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2651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南城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指”为信

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

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使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

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

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泥印了。

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

那时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差发时将竹简木牍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

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押印章指印。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

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个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

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订立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

公园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

“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需要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

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

”唐以后,官府中兵丁名册、狱词、画供等,均有以指印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下来。

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休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

那是民国25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

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要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

他们还在订婚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的面子都好看。

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的效力。

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

B.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

C.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

D.按押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法律效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和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

B.西汉时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

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的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纹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B.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了2000多年。

C.索拉罗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押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二、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人的突围

张华

张謇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异类,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

“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非难和抵制。

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还是形而下的实践,张謇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突围。

张謇,一介书生,常常独自以横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

初次参加州试,张謇名列百名之外。

先生宋蓬山训斥道:

“就算一千个人去考,如果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

”张謇羞愤交加,回头就在屋子里都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

睡觉时,他用青竹板将辫子夹住,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就疼醒了,看到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立刻爬起来点起油灯读书,每夜必“尽油二盏”。

一次次“卧薪尝胆”,张謇不仅中了举人,而且获得了“江南才子”的美誉。

但后面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

从16岁到42岁,张謇的科举苦旅历经26年,直至42岁第五次进京应试,才大魁于天下。

如果张謇止步于科举上的成功,满足于高官厚禄的前程,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但他没有,他在酝酿着一场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突围。

张謇高中状元之时,正值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审时度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江海大地。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族情绪,抱残守缺,张謇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为探究“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的原因,1903年4月,50岁的张謇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大阪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当时电灯等电器在大清国尚属罕见,而日本已经极其普遍了。

这令张謇大开眼界。

在日本考察的两个多月中,张謇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

他认为,中国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

回国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突围开始了。

在张謇的倡议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成功举办,吸引了30多万人的目光,展览会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

与此同时,张謇“实业救国”的宏大计划也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有序推进。

张謇说: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旗下超过70家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难能可贵甚至令人叹为观止、不可思议的还在于,这些企业组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系和相关产业横向联系的经济生态网络。

1920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绣织局,并在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设立分局和办事处,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筹建张謇纪念馆时,人们赫然发现,因张謇创办实业的门类太多、成果太丰,竟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体系加以概括和划分。

一个人的业绩让后人连概括、分类都颇有难度,当年创办之时的艰辛可想而知。

张謇依然抱持着“兼济天下”的士人梦想。

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大生集团,他追求的是整个南通地区的均衡发展。

在张謇的努力下,南通成为万人瞩目的“全国模范县”,给了很多人一个梦想的现实参照和慰藉。

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注,却标有“南通”这个小城。

1926年8月1日中午,张謇已感不适,但为了察看长江保坍工程进展情况,他还是冒着酷暑和工程师一起来到施工现场。

察看工地后,张謇因病情加剧卧床不起,8月24日与世长辞,应验了他曾说过的“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的豪言。

“文革”期间,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掘开张謇墓穴,开棺后,发现内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

这一刻,张謇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人格突围,这次突围深深感动了后人。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

“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

”他一生孤独,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奋斗一生,不断突围。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从张謇读书时“卧薪尝胆”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不服输、肯吃苦的人。

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B、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但他从16岁到42岁参加了五次科举考试,最终才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他的运气非常差。

C、张謇屡经磨难高中状元,但他审时度势,认为应该独善其身,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D、张謇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

从中可知人无完人,张謇在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

E、张謇认为干事业应该放开眼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他筹建的南通绣织局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张謇一生完成了几次“人生突围”?

请简要概括。

(3分)

 

6.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班琳丽

老姐是一个“戏痴”,一身的戏。

我很小的时候在姥姥家见过她几次,那时她已经是戏班里一个红极一方的俏戏子。

唱戏是要庄上人家管派饭的,我的姥姥特别会做饭,那时的老姐总爱跟一个男角到我姥姥家吃派饭,见还不到吃饭的时候,他们就逗我们玩儿,或是教我们唱戏。

她是很美的一个女人,至今有两点在我的记忆里有如特写镜头,白如初雪的脸和恍如刚刚吐了血的红唇,恰如一幅半残的写真画。

现在想来,那是她化妆的脸。

事实是她成了我的七姥姥后,不唱戏,走下舞台了,她依然每天化妆。

据我母亲说,她每天晚上睡觉也不卸妆,以致我那个花心七姥爷吓出病来,一病而终了。

我现在想,那是老姐最后的挣扎或者说绝唱吧,她不想走下舞台,痴痴地感觉着,小脚迈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飘飘荡荡长抛丈许的水袖,窸窸窣窣闪动石榴裙裾,一唱一念,一眸一嗔,重拾昔日舞台上那个当家花旦的风采。

记得姥姥常一边做针线一边叹息,唉,她是个有痛的女人。

那时我也随在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身后叫老姐为老姐,不叫她七姥姥的。

她似乎特别喜欢被人这样叫,哪怕就是我们小孩子的嬉闹,她的眼神也会刹时亮起来,柔柔和和,迷醉了似的,从来不恼。

恼的是我那七姥爷,这称呼无异于他的疤痛。

我是再大些从姥姥那里了解到“老姐”这名字的全部故事的。

把老姐喊成一个女人一生的痛的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老姐用手牵着或是拿一个眼神牵着来我姥姥家吃派饭的那个男角,姥姥庄上的人叫他老罗义。

当时戏班里有一出轰动一方的传统戏《对花枪》,老姐扮戏里敢爱敢恨的姜桂枝。

“顶着一头白毛尾,长着一脸枯皱皮,领着孙媳和儿媳,南里北里找女婿”。

扮相俊俏,唱腔也美。

那个男角就扮戏里忘掉前情的老罗义。

老姐凭着一出《对花枪》折倒了数千观众,当然还有那个老罗义。

戏里姜桂枝比老罗义大,戏外老姐也比“老罗义”年长,老罗义戏称他爱上的女人为“老姐”了。

戏里一对夫妻旧好重拾,戏外他们做起了暗箱夫妻,直到那天老罗义的原配骂上台来,一出戏的包袱“哗拉”一下抖落开,人们才看到了真相。

事实是老姐也是那一刻才看到老罗义的真面目,灯光暗淡的舞台上,老姐指着老罗义,久久地吐出一句:

“你,你你,你这个挨千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