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99640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

《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7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

专题17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专题17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解析版)

考点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母题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

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

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强化君主专制,C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项排除。

君主立宪制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项排除。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确立之前,英国的国家社会状况,属于基本史实的回忆,属于基础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教材基础知识点,给学生清晰直观的感受,便于对基本史实的掌握。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权力机关(议会至上)

地位

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国家元首

国王

“统而不治”,国家象征

形式上任命行政机关

政府首脑

首相

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形式上对国王,实际对议会负责

行政机关

责任制内阁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实际上对议会和首相负责

立法机关

议会(上下两院)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不对国王负责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虽是国家元首,只是国家象征,对外交往代表英国,并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②议会和内阁是国家权力的核心,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是国家权力中心,内阁掌握着国家行政权、财政权和部分立法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并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

③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1.(2017年江苏卷)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

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

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

2.(2019年天津卷)“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

这说明英国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故选D。

“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的颁布,英国的最高权力归属于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普选权是选举权的延伸,就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社会状况,都有参政选举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英国并未推行普选权,排除B;议会是民主政治的立法机构,尽管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但不能将其等同于专制独裁,排除C。

3.(2019年北京卷)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

它视为不信任案。

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A.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B.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D.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执政党内阁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请辞职,或者要求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故B项正确;执政党政府否决谴责动议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权进行裁决,故排除C项;不信任案是针对执政党政府,并没有违宪一说,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D项。

考点二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母题2.(2019年江苏卷)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D.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答案】A

【解析】材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体现的是在宪法确立过程中矛盾和分歧较大,这也说明联邦体制经历艰难历程,A项符合题意。

1787年宪法并未解决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矛盾,最后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B项排除。

1787年宪法的制定初步解决了南方与北方对立的局面,C项排除。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D项排除。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1、主要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③、民主原则:

国会议员和总统由民选产生。

2、特点: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作用:

⑴、积极: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⑵、局限性:

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1.(2019年海南卷)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

这些修正案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改了美国宪法,禁止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这直接反映出原先的宪法存在缺陷,故本题选D。

国会拥有立法权,修宪是三权分立的体制所赋予的,而不是通过修正案才赋予了国会修宪的权力,B项和C项错误;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只要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违背《1787年宪法》,在本州内仍拥有独立的立法权力,故A项错误。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项正确。

材料所述亚当斯将皮克林免职是行使总统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力,不能反映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根据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内阁成员,内阁是总统的下属和辅助机构,权限明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皮克林是其他党派,也未反映出其是因党派之争导致被免职,排除D项。

3.(2018年江苏卷)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

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

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

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

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

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

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

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

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

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

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

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5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3分)

【答案】

(1)矛盾:

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背景: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2)变化:

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原因:

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目的:

第一次:

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

缓和种族矛盾。

(3)作用:

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

【解析】

(1)问,“矛盾”,依据材料一“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

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概括得出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

“背景”,依据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

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的爆发、总统权力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等角度分析。

(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得出:

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由肯定变为否定。

“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

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概括得出:

黑人力量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等。

“目的”,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

第一次是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是缓和种族矛盾。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促进社会稳定以及阻碍民主公正等角度分析。

考点三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母题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

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