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贵华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9580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贵华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贵华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贵华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黄贵华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黄贵华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贵华历史.docx

《黄贵华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贵华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贵华历史.docx

黄贵华历史

2017届高二年级国庆期间历史练习

(二)

命题人:

黄贵华审题人:

何堂远

一、选择题

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与农业有关的社会习俗有求禾、求年、求雨、告秋之祭等十余类。

这说明在商代

A.迷信思想盛行B.自然灾害较频繁

C.农业生产极其落后D.农业的地位重要

2.右边从东汉《纺织画像石》拓片。

据该史料信息中,可以了解汉代的

A.官营工场规模B男耕女织生产

C.棉纺织业纺织D.纺织工具构成

3.有学者指出:

“封建国家要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附籍于国家,与国家有荒闲土地相结合,向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

”封建国家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统治

C.大量荒芜的土地待开垦D.彻底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4.宋人刘宰曾说:

“今夫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

日市矣,则有市道焉。

”材料中的“市”是指

A.城市中的专门市场B.兴盛于乡村中的草市

C.政府商业管理机构D.负责乡村税收的机构

5.南宋诗人叶绍翁在《田家三咏》诗中写道: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此诗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家庭生产的自给自足

B.田园生活的惬意满足

C.耕织结合的小农生产

D.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

6.右面漫画画的是新航路开辟时的一位航海家。

画中此航海家双手将圆圆的地球抱在胸前,身后是即将远航的中世纪帆船。

据漫画内容可知,该航海家组织的这次远航

A.使美洲变为西班牙殖民地

B.促进了西班牙资本的原始积累

C.最先发现通往亚洲的新航线

D.首次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7.17世纪,有商人抗议说:

“上帝创造了陆地和海洋,把陆地在众人中进行分配,把海洋作为公共品赠给所有的人。

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人会被禁止在海上航行。

”此商人所抗议的国家是

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8.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造出蒸汽轮船,并获得了纽约立法授权在本州水域上行驶蒸汽轮船的垄断权。

后来新泽西州的商人汤姆斯·吉本斯开通纽约到费城的水上交通受到了纽约州政府阻挠,于是他将纽约州政府告上法庭。

最高法院于1824年裁决吉本斯胜诉。

这一案例

A.说明蒸汽轮船获得社会认可是艰难的

B.纽约州政府限制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管理权

C.有利于打破垄断意识,推动经济发展

D.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的创新能力已居于世界首位

9.据记载,1870年-1905年,美国钢铁工业的企业数从1808年减至606家,而平均投资额却从15万美元增加到150万美元。

材料现象说明

A.自由竞争体制得到推广B.社会生产的集中程度加强

C.私人垄断资本走向衰落D.社会经济管理日益混乱

10.据记载,江西抚州“同治间棉布价高……贫家妇女恒持纺织以自活。

自洋纱盛行,棉布之价遂日落。

……十年前郡门一灯萤然,机声彻晓,今无之矣”。

材料现象说明

A.中国已沦为西方经济附庸B.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冲击了传统工业

C.民族机器纺织业已经产生D.封建自然经济日趋解体

11.火柴盒上所贴的图片——火花是时代的反映。

抗战时期有以飞机为主题的广东佛山巧明火柴厂出品的“国强”牌和东山火柴厂出品的“防空”牌火柴的火花。

这些火花反映出

A.近代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现状B.广东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国民政府建设军事强国的愿望D.近代中国人期望加强国防力量

1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下图。

图中的祖孙三代先后经历了从肩挑背扛到机械运输再到农产品信息产业化的生产生活历程。

这一历程反映了

A.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题高B.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C.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D.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13.下面为1978年-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年收入情况表。

这说明

时间和项目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92年

1994年

2000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33.6元

191.3元

355.33元

784.0元

1221.0元

2253.4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3.4元

477.6元

607.56元

2026.6元

3496.2元

6279.9元

A.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B.农业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C.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大致均衡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14.1992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邓小平到华南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

下列属于“新浪潮”内容的是

A.开始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B.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胡汉民写道:

“自林乐知、李提摩太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

”胡汉民在文章中认为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办报活动

A.为近代中国革命者服务B.专门宣传近代西方宗教思想

C.便利外国资产阶级侵略中国D.对中国民主革命有推动作用

16.上海《大公报》曾就某历史事件发表社论道:

