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0737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docx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

名词解释:

1.工程心理学:

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中所使用的各种人造器物。

“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因素,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人机系统:

在劳动或工作中,人与他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称为人机系统。

3.人机界面:

控制器、加工器或运算器、显示器是机器系统的三个环节。

机器和人通过控制器、显示器进行信息交换,人们把它们叫做人机接口或人机界面。

4.信息模型:

人从显示器中所感知的不是被控对象本身,而是代表被控对象变化状态的符号、标记或图像,显示器上所呈现的这些符号、标志、图像等叫做“信息模型”。

5.观念模型:

人感知到信息模型后,就要对它进行解析或译码,即在大脑中把它转化成被控对象状态的映象,这种映象叫做“观念模型”。

6.目标模型:

人对机器进行控制或调整,是为了使它按照预期目标运转。

大脑中以映象形式存在的预期目标称为“目标模型”。

7.相关关系:

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

8.信度:

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度有三种:

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

9.效度:

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效度有三种:

内容效度、预测效度、构想效度。

10.准实验研究:

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

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条件无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方面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11.模拟研究:

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12.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4.知觉:

是指在人的大脑中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的综合的整体的映像。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

15.掩蔽效应:

是指由于干扰声的存在,致使声信号的听觉清晰度阈限升高的现象。

16.触觉:

是微弱的机械刺激触及了皮肤浅层的触觉感受器而引起的,而压觉是较强的机械刺激引起皮肤深部组织变形而产生的感觉,由于两者性质上类似,通常称为触压觉。

17.信息传递率:

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叫做人的,也称人的通道容量。

18.心理不应期:

当两个刺激在时间上十分接近时,即使接收刺激的感觉通道和作出反应的效应器官都不同,大脑信息加工机制也将暂时对第二个刺激不起反应,这段时间称为心理不应期

19.反应时:

从刺激呈现至反应动作完成的时间。

它包括潜伏反应时和运动时间。

潜伏反应时指刺激呈现至发动反应的时间;运动反应时指完成反应动作的时间。

 

反应时按反应的类型可分为:

简单反应时:

指只有一种刺激并只触发一种反应;

选择反应时:

指有若干种刺激,不同的刺激触发不同的反应;

辨别反应时:

指有若干种刺激,但只需对其中一种刺激作出反应

20.追踪:

指人在系统控制中为达到预定目的,不断调节自己的控制反应,使系统输出与输入相匹配,或将它们之间的误差减到最小的过程。

追踪是一种连续的控制活动,它往往需要高度的心理运动能力。

21.尾随显示:

在尾随显示上,靶子和受控元素都能移动,它们表明了自己的位置和彼此的关系。

操作者能直接看到指令输入与系统输出的实际状态,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误差。

操作者的作用就是操纵控制器使输出与输入一致。

22.补偿显示:

在补偿显示上,靶子与受控元素中有一个是固定的,另一个作相对移动,一般是固定靶子作为参照物,它们之间的差异代表误差。

操作者只能看到系统输出与指令输入的差异,他的作用就是操纵控制器消除误差,或将误差减至最小。

23.注意:

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注意主要从三方面对信息加工过程发生影响,即选择性、集中性和注意分配。

24.警戒下降:

当要求对不常出现的不确定性目标保持注意时,保持注意的能力就会随时间的持续而下降,这个现象叫做警戒下降。

 

25.警戒:

是对一个不确定的目标持续保持注意的状态。

26.习惯:

是人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和生活方式。

习惯分个人习惯和群体习惯。

27.群体习惯:

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人们所形成的共同习惯。

符合群体习惯的机械工具,可使作业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操作错误。

群体习惯的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8.人为差错:

是指人未能实现规定的任务,从而可能导致中断计划运行或引起财产和设备的损坏的行为。

29.PSI周期:

体力强弱周期为23天,情绪好坏周期为28天,智力高低周期为33天。

这三种生理节律合称为PST周期。

当体力、情绪或者智力的临界日重叠在一起时,则分别称为双临界日或三临界日,是差错和事故的多发期,需特别注意。

30.人的可靠性:

在规定的最小限度内,在系统运行的任一要求阶段,由人成功地完成工作或任务的概率。

31.常态决策模型:

又称效用,即每个选择的总价值,或者每一个结果或产品对决策者来说价值是多少。

32.期望效用理论:

认为任何一种决策均是类似于一种“博弈”形式的决策,每一个选择项均有一个或多个与之有关的结果的价值和概率;还认为,一个选择项的总价值是每个结果的价值与它的概率的乘积。

33.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认为每个结果都是期望概率与其价值概率的乘积。

但是,这个价值成分是主观的,依赖于个体差异。

每个结果都对每个个体有一些价值或“效用”。

每个人的每一次选择都与一个或更多的结果相联系,每个结果都有一个相应的概率与一些主观的效用。

34.描述性决策模型:

