘制地层刨面图。

2.认识常见的岩石和矿物。

学习和掌握野外鉴别常见岩石和矿物的方法。

实地感受认识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和形成状况3.观察地壳构运动造成的各种现象。

认识背斜、向斜、节理、断层、整合、不整合、褶皱等。

并通过这些现象联想该地区的整体的地质运动。

学习利用罗盘测量产状。

4.认识河流心滩、边摊、阶地、湖沼、滑坡、断层三角面、溶洞、泉、黄土的地质地貌现象,及其成因。

5.学习野外常规地质工作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地形图和地质罗盘的使用,野外地层剖面图、路线地质剖面图的绘制,野外地质记录和调查报告的编写等。

第三节自然地理概况1.燕子矶燕子矶公园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幕府山的东北角,山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

燕子矶由浦口组紫红色砾岩及砂岩构成,地层产状陡,受断层切割和江水冲刷,故而形成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

燕子矶向北望,可见八卦洲。

向西南望,可见幕府山临江一面的一系列的断层崖。

向北岸可见天然堤,及其上的人工堤,堤外便能观察到河漫滩构成的冲击平原。

燕子矶附近的三台洞地区可观察到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溶洞、暗河、钟乳石等现象,以及常见的边坡支护方式。

2.方山长江北岸南京六合、仪征一带,耸立着一座座古火山,和称六合火山群。

已知25座,研究详者12座,包括方山、马头山、塔山、瓜埠山、奶山、红山、大铜山等。

其中有一座形4态颇为完整的火山锥,不仅形态保存完整,而且结构带典型,是六合方山。

南京六合方山外形为截头圆锥状,全山面积约2平方公里,顶高188米,标高150米。

山的外圆直径为1300-1600米(南北长,东西窄),山顶平缓,内部凹陷,凹陷处为火山口位置所在,火口外围直径约600米,底部直径为300米,陷落深度达80米。

火口周围熔岩高耸,是一道由玄武岩陡坎所构成的火山口垣,背侧有一缺口,因此六合方山从东、南、西三个方向观之为平顶山,平面上观之则是一座马蹄形的火山锥。

3.阳山碑材地区阳山碑材,遗存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南坡,距南京市区约23公里。

在该地区可观察到石炭系及二叠系地层4.虎丘山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为苏州西山之余脉,因周边地形,脱离西山主体,成为独立的小山。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

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

山高约36米,古树参天,山小景多,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

第二章地层第一节泥盆系1.观山组(D3g)含砾石英砂岩,砾岩为石英岩,砂岩。

与茅山组假整合。

2.擂鼓台组(D3l)粉砂岩、页岩夹砂岩。

含亚鳞木、鱼类等。

第二节石炭系1.金陵组(C1j)灰黑色厚层生物屑灰岩,岩石中有机质较高并含大量的生物屑。

地层厚度0-9米,产有笛管珊瑚,假乌拉珊瑚化石、海倍核茎、金陵穹房贝等化石。

与下伏地层D3C1w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关系,与高骊山组接触关系也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下部砂岩夹页岩,上部黑色灰岩2.高骊山组(C1g)下部:

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粘土岩夹中厚薄层砂岩,含有灰褐色泥质生物屑微晶灰岩透晶体。

中部:

灰黄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数层灰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

上部:

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灰黑色粘土质粉砂岩页岩夹少量薄层砂岩。

高骊山组地层厚度36米,含较多砂岩。

产有亚鳞木花石、网格长身贝等化石。

与下伏C1j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3.和州组(C1h)灰黄色中层-厚层泥质灰岩、白云质微晶灰岩,岩石中泥质成分较高。

地层厚度3-5米,产有袁氏珊瑚、巨长身贝等化石。

与下伏地层C1g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54.老虎洞组(C1l)浅灰色、灰白色厚层细晶白云岩,岩层中含有大量的浅肉红色燧石结核及条带,透晶状或团块状,岩层断续分布,燧石呈椭圆状-不规则状,大小58cm10cm左右,白云岩风化后岩层表面产生刀砍状溶沟。

地层厚度12米,含有石柱珊瑚等化石。

与下伏地层C1-2h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5.黄龙组(C2h)底部:

为灰白色粗晶灰岩,方解石结晶粗大,粒径大小11.5cm。

大者可达2cm以上,半棱角状、半椭圆状,胶结物为方解石,厚约5米。

下部:

白色厚约5米的微晶灰岩、单块状巨晶灰岩。

主体:

灰白-浅肉红色生物屑微晶灰岩及微晶生物屑灰岩,岩层单层厚度较大,不显层理,岩层中发育着缝合线构造。

地层厚度78米,产有小纺锤筳、纺锤筳、莫斯科贝等化石,与下伏地层C1-2l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6.船山组(C2c)下部以浅灰色与深灰色互层的厚层生物屑灰岩为主夹核形石灰岩、微晶生物屑灰岩。

中上部为灰白色核形石灰岩,顶部为灰灰黑的中薄层灰岩.地层厚度34米。

与黄龙组整合C2hC1gC1j330/60石炭系地层剖面简图(见于登火山峰的小路旁)第三节二叠系1.栖霞组(P1q)灰黑色含燧石结核灰岩。

含腕足类、珊瑚、蜓等。

地层厚度150米,产有多种珊瑚类、筳类化石。

与下伏地层C2P1c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该地层岩石厚度大,耐腐蚀,质地坚硬。