“美国收买白银之手段,使中国遭逢一种空前之困难,且美国以此种手段,将中国之整个购买力摧毁,严重至此,使中国几有被而在政治上别求蹊径之势。

”当时“别求蹊径”的根本措施应该是

A.禁止白银出口B.实现关税自主

C.提倡国货运动D.实现民族独立

17.1911年6月,清政府在《取缔影戏场条例》中规定,“男女必须分座;不得有淫亵之影片;停场时刻,至迟以夜间12点钟为限”,如违反规定,“经查属实者,将执照吊销,分别惩罚”。

这说明

A.影戏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B.传统观念影响着新文明的传播

C.近代社会文化生活日益封闭D.政治变革阻碍了文化事业发展

18.罗斯福说:

“政府创造就业机会的计划,不仅能使失业者避免贫困潦倒,而且能使他们不丧失‘自尊心、自力更生的精神、勇气和决心’。

”为此,罗斯福在“新政”中

A.大力复兴美国工业经济B.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实行“以工代赈”工程D.对失业者实行直接救济

19.下图是美国1932-1942年生产情况(以1932年为100)。

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A.使美国经济度过了艰难时期B.是消除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D.有效缓解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20.“十月革命后,列宁结合俄国本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材料中的“实践”

A.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成D.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完成

21.1954年,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件中说:

“许多州、边疆区和共和国的集体农庄在完成对国家的义务后剩下来的粮食,不能满足集体农庄在公共经济的一切需要。

留给农庄的谷物饲料尤其少,而没有谷物饲料,畜牧业就不可能急剧发展。

”这一论断

A.反对加快农业集体化B.是对工业化建设的否定

C.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22.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时有一幅宣传画,它的标题是《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

它反映出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

A.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同步进行

B.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宗旨

C.发展人民生活必需品工业

D.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中心

23.1945年-1960年,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设投资中有70%左右来自美国。

产生此现象的有利条件是

A.新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B.欧洲经济共同市场形成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24.美国社会学家贝尔说:

“资本主义是一个‘经济-文化’体系,其经济组织是根据财产制度与商品生产而来的,其文化的根本事实则是买与卖的交换关系,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大多数层面。

”下列史实能够提供论据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十月革命的胜利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25.认真阅读右面漫画(画中的“双反”指反补贴,反倾销)。

漫画反映的本质是

A.美国行为破坏了世贸组织原则

B.中美两国发生贸易摩擦

C.中国掌握了世贸组织的控制权

D.中美携手,发展重工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巡抚谭纶更易靖海馆为海防馆,设海防同知以“颛理海上事”。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设海澄县治,加强行政管理。

隆庆六年(1572年),明政府在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海商申请文引,并缴纳饷税,则可以出海贸易。

以此来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阶级矛盾,息盗抑寇……改月港所在地海澄县的海防馆为督饷馆,由海防同知及漳州府佐分署税务、饷务官。

明朝对开禁的原则是“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一有风吹草动,则随时实行海禁。

如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日朝战争,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等,就都实行海禁。

——摘编自娄侠《明代福建的沿海经济与海外贸易》

材料二清朝初年,统治者一度实行“海禁”。

但在鸦片战争后,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关闭了两个多世纪的中国大门,被迫对外“开放”。

自从福州辟为对外通商港口以后,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来福州设立洋行、公馆,这些洋行的主要任务,除了进行间谍活动,窃取政、经情报外,便是对中国倾销洋货,廉价收购福建的土特产。

根据清光绪末年福州海关的统计,当时资本主义根据向福州港进口的“洋布”和“洋纱”,每年约有4万多担,价值100万两以上。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传统的纺织工业一蹶不振了。

——摘编自赖素莲《“五口通商”对福州社会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政府在福建地区对外交往政策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

(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世纪还未结束之前,“工业革命”的“兵团”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并且要求所有的非工业化民族向它进贡。

……当工厂开始向这种家庭系统挑战时,煤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新兴工业。

……城市文明也就代替了农业文明。

城市变成商业中心后,它们的文化价值也就逐渐地下降了。

——《工业革命:

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口税数量的变化

时间

1841年

1853年

1862年

1882年

进口税数量

1163

466

66

22

材料三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

……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他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