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征.pdf
《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征.pdf(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
卷?
!
年第#期月岩土工程学报%&()+,./).0&+123。
?
2。
#41,?
!
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征王正宏5华北水电学院研究生部,北京6林勃生大京李南一、我国普通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卡萨格兰德5&7,每89:
;96在提出塑性图时曾强调指出,同一地区、同一成因的土,在塑性图上具有沿&线呈条带状分布的明显规律,各典型土在塑性图上大体占据着与&线相平行的位置。
?
!
年我们整理了许多单位提供的了?
余组试验数据,证实了上述规律性。
此后,又搜集到遍及全国各地的?
。
余组试验资料,更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分布规律5图?
6。
图?
所示的规律说明,将国外土质分类中普遍采用的塑性图应用于我国细粒土分类是完全可行的。
?
匆劲和聋袱半愁刹3,江苏,下易土5。
#,7山东济南山前洪积土5,#,西安,冲积黄土夹土东潮哪县,冲积土5众衬乃7天津海河三角洲沉积土7成娜枯土“户了西尹拉护冲积土日7云内浪白枯土久广东进江杂色土?
7福建花尚岩冈化出任渐江奉化淤泥质土;以二、我国特殊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如图所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马兰图?
我国普通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黄土集中分布在塑性图&线的左上方,功&线土娜5呢一?
夕再红枯土耀沪比土黄工娜?
啊洲?
刹?
兰口初孔!
印初妇#胡限叱,戈一%匕。
加切匆勿阳口图?
我国特殊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第#期李生林等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征盯可清晰地显示出&线上、下红粘土在矿物成分方面的差异。
&线以上的红粘土均含有不同数量的蒙脱石或蛙石等亲水性矿物而&线以下的土则基本上不含此类矿物。
另外,&线上、下的红土在粘粒化学成分及交换性阳离子成分方面也明显存在差异。
&线以上红粘土的硅铝率5?
&3?
#6与交换性钠、钾离子的数值一般都比&线以下的土略高。
据此,也就很易理解&线上、下红粘土在胀缩性指标方面的差异5表?
6。
落于且线以上的红粘土应属膨胀土一类,在勘察设计中应将其作膨胀土考虑。
表?
、,、自由膨月长率膨月长量膨胀力线缩率与、一缩二。
厂(7。
。
。
搜卜一性上“23;才2户乙3班匕。
?
娜,、指一五二瓦几二丁万二五万丁一一一瓦一二万万一万一万万一6万万万万丁一顶一万万万万附,、标视仟纵鳅测试;,贝但;白洲协87,了3一、之月3,八八、乙7?
、之一习幼7?
尹丫日、泛,乙?
、式,城三乙3、丈7习理7尔”纵。
纵纵狱厂口?
夕3纵鳅纵狱叭狱线之上!
?
。
一?
。
一?
一匕竺线之下?
#?
#。
一?
。
一!
一!
可见,塑性图能初步解决当前红粘土分布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塑性图&线对红粘土的进一步划分是对红粘土分类的补充与发展7,有必要再强调一次,我国红粘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征是我们对塑性图分类的充实与完善,同时也是我国塑性图的特色之所在。
四、对我国有机质土在塑性图7上分布特征的认识杨可铭等同志通过对我国各地区?
余组有机质土试验指标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这些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征“。
沿海、内陆河漫滩沉积的有机质上多分布于&线之上,内陆湖沼沉积的有机质土则多分布于&线之下。
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塑性图能够较圆满地反映土的成因条件。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分布与卡氏图上有机质上分布于&线之下的情况不相一致。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对有机质土的定义和对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的不同所造成。
切不可由此得出塑性图不利于有机质土分类的结论。
我国有关规范规定,有机质含量超过的土为有机质土。
对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则普遍采用灼烧减重法。
此法是将土烘千5?
一?
+,6后再加热至?
一?
“,求算出其灼失量。
经此法灼失后,土中将发生下述反应?
有机物质氧化燃烧后形成?
!
和!
#逸散%经&(一&。
烘干时未能逸散的水,例如结晶水的逸散)二价铁转变为三价铁碳酸盐分解成!
逸散,+氯化物分解成氯离子而失散等等。
实际灼失量远比有机质氧化燃烧损失量大好多倍,此种误差是相当大的。
例如,按此法测得红粘土的灼失量一般都在&,以上。
看来,将用灼失法测得有机质含量大于(,的上定名为有机质土是值得商榷的。
这样势必扩大了有机质土的范围,使一部分本来有机质含量不高的土,很有可能被“灼成”了有机质土。
近年来用重铬酸法取代灼失量法已日益成为明显趋势。
重铬酸法是以浓硫酸稀释作触媒剂,用重铬酸的强化合力与有机质中的碳素起氧化反应来确定有机质的含量,在理论上较为合理。
我国少数测试资料与日本土质试验法“所提供的二种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0值得参的岩土工程学报考。
?
