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575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三大工人运动:

(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2)英国宪章运动(3)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者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自然科学理论

A细胞的发现

B能量转化定律的发现

C生物进化论的发现

(2)社会科学理论

A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圣西门、傅利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B唯心主义:

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A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不可知论:

世界是不可以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补充>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1)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2)区别

A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B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7.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1)时间:

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2)空间:

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8.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9.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意识的形成

A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发展阶段

A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人类的意识

10.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意识的统一

(2)意识的能动性:

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地位、主导作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A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

B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2.联系的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2)联系具有普遍性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13.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1)实质: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

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B旧事物:

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C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定义

A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B区别: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4)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5)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3)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A区别:

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联系: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1)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2)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