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6611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docx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修订323

隧道施工作业指导书

(修订)

根据云桂铁路公司新验标工作会的相关要求,结合铁道部最新下发的《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内容调整情况,针对前期下发的《隧道作业指导书》进行了部分修订,相关修订内容如下:

第一章隧道开挖作业指导书

1.2编制依据

(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1.4.12.1验收规范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1.4.12.2.1主控项目

增加:

隧道开挖进尺应符合设计要求。

软弱围岩隧道Ⅳ、Ⅴ、Ⅵ级地段采用台阶法施工时,上台阶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Ⅴ、Ⅵ级围岩不应大于1榀钢架间距,Ⅳ级围岩不得大于2榀钢架间距。

边墙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不得大于2榀。

检验数量:

每一开挖循环检查一次。

检验方法:

测量、尺量。

隧底、仰拱开挖进尺应符合设计要求。

软弱围岩隧道仰拱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得大于3m。

检验数量:

每一循环检查一次。

检验方法:

测量、尺量。

第二章锚杆施工作业指导书

2.2编制依据

(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2.8.1质量验收规范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2.8.2.1主控项目

第1条修改为:

钢筋进场时,必须对其质量指标进行全面检查,按批检查其直径、每延米质量并抽取试件做屈服强度、抗拉轻度、伸长率和冷弯实验,其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GB1499)的规定。

检验方法:

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按批抽样测量直径、称量每延米质量并进行抽样做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实验。

第2条修改为:

锚杆的规格及物力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和《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7.4.6表格的规定。

检查数量:

锚杆规格全检,锚杆的物力性能指标(公称直径、公称壁厚、公称质量)随机抽样3%检验。

检验方法:

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并对物力性能指标采用观察、称量、尺量检查。

第5条修改为:

砂浆锚杆的灌注砂浆饱满度应大于80%。

检验数量:

抽样检查不低于总锚杆数的10%,且每批不少于20根。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声波反射法。

第三章钢架施工作业指导书

3.2编制依据

(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3.7.1质量验收参照规范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3.7.2.1主控项目

第2条修改为:

钢架安装不得侵入二衬衬砌断面,相邻钢架及各节钢架间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四章喷射混凝土施工作业指导书

4.2编制依据

(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4.7.1质量验收规范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4.7.2.1主控项目

第1条、第2条修改为:

喷射纤维混凝土中的纤维应满足下列规定:

①纤维混凝土所用的品种、归根、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钢纤维不得有明显的锈蚀、油渍和其他妨碍钢纤维与水泥粘结的杂质,也不得混有妨碍水泥硬化的化学成分。

③合成纤维不得有妨碍纤维与水泥粘结的杂质,也不得混有妨碍水泥硬化的化学成分。

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

应符合《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7.3.12表中的要求。

第5条修改为:

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C25喷射混凝土±24h强度应不小于10MPa。

检验数量:

每级连续围岩进行一次工艺性试验。

检验方法:

采用贯入法或拔出法或无底试模检测。

第7条修改为:

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检查点数90%及以上应但与设计厚度。

检查数量:

全断面开挖时,每一作业循环检查一次,分部开挖时,每3~5m检查一次。

每个断面应从拱顶起。

每间隔2m布设一个检查喷射混凝土的厚度。

检验方法:

采用土钉法、凿孔法检查喷层厚度或无损检测测量厚度。

删除第10条,更改为:

喷射混凝土应与围岩、钢架、钢筋网结合紧密,背后无空洞、无杂物。

检验数量:

每10m检查一个断面,每个断面从拱顶中线起每3m检查1个点。

检验方法:

凿空或雷达监测仪监测。

第五章超前小导管施工作业指导书

5.2编制依据

(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5.6.1质量验收规范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第六章管棚施工作业指导书

6.2编制依据

(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6.7.1质量验收规范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6.7.2一般项目

修改为:

管棚钻孔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管棚钻孔允许偏差:

方向角:

1°;孔口距:

±30mm;孔深:

±50mm。

第七章围岩监控量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7.2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3)云桂公司《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细则》云桂云铁工〔2010〕161号

7.4量测项目

必测项目修改为:

(1)洞内、外观察;

(2)拱顶下沉;

(3)净空变化;

(4)地表下沉。

7.5量测方法和要求修改为:

7.5.1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

(1)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

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

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按照下表要求布置。

 

地表沉降点纵向间距

隧道埋深与开挖高度

纵向测点间距(m)

2B<H0<2.5B

20~50

B<H0≤2B

10~20

H0≤B

5~10

(2)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监控量测断面按下表要求布置。

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围岩级别

断面间距(m)

