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8685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泉州市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福建省泉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方框内。

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

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

”“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是

A.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C.以重农抑商为主

要政策D.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土地是人类赖以生产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A.小农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C.封建政府土地所有制D.庄园制

3.在汉代,江南

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B.统治政策的差异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4.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

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

”这一经济措施

A.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5.《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组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是

A.在私营作坊工作B.职业世袭C.频繁地更换工种D.临时工人

6.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

“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

闲。

”《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这说明明代

A.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D.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

7.如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

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D.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8.《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说:

“百姓乐于沿海居住,原因海上可以贸易、捕鱼。

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这表明康熙帝曾要

A.实行海禁B.停止海禁C.推行闭关D.进行抗倭

9.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罗马教廷建立了“东方事务部”“传教问题部”等海外传教机构;信贷机构、殖民贸易公司、交易所等商业金融机构纷纷建立。

下列对这些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经济和生活观念的变化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引发的连锁反应

C.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早期殖民扩张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10.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该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环境的恶化B.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种族灭绝灾难

C.三角贸易导致美洲人口急剧减少D.西班牙殖民者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11.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机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结构变动B.产业革命增加了工人阶级收入

C.城市化促进了劳动力自由流动D.机器生产完全取代了手工劳动

12.张裕公司之歌《葡萄美酒不夜天》唱到:

“举杯回首望云烟,一八九二到今天,沧桑岁月创业史,溶进芬芳葡萄园”。

下列对“一八九二”的张裕公司表述正确的是

A.其性质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受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推动

C.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产生D.反映民族资本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13.清末有人说: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骛,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导致近代以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教彻底崩溃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C.小农经济趋于瓦解D.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14.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航空事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15.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

“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表明近代中国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

16.20世纪初,在苏俄出现了美国人哈默办的文具店,在这个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和好玩的东西。

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18年B.1920年C

.1921年D.1938年

17.“(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脱离现实没有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强调国家利益忽视民生改善

18.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国家只有三个:

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美国对市场经济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首创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B.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政府对市场经济全面干预D.用“看不见的手”调控经济

19..下表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上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变化情况。

该表反映了二战后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

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B.经

济发展一体化

C.经济增长方式多样化D.工业发展均衡化

20.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统计表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增长率

一0.3

1.9

—2.5

3.6

6.8

3.4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得益于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B.发展知识经济

C.减少政府干预经济D.推行福利政策

21.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

其实质是

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2.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

这些内迁企业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C.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23.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

A.勤俭节约、无私奉献B.崇尚享乐、追求自由

C.诚实守信、勤劳致富D.团结互助、包容开放

24.阅读以下我国国民经济统计表,对该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工农业生产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5.右图为徐州市制帽厂第三生产合作社的商标,这里“社”

A.表明了我国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B.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C.片面追求规模大和公有化程度高 

D.采用公私合营模式经营

26.右图题为“凸透镜”的漫画,它反映了

A.玉米产量高

B.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农业生态环境优化

D.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非常严重

27.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后,“包”字进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纷纷搞起承包,人们相信“一包就灵”。

这反映了

A.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B.农村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城市经济

C.“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对外开

放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8.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29.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这一决定是

A.拉开设立经济开放区的序幕B.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策

C.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的标志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

30.如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1.“每一次重大历史现象背后都隐藏着金融的秘密。

”下列与此相符合的史实组合是

A.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白银主导的货币经济

B.工业革命--金融中心转移至大西洋沿岸

C.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崩溃

D.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3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

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A.罗斯福新政实施B.冷战秩序的建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D.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33.下图是反映冷战时期的一幅政治漫画,图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他们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各奔东西B.同归于尽

C.你死我活D.走向联合

34.当地时间2016年6月24日,引发全球关

注的英国“脱欧”

公投结果出炉,“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将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欧洲区域一体化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欧洲区域一体化与英国具体利益存在冲突

C.

区域集团化始终不利于世界贸易的自由化D.区域集团化不利于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稳定

35.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很难结成经济集团。

突破这一传统经济理论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