特沃斯基和卡纳曼发现,决策的改变依赖于决策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35.框架效应:

由呈现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决策上的变化被称作框架效应。

36.启发式:

人们的决策只依赖于简单的,不完全的选择性就可以了。

为了简单起见,他们通常都把这种描述模型称为“启发式”。

37.满意决策:

西蒙认为,通常人们并不是作出一个唯一的、最好的,或最合适的决策,而是选择一个能达到目的的、“足够好”的决策,即获得一种满意感就行了。

38.决策表:

通常都列举了一些可能的结果、概率和每项行动的效用。

决策者输入期望概率和效价,通过计算每个选项的平均期望效价,得到一个较为理性的决策。

39.决策树:

在代表能够导致一系列的决定和可能结果。

每个分支点是决策可能选择项的表征。

40.专家系统:

决策辅助系统大量使用了新技术的计算功能。

41.情景意识:

一个成功的任务操作的关键一步是充分评价“情景”。

从环境中接受一些线索,也必须将它们应用到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这个过程称做“情景评价”或“情景意识(SA)”。

42.定量显示器:

是指以数量显示某种变量变化的显示器;

定性显示器:

反映某种变量的近似值、变化趋势、读数方向或其它性质变化的显示量。

43.荧光屏显示器(CRT):

是利用阴极射线管显示视觉信息的装置。

44.离散控制器:

只能用来调节有限的几种确定状态,它们可完成启动、离散位调或数据输入的功能。

45.连续控制器:

能用来调节一个连续体中的任何值,可完成数量调节和连续控制的功能。

46.用户友好性:

指用户操作使用系统时主观操作的复杂性,例如,主观操作复杂性越低,系统越容易被使用,说明系统的用户友好性越好。

47.用户模型:

用来描述用户的特性,描述用户对系统的期望与要求。

48.设计者模型:

是设计者为设计系统及其界面的目的而建立的,表示用户特性的设计者模型,它是设计者认为用户头脑中有什么想法的模型,即设计者所理解的用户对系统的期望。

49.用户需求:

是用户对所购买、使用的计算机系统提出的各种要求,它集中反映了用户对软件产品的期望。

用户需求应该包含功能需求和使用需求两方面。

①功能需求:

用户要求系统所应具备的性能和功能。

②使用需求:

是用户要求系统所应具备的可使用性、易使用性。

50.人机交互作用:

人机交互作用的过程要受到疲劳、应激、心理负荷、焦虑的影响。

因此要把普通的人的因素原则应用到界面设计上。

51.GOMS模型:

目标(Goals)、操作(Operators)、方法(M

ethods)、选择性原则(Selection rules)模型,简称GOMS模型。

该模型假设通过方法和选择性规则,形成一些目标和子目标。

52.事故倾向:

就是所有决定事故因素的总体。

事故倾向性:

是在危险性相同的条件下,决定个人间的事故率差异的人格因素。

53.警戒性:

又称为30分钟效应。

指人在觉醒状态下,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在30分钟内,人能表现出良好的警戒性。

30分钟后,人捕捉信号的能力明显下降的现象。

54.工作负荷:

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它是评价人机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55.应激: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每当环境偏离最佳状况,个体又无法,或不能轻易地校正这种偏离时,个体就会在机体和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56.心理负荷:

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心理活动工作量。

心理负荷的主要成分有:

①个体加工的信息:

个体加工信息的速率,即决策的速率和决策的难度

②情绪上负荷:

个体所体验到的应激和紧张的主观感觉。

简答题:

1.怎样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机器中心论,认为机器在人机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系统设计中要求人去适应机器的特点。

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人是劳动的主体,机器是为人服务、供人使用的工具,机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操作的利益和要求。

因此在人机系统的设计中,除了强调机器和环境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人的身心特点和满足人的要求外,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选拔与训练,使操作者适应机器与环境的问题。

2.工程心理学的特点:

研究人机系统中的人的行为特点和工作效能。

研究如何将人的数据资料,在人机环境系统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3.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

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特性匹配。

工程心理学侧重于从工程技术设计的角度对身心因素进行研究。

②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

人机信息交换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与控制器同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匹配程度。

工程心理学为各类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的设计,提供心理学的原则和人机匹配的参数。

③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

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置、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机具和加工件的排列、工作间的距离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

④工作环境的要求。

异常因素包括超重、失重、高压、低压、缺氧等情况。

     ⑤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4.工程心理学的作用:

①提高效率。

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

②防止事故,保障安全。

③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

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要尽可能使操作人员感到舒适、满意。

工程心理学关于人机环境关系的研究,可为制订工效学标准、安全标准、劳动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工效学标准通常规定的是最低要求,制定和实现标准,只是为了保障安全和健康。

安全和健康地工作是最起码的要求。

5.人机系统的分类:

①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

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