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88612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

《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docx

河南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

七年级上册:

(一)《论语八则》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至圣先师”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迷惑。

殆:

疑惑

5、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

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善而从

八年级上册: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1、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

妻子和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

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

志:

处之志之:

做标记;寻向所志:

标记 (4)重点词:

欲穷其林穷:

穷尽。

具答之:

详尽。

悉如外人:

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

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想让外人打破他们现有的生活,同时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落英缤纷:

落花甚异之:

诧异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俨然:

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怡然:

喜悦的样子具答之:

详尽咸来问讯:

都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再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延至其家:

邀请处处志之:

作标记

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

渡口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陋室铭》(刘禹锡唐)刘禹锡字梦得,"诗豪"。

刘禹锡,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出名灵:

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

斯:

这。

3、惟吾德馨:

德馨:

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

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官府的文书。

劳形:

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

什么。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四)《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周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原名敦实。

世称濂溪先生。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多。

2、益:

副词,更。

3、植:

立。

 4、鲜:

少。

5、亵:

亲近而不庄重。

6、宜:

应当独:

7、只,仅8、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涤。

妖:

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

蔓:

长枝蔓。

枝:

长枝节。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

“花之隐逸者”象征:

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

“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文的中心句是:

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补充说明: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八、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

作者: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