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1489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7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

《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docx

专业文档中药学练习题doc

总论部分测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被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本草拾遗》

2.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

A.《五十二病方》B.《神农本草经》C.《本草经集注》D.《新修本草》

3.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B.《开宝本草》C.《新修本草》D.《品汇精要》

4.《本草纲目》的载药数是:

A.1815种B.1892种C.1746种D.1558种

5.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B.《本草求真》C.《本草备要》D.《本草从新》

6.《本草纲目拾遗》所载的药物种数是:

A.921种B.716种C.183种D.730种

7.产于四川的道地药材是:

A.附子B.苍术C.细辛D.山药

8.需经霜后采集的药是:

A.桑叶B.艾叶C.荷叶D.大青叶

9.应该采集花蕾入药的是:

A.金银花B.菊花C.红花D.旋覆花

10.以下服药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发散风寒药宜冷服B.消食药宜饭后及时服

C.安神药宜睡前服D.泻下药以得利为度

11.地黄制熟用的目的是:

A.减毒B.增效C.改性状D.变性能

12.将药材埋入火灰中,使其受高热发泡的炮制法属于:

A.炒B.煨C.煅D.烘

13.以下不是用炒法制成的是:

A.焦白术B.大黄炭C.血余炭D.荆芥炭

14.药物的平性是指:

A.寒热之性不明显B.药味平淡C.寒热之性均显D.缓和药性

15.下列哪项不是寒凉性所表示的作用?

A.清热泻火B.清解热毒C.开窍醒神D.凉血滋阴

16.能补虚的药多具有什么味?

A.甘B.辛C.苦D.咸

17.性味属阳的是:

A.辛、甘、寒B.辛、苦、热C.甘、淡、温D.酸、苦、温

18.升降浮沉是为药物作用确定:

A.性质B.趋向C.部位D.功能

19.归经是表示药物的:

A.作用部位B.作用方向C.作用趋向D.有毒无毒

20.神昏、心悸应选归哪经的药物?

A.心B.肝C.脾D.肺

21.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依据是:

A.用量是否得当B.产地是否地道C.整体是否有毒D.副作用的大小

22.功效相似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功效的配伍关系是:

A.相使B.相须C.相杀D.相畏

23.生半夏配生姜,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烈之性,这种配伍关系叫:

A.相杀B.相畏C.相恶D.相反

24.胶类药应当:

A.先煎B.后下C.包煎D.烊化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根与根茎类药材,应在夏季采收的药是:

A.天麻B.苍术C.半夏D.桔梗E.延胡索

2.产于四川的地道药材是:

A.黄连B.白芍C.川芎D.玄参E.附子

3.宜于睡前服的药有:

A.峻下药B.缓下药C.安神药D.消食药E.截疟药

4.属于火制法的有:

A.炒B.炙C.淬D.煅E.煨

5.下列属于水制法的是:

A.洗B.淋C.漂D.润E.水飞

6.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主要包括:

A.四气B.五味C.归经D.升降浮沉E.毒性

7.酸味的作用是:

A.收敛B.固涩C.生津D.发散E.利水

8.归经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脏象学说D.经络学说E.以上都是

9.两药合用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的是:

A.相畏B.相须C.相使D.相杀E.相恶

10.使用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考虑使用的配伍方法是:

A.相畏B.相使C.相杀D.相反E.相恶

11.需包煎的药有:

A.花粉类B.细粉类C.绒毛类D.细小种子类E.叶类

三、填空题

1.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因素是。

2.最早按药物功用分类法编著的本草是《》,载药数是。

3.最早采用图文对照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是,载药数是,成书于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4.宋代按方药并收法编著的本草著作是,载药数是,作者是。

5.炮制在古代又称为、修治、。

6.中药的作用包括和不良作用,其中不良作用包括和。

7.确定药物味的主要依据是和。

8.药物的“七情”内容有、、、、、、。

9.“七情”中表示增效的是、,表示减毒的是、,表示减效的是,表示增毒的是,其中与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10.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其中配伍禁忌包括、。

四、名词解释

1.炮制

2.剂量

3.炙法

4.性能

5.性状

6.归经

7.配伍

五、判断题

1.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中,植物药占大多数,所以自古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

2.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多选用沉降性的药物治疗。

3.药物的“七情”是指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方面。

4.“十九畏”中半夏畏生姜。

5.“十八反”中,人参反五灵脂。

六、简答题

1.什么是中药?

什么是中药学?

2.举例说明炮制的目的有哪些?

3.水火共制法主要有哪几种?

其含义各是什么

4.五味指什么?

各自的作用如何?

5.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

各自的含义及产生原因如何?

6.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

举例说明。

7.如何理解药物的“有毒无毒”?

8.叙述“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

9.“十九畏”是十九种相互具有“相畏”配伍关系的药物吗?

为什么?

10.确定中药用量大小的依据有哪些?

附参考答案

一、

1.A2.C3.C4.B5.A6.A7.A8.A9.A10.A11.D12.B13.C14.A15.C16.A17.C18.B19.A20.A21.A22.A23.A24.D25.A

二、

1.CE2.ACE3.BC4.ABDE5.ABCDE6.ABCDE7.ABC8.CD9.BC10.AC11.ABCD

三、

1.临床疗效(或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

2.《神农本草经》;365

3.《新修本草》;844;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4.《证类本草》;1558;唐慎微

5.炮炙;修事;

6.治疗作用;毒性反应;副作用

7.药物的滋味;药物的作用

8.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9.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相畏;相杀

10.妊娠禁忌;饮食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四、

1.炮制:

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2.剂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也有是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3.炙法:

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

4.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它的产生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总结出来的。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5.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6.归经: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对肌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7.配伍:

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五、

1.正

2.误(沉降性——升浮性)

3.误(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方面)

4.误(半夏畏生姜不属于十九畏)

5.误(人参畏五灵脂属于十九畏)

六、

1.中药的含义: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即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的含义:

主要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药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3.水火共制:

包括蒸、煮、?

、淬等。

1)煮:

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

  2)蒸:

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分为清蒸;加辅料蒸。

  3)?

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4)淬:

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4.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淡、涩]味。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

芳香药除了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括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

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收涩药。

此外酸能生津。

4)咸:

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5)苦:

能泄、能燥、能坚阴。

(1)泄的含义包括:

通泄大便(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气逆(如杏仁、枇杷叶降泄肺气);清泄火热(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

(2)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湿热证。

  (3)坚阴即“泻火存阴”之意(如知母、黄柏)。

6)涩:

收敛固涩作用与酸味相似。

7)淡:

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5.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

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毒性反应:

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

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服药过久。

6.1)炮制:

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2)配伍:

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

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7.西汉以前“毒”为药物的总称,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的偏性,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具有偏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肌体的阴阳偏盛偏衰。

当药物的偏性体现它的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并未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时,视为药物无毒;当药物的偏性使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即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副作用)或因用药剂量过大或服药过久,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毒性反应)时,视为药物有毒。

我们一定要纠正“中药无毒,治不死人”的错误认识。

8.十八反:

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半夏、瓜篓、贝母、白蔹、白芨反乌头(川乌、草乌、附子)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