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90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

《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docx

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

2021年高考生物备考-遗传相关知识考点解析

知识点一、豌豆杂交实验

(一)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遗传学基本概念

(1)性状:

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2)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如毛色)的不同表现类型,(如黄、白)。

(3)显性性状:

高茎(DD)×矮茎(dd)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4)显性基因:

决定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

(5)隐性性状:

高茎(DD)×矮茎(dd)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6)隐性基因:

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

(7)性状分离: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8)表现型:

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10)纯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AAdd、XbY。

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能稳定遗传。

(11)杂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aaBb。

(12)杂交: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DD×Dd等。

(广义的杂交指生物体间的交配行为)。

(13)自交: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间的相交方式。

如:

DD×DD、Dd×Dd等。

植物体中指雌雄同花的植株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自交是获得纯系的有效方法,也是最简便检测是否是纯合子的方法。

(14)测交:

遗传因子组成未知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

Dd×dd。

隐性纯合体只产生含隐性基因的配子,这种配子与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受精,能够让待测个体产生的配子所携带的基因表达出来,故测交能反映出待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从而推知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15)正交和反交:

两者是相对概念,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16)等位基因: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用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表示,如D、d。

(17)非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18)融合遗传:

与颗粒遗传相对,杂交后代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若杂交后代自交,性状不会分离。

知识点二、基因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适用条件:

有性生殖、真核生物、核遗传、一对等位基因。

(4)分离定律的应用:

农作物育种中获得显性纯合子需连续自交。

(5)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1-(½)n;

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易于观察区分和统计;

③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授粉

④后代样本数量足够多,数学统计分析更可靠

⑤生长周期短。

(6)人工异花传粉:

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7)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假说错误。

(8)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

测交法、自交法、花粉鉴定法(糯性、非糯性)。

知识点三、数学思维解遗传

(1)相互独立事件:

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

(2)互斥事件:

若事件A发生,事件B就不发生或者事件B发生,事件A就不发生。

(3)乘法原理:

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种不同的方法

(4)加法原理:

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种不同方法。

知识点四、豌豆杂交实验

(二)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豌豆的粒色和粒形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遗传因子Y、y和R、r控制

(2)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和yr配子

(3)杂交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

(4)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Y与y、R与r)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Y与R、r、y与R、r)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有4种:

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5)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结论】有16种受精结合方式,子代基因型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

知识点五、自由组合定律

(1)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适用条件:

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形成配子时、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独立遗传、两对或多对基因。

知识点六、遗传题解法点播

1.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判断

(1)杂交法

(2)自交法(性状分离法)

2.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1)自交法

(2)测交法

(3)花粉鉴定法(单倍体育种法)

3.配子种类的计算

2n种(n为逐对分析时,杂合子个数或同源染色体对数)

4.遗传题解法

(1)插空法:

求子代患病的概率时,需要确定双亲的基因型;出现显性性状,基因型可写出一个,另一个基因根据亲子代确定(控制某一性状的成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出现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确定不了,算概率;注意2/3)

(2)逐对分析法:

一次只分析多对相对性状中的一对基因型或概率,再用乘法原理

(3)分离比法:

按子代的分离比,来反推亲本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4)拆数法:

(1、0、½、¾、¼)如3/8=¾×½;1/8=¼×½

(5)数份法

(6)套用模型法:

AaBb自交时,由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比值之和为16(9∶7、9∶6∶1、12∶3∶1、15∶1、9∶3∶4、13∶3)的比例

(7)配子法(遗传图解法)

5.分离定律的异常情况

不完全显性、胚胎致死、配子致死、复等位基因、从性遗传

6.亲子代关系对照表

7.遗传题解题策略

观察比例,拆数,隐性纯合突破,化繁为简,假说演绎,确定基因型?

从性遗传、细胞质遗传、母性影响、巴氏小体、DNA甲基化属于与性别有关的非伴性遗传。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8.致死基因的归类

(1)隐性致死与显性致死

隐性致死是指隐性基因在纯合情况下具有致死效应,显性致死是指显性基因具有致死效应,它包括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

若为显性纯合致死,则显性性状一定为杂合子,显性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显∶隐=2∶1。

(2)配子致死与合子致死

根据在生物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时期所发生的致死效应,致死现象可以分为配子致死和合子致死。

配子致死是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期发挥作用而具有致死效应;合子致死是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期或成体阶段发挥作用而具有致死效应。

(3)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和性染色体基因致死

根据致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可以把致死现象分为常染色体基因致死和性染色体基因致死。

(4)基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缺失致死

从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上分析,致死现象可分为基因突变致死和染色体缺失致死。

9.遗传致死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

虽然致死现象中的子代性状比与正常状态的分离比不同,但解此类题时照样要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若是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分离定律解题;若是两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题;若是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需要考虑伴性遗传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致死个体对正常比例的影响,即转化好表现型比例。

10.某些致死基因或基因型导致性状的分离比改变

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显性纯合致死AA、BB致死

(2)隐性纯合致死

一、选择题

1.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

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

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由交配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

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自由交配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答案】D

【解析】无尾猫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有尾猫和无尾猫,说明有尾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无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无尾猫自由交配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说明控制无尾性状的显性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所有的无尾猫都为杂合子,故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2.在一个玉米的自然种群中,等位基因A、a控制高茎和矮茎,等位基因B、b控制抗病和感病,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其中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

现选择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1有四种表现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为3∶1

B.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抗病对感病是显性

C.F1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D.F1抗病植株间相互随机传粉,后代抗病植株占8/9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而选择的高茎抗病植株自交,F1有四种表现型,所以高茎抗病植株为AaBb,F1中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应为3∶1,A正确。

因为子代中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性状,而亲本的性状应是显性性状,所以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抗病对感病是显性,B正确。

因为含A基因的花粉致死,所以F1高茎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错误。

F1抗病植株有1/3纯合子,2/3杂合子,它们之间相互随机传粉,后代中不抗病植株占1/3×1/3=1/9,所以抗病植株占8/9,D正确。

3.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F1中

A.白眼雄果蝇占1/2

B.红眼雌果蝇占1/4

C.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4

D.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

【答案】C

【解析】由题可知,红眼和白眼在性染色体上,XBXb和XB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

XBXB∶XBXb∶XBY∶XbY=1∶1∶1∶1,亲本中均缺失一条Ⅳ号染色体,因此后代中缺失一条的占1/2,缺失两条的和染色体正常的均占1/4,缺失两条的不能存活,因此后代正常染色体的占1/3,缺失一条染色体的占2/3.因此后代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3/4×1/3=1/4,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2/3=1/6,因此答案为C。

4.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和卷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毛的黑色和白色是另一对相对性状,已知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以下是某同学做的三组实验(假设后代数量足够多,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①:

直毛黑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