!
年延安焦化厂南京长江漫滩淤泥质土?
。
#。
?
。
?
陕西综合建筑设计院+)厅才内七月了月了)乃,臼3一试?
一!
?
。
?
。
?
。
?
。
?
南京大学地质系八),上,八舀+)3八”+口了八七丹+东京,冲积土崎玉县,黑泥花岗岩风化土关东卢姆5黑6关东卢姆5褐6泥炭。
#。
!
?
。
?
7?
一日本土质试验法596由表可以看出,用灼失法测得的结果对于有机质含量低于?
的土来说,至少大一倍,最多大一?
倍。
有机质含量高于?
写的土用灼失法所得数值却稍偏低些。
需强调指出,我国以灼失量为界划分出来的有机质土是不能与卡氏塑性图&线以下的有机质土划等号的。
这里应该提出的问题是要改革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和明确有机质土的科学定义。
五、对塑性图&线功用的新认识塑性图分类法用的是塑性指标。
所以,在讨论塑性图&线的功用时当然不宜套用按粒度划分土的概念和名称。
诚然,卡萨格兰德曾将&线以上的土定名为粘土5,3916,&线以下的土定名为粉土536。
事实证明,卡氏的此项规定并不完全合理。
英国分类法50,招?
6?
已将&线以下的土命名为4一粘土,而避免使用“粉上”一词。
日本土质分类法5),一?
6吕,在&线以下圈出了,产粘性土和出现了大量的火山灰粘土5犷6也已超出了“粉土”的范围,在我国塑性图上于&线以下出现了大批的红粘土和福建的花岗岩风化上,按它们的粒度成分也都不是以粉土为主。
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点进一步说明,我们绝对不能单纯以粒度的观点去认识&线的功用,而必须是从影响土的塑性指标的全部因素出发才能正确地理解&线功用。
日本的火山灰土落在&线之下主要是由于它的矿物成分是水铝英石5&996所组成。
我国红粘土大部分落在&线以下、少部分落在&线之上,不是因为它们在粒度成分方面有多少明显的差异,而是因为矿物组成不同所致。
我国的膨胀土与红粘土分布在&线的两侧,并不是由于粒度成分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矿物组成和微结构方面的差异所决定。
从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征来看,&线在划分不同成因类型、不同矿物组成、不同微结构特征、不同性质的土等方面的功用是十分确切的。
应强调指出,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所体现出来的规律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线在划分土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期李生林等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特征!
六、结论?
7通过对我国各地区细粒土大量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证明,我国细粒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这使我们更加坚信,塑性图分类法是当前较为合理的分类方法。
它不仅使用简便并有充分的理论根据,而且对统一我国土质分类方法和向世界土质分类标准化靠拢大有益处。
7经多方验证,我国塑性图的&线符合我国细粒土的实际情况,利用它可将膨胀土区分出来,至于&线对红粘土的划分就更能体现出我国塑性图的特色。
关于塑性图&线的功用,只有密切结合我国实际和运用土质学基本理论去进行分析才能取得正确认识。
如果只简单套用&线的固有定义5诸如粉土、粘土、有机质土的定义等6,则只能得出不适宜的结论。
我们引进卡萨格兰德的塑性图要同引进其它外国技术一样,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突破它、发展它、完善它,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7应认识到,塑性图上的月、0、,分界线与其它分类中的界限一样,都是相对的界限。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所指出“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非此即彼,是愈来愈不够了。
”辩证法认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对土质分类中的界限亦应持此种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李生林,王正宏,塑性图在我国细粒土分类中的应用,滑坡文集,第二集,人民铁道出版社,?
年,第?
!
一?
!
?
页。
李生林等,我国膨胀土科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
#年,第一?
页。
#李生林等,塑性图在判别膨胀土中的应用,地质论评,第#?
卷,第期,?
!
年,第#一#页。
贵州省建筑设计院膨胀土研究小组,红粘土的胀缩性分类,贵州建筑,?
!
?
年,第#期,第一页。
杨可铭,谈谈我国有机土的工程分类问题,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
工年,第期。
日本土质工学会,土质试验法,第版,?
年,7!
一#?
皿320;冷,?
39王_92_2;.:
;8329=5,392;,29;93了血,(,2;?
#?
?
!
?
。
!
日本土的判别分类法基准化委员会,土质分类法巴分类结果表示法5土质工学会基准案6,土巴基础,23。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