产状平缓含燧石结核的灰岩(见于大石碑地区)62.孤峰组(P2g)黑色薄层硅质岩夹少量泥沙。

含菊石,厚十米。

与栖霞组整合。

3.龙潭组(P2l)粉砂岩、页岩夹煤层。

含大羽羊齿等植物化石。

厚110米。

与孤峰组整合。

5.大隆组(P3d)页岩、粉砂岩。

含菊石。

厚24.3米。

与龙潭组整合。

第四节侏罗系1.钟山组(J1z)(原象山群的中下部)灰白色石英砾岩、砂岩。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2.北象山组(J2b)(原象山群的上部)粉砂岩、泥岩。

含植物化石。

与中山组整合。

3.云台山组(J3y)暗紫色、灰黄绿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砾岩,夹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厚204米。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

5.龙王山组(J3l)粗安质、安山质火山碎屑岩、熔岩,粉砂岩,局部夹有硬石膏沉淀。

厚689-875米。

第五节白垩系1.姑山组(K1g)下部为石英安山岩夹火山碎屑岩。

上部为辉石安山岩。

厚150米。

2.娘娘山组(K1n)灰白、灰紫色粗面岩、粗面质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

厚度664米。

3.浦口组(K2p)下部为紫红色砾岩夹粉砂岩、细砂岩。

砾岩成分复杂,因地而异;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大小不一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页岩、砂岩、砾岩。

厚度200米。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浦口组断层角砾岩(见于燕子矶)4.赤山组(K2c)砖红色中厚层粉砂岩夹薄层细砂岩,底部砾岩。

厚度变化大,汤山一带厚30米。

与浦口组可能为假整合。

第六节新近系1.洞玄观组(N1d)见于江宁方山。

棕黄色、灰白色粉砂粘土、细砂层和砂砾层,上部含有钙质团块。

产安琪马化石。

厚62.8米。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

分布于六合方山等地的浦正组与本组相当,岩性为棕黄色砂砾层。

砾岩成分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少量玛瑙和硅化的岩石。

厚度20米,未见底。

2.雨花台组(N2y)灰黄色、黄褐色、灰色中层-厚层砂砾岩和砂岩构成,弱固结;砾石主要为7石英质、燧石质,少量纹层状变质岩和火成角砾岩,磨圆度较好,大多呈圆状或次圆状,粒间为砂、粉砂;砂层中斜层里构造发育。

可见厚度约30米。

3.方山组(N2f)下部:

灰黄色沉火山角砾岩,主要砾石成分为玄武质熔岩,基底砾石碎块大多呈棱角状,无序排列,角砾大小不等。

填隙物为火山灰和砂,具有层理构造。

厚约5-8米不等。

上部:

火山角砾岩和火山集块岩,灰黄色角砾成分为玄武质熔岩,角砾大小不等,火山角砾大多呈棱角状,杂乱堆积。

火山集块气孔构造发育;火山角砾岩中可见大量火山弹,形态各异,有椭圆状、纺锤状,特征:

薄玻璃质外壳,内部主要为玄武质熔岩,气孔从火山带内部向边缘逐渐增多。

第三章地质构造第一节褶皱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弯曲,也称褶曲。

褶皱是由相邻岩块发生挤压或剪切错动而形成的,是构造作用的直观反映。

(一)褶皱的几何要素:

1.核:

褶皱岩层的中心。

2.翼:

褶皱岩层的两坡。

3.枢纽;层面上的最大弯曲点。

4.轴面:

褶皱两翼近似对称的面。

5.轴线:

轴面与水平面或地面的交线。

(二)褶皱的类型背斜:

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其核部岩层时代最老,朝两翼依次变新。

向斜:

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凹曲者,其核部岩层时代最新,朝两翼依次变老。

背斜(见于登火山峰的小路旁)常见的褶皱类型:

直立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于相等。

倾伏褶皱:

枢纽为倾斜的,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

倒转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倾角不等。

平卧褶皱:

轴面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重叠。

穹窿与盆地:

上凸者为穹,下凹者为盆。

33065175208第二节断裂断裂是岩石的破裂,是岩石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的表现。

当作用力的强度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断裂。

断裂时构造变形的另一直观表现。

这次实习主要观察了幕府山地区的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大石碑正断层,虎丘正断层。

(一)断层的几何要素:

断层面:

分割两个岩块并使其发生相对滑动的面。

断层盘:

被断开的两部分岩块,其中位于断层面之上的,称为上盘岩块,另一部分则称为下盘岩块。

断层滑距:

断层两盘相对移动的距离。

(二)常见断层类型正断层:

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逆断层:

上盘向上滑动,可掩覆与下盘之上。

走滑断层:

被断的岩块掩陡立的断层做水平滑动。

地垒:

是倾斜面向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岩块。

地堑:

是倾斜面向向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上盘岩块。

大石碑正断层(暴露于南京湖山地区的阳山古采石场,位于大石碑基座之西约50米,是发育于陡山-大石碑向斜核部的一条以正断层性质为主的断层。

发育于栖霞组灰岩中,断层走向与大石碑向斜枢纽垂直,断层产状23085。

该断层构造形迹十分直观。

)虎丘正断层(位于虎丘公园的第三泉,该处岩石主要为砂岩和凝灰岩,断层面上可见明显的阶步,该处还见到泉水出露现象,断层产状19488,位移5-6米)9(三)判断断层存在的标志1.擦痕和阶步擦痕(见于登火山峰路旁)阶步(见于虎丘第三泉附近)2.拖曳褶皱3.断层角砾岩和磨砾岩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岩石。

(幕府山临江一面为一系列的断层崖,在该处可见明显的断层角砾岩)4.断层泥。

5.密集节理6.地质体的错断7.地层的重复与缺失见于阳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