Ⅴ~Ⅵ

5~10

10~30

30~50

(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按照下表布置。

地段

开挖方法

一般地段

特殊地段

全断面法

一条水平测线

——

台阶法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

分部开挖法

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

CD或CRD法上部、双侧壁导坑法左右侧部,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其余分部一条水平测线。

(4)监控量测点的布设要求

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20mm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与埋入钢筋焊接,直径不小于6mm,加工成三角形钩。

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与围岩锚固稳定,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

 

7.5.2监控量测频率

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表1和表2确定。

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表1按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监控量测频率

(0~1)B

2次/d

(1~2)B

1次/d

(2~5)B

1次/2~3d

>5B

1次/7d

注:

B为隧道开挖宽度

表2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位移速度(mm/d)

监控量测频率

≥5

2次/d

1~5

1次/d

0.5~1

1次/2~3d

0.2~0.5

1次/3d

<0.2

1次/7d

7.7监控量测管理

表1位移管理等级

管理等级

距开挖面1B

距开挖面2B

U<U1B/3

U<U2B/3

U1B/3≤U≤2U1B/3

U2B/3≤U≤2U2B/3

U>2U1B/3

U>2U2B/3

注:

U为实测位移值,B为隧道开挖宽度。

U1B为65%U0,U2B为90%U0,U0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第八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8.2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2)云桂公司《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云桂云铁工〔2011〕89号

8.5预测内容

增加:

(5)岩溶在隧道内的分布位置、规模、充填情况及岩溶水的发育情况。

8.6.2TSP203地质预报系统

第二段、第三段修改为:

TSP203系统适用于划分底层界限、查找地质够高、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

采用地震波发射法预报在软弱破碎底层或岩溶发育区,一般每次预报距离应为100m左右,不宜超过150m;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底层每次可预报120~180m,但不宜超过200m。

量测准备包括钻孔、安装套管、装填炸药、仪器安装与测试。

测线由2个接收器孔和24个炮孔组成,接收器距开挖工作面约55m,最后一个爆破孔距掌子面约0.5m。

爆破口布置在构造走向与隧道轴向交角为锐角的一侧边墙,间距1.5m,孔径38~45mm,孔口距地面(隧底)高1m,垂直隧道轴向,下倾10°~20°。

接收器与第一个爆破孔间距20m,直径45mm,孔口距地面(隧底)1m,垂直隧道轴向,上倾5°~10°。

增加:

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通过检查显示地震道的特征进行数据质量控制。

①在每一炮数据记录后,应显示所记录的地震道,据此对记录的质量进行控制。

②用直达波的传播时间来检查放炮点的位置是否正确,以及使用的雷管是否合适。

③根据信号能量,检查信号是否过强或过弱。

若直达波信号过强或过弱,应将炸药量适当减少或增加。

④根据初至波信号特性,对信号波形进行质量控制。

弱初至后出现鸣振,标明接收器单元没有与围岩耦合好或可能是由于套管内污染严重造成。

这样,应清洁套管和重新插入接收器单元,直至信号改善为止。

⑤根据每一炮记录特征,了解存在的噪音干扰,必要时应切断干扰源,同时也可检查封堵炮孔的效果。

⑥对记录质量不合格的炮,应重新装炸药补炮,接收和记录合格的地震道。

8.6.3地质雷达探测法

修改为:

地质雷达探测是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中传播和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和反射脉冲波走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无他方法。

地质雷达探测主要用于岩溶探测,亦可用于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的探测。

地质雷达探测仪器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系统增益不应低于150dB;

②信噪比应大于60dB;

③采样间隔不应大于0.5ns、模数转换器不应低于16位。

④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点测与连续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等功能。

地质雷达在完整灰岩地段预报距离宜在30m以内,在岩溶发育地段的有效探测长度则应根据雷达波形判定。

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在5m以上。

8.6.6预报成果分析及处理

地质预报的结果由地质工程师进行汇总,原始资料及分析判定结论于8小时内上报业主、监理、设计院。

对预报结论与设计不符地段及时提报设计变更。

调整设计、改变施工方案,确保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切实用于指导现场施工。

第九章隧道防排水施工作业指导书

9.2编制依据

(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9.6.1质量验收参照规范

(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9.6.3.1防水板防水修改为:

①主控项目:

1、防水板、土工复合材料的材质、性能和规格应符合《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表11.10.1-1的规定,并符合设计要求。

防水板规格尺寸及允许偏差应符合《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表11.10.1-2表的规定。

防水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表11.10.1-3的规定。

检验数量:

按进场每批次每10000m2检验一次,不足10000m2也按一次计。

检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