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0435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9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

《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01闽台区域文化.docx

0101闽台区域文化

第一章闽台历史渊源

第一节史前闽台关系

一、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1、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

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

上的部分。

2、“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二、闽台人缘密切关系的史实

1、左镇人

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2、长滨文化

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

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大坌坑文化

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4、圆山文化

较大坌坑文化晚一些的圆山文化,距今约4400—3100年,代表遗址是台北市北端圆山贝丘上层。

主要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带。

石器多属磨制石器。

出土的有段石锛与福建、广东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锛都属于同一类型,是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

这些遗物同大陆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可能是从大陆传播过来的。

晚期已出现少许青铜器,如大坌坑上层的一件两翼式青铜镞,与商周时代的同类器近似。

5、凤鼻头文化

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

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

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

风鼻头

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

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

文化遗存。

第二节古代闽台关系

一、宋元以前的闽台关系

1、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等。

2、春秋至秦汉时期的闽台民族源流与特征

大陆东南沿海居住着“百越”土著民族,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纹身。

闽越族是一个善于舟楫的民族,有不少闽越人跨越台湾海峡,迁徙到台湾岛,成为台湾高山族的祖先。

他们给福建、台湾等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对闽台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闽越族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方漂流或迁徙入台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春秋至汉代时期从福建迁徙入台的闽越族,这一点从高山族自古以来一直保留着断发纹身的习俗和蛇图腾可以反映出来。

至近现代,高山族的鲁凯人、排湾人崇蛇习俗随处可见,他们奉百步蛇为祖先,严禁伤害蛇类,并喜欢在宗庙、住屋、器皿、服饰上雕刻或刺上蛇纹图案。

3、秦汉时期中原对闽台的控制和影响

汉代以前,由于福建偏处东南一隅,远离汉文化的发祥地中原地区,加上境内交通闭塞,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并不密切。

秦代和汉初中央政府虽然先后在福建设立闽中郡和闽越国,但均实行“以闽治闽”的方略,汉文化在福建的影响甚微。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兵灭亡闽越国,并仿照秦迁六国贵族于咸阳的策略,把闽越族的贵族、官吏、军队以及部分百姓强制迁往江淮一带,以杜绝后患。

从此闽越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不复存在。

汉代以后,中原汉文化开始向东南沿海扩展,三国时波及福建。

当时孙吴据有江东,曾多次出兵福建,在福建增置建安郡,以及建安、南平、汉兴、建平四县,还在侯官设立典船校尉。

除了驻扎军队、派遣官吏来治理福建外,许多罪犯也被谪徙到福建造船。

还有一些士民避祸闽中。

孙吴政权治理和开发福建,揭开

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福建的序幕。

与此同时,孙权为“求取国家的利益,开疆拓土”,“觅取海外之发展,谋求贸易之利”,不顾臣下劝阻,派兵远航,出外探险。

公元230年,孙权派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带回土著数千人。

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到达祖国大陆的台湾移民,也闽台人口交流的第一次。

东吴远征之举对台关系上却从此打破了海峡两岸隔膜的障壁,是祖国大陆政权经营台湾的开始。

4、隋唐时期的中原对闽台的控制和影响隋朝时,台湾称为“流求”,或同音异写为“留仇”、“流虬”。

隋炀帝时,福建航海家何蛮认为大陆边海上应有陆地。

于是公元607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

明年帝复令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

610年又派遣武贲

郎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安)泛海,击流求国”,“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

这些记载说明了台湾人此前与大陆商船曾有不少贸易,同时也说明了台湾人已有较多物质可供交换,已形成贸易习惯。

陈棱从台湾掳回的数千人口,就近安置于福清县福庐山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台湾人定居大陆(福建)沿海和第一次。

陈棱被后世奉祀为台湾的“开山祖”。

郑成功在台湾还为他修“开山宫”以为纪念。

唐代,因袭隋代称台湾为“流求”。

大陆人民纷纷地到台湾和澎湖去开发。

最早见于历史记载的是唐代诗人施肩吾举族迁居澎湖。

施肩吾,浙江分水县人,由于不愿在宦海浮沉,毅然于806年率领族人渡海到澎湖定居。

公元847—858年,陵州(今广西)刺史周遇曾亲自登上台湾岛。

唐人刘恂写的《岭表录异》(卷上)中描写了周遇在岛上经历的记述。

唐柳宗元任永州司马时作《岭南节度飨军堂记》记载唐时澎湖、台湾属岭南节度使管辖。

至唐末,台湾西部一带沃地,逐渐为大陆迁去的汉族人民和高山族人民所开发,农、工、商业都已日趋发展。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在位29年,实行保境安民和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发展对外贸易,王审知还令人开凿了黄崎镇甘棠港(今福建福安黄崎甘棠)。

甘棠港的建成,为外国商船入闽提供了方便,也有利于闽船由此发运,驶往台湾。

闽国的海上贸易交通较为发达,因而,闽

台两地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二、宋元时期的闽台关系

1、宋代福建的发展与闽台交往

宋代,福建已由移民社会变为定居社会,人口剧增。

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达到1599215户。

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条件下,宋代福建经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不但走出了长期落后的境地,而且奇迹般地在短时间内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的行列,成为东南全盛之邦。

同时,福建的海上交通和对外经济贸易获得空前发展,位居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有了发达了经济作为后盾,祖国大陆对台湾的了解和交往,福建对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福建闽南地区,拓垦迅速,到了宋代,已无地可辟,人满为患。

漳州、泉州的居民,迫于生计,去台澎谋生的人逐渐增多,促进了台澎地区的开发。

目前台澎两地都有宋钱被发掘出来,反映了两岸密切交往的关系。

宋代的澎湖叫“平湖”,那时已有汉民定居,“编户甚繁”,也就是说列入官府户口名册的居民已相当多了。

他们除从事渔业外,还种植粟、麦、麻。

澎湖孤立海疆,常有外族来侵袭。

那时候,汪大猷知泉州,曾经派遣军民屯戍平湖。

在平湖建造军营200间,遣将分屯,从此以后,毗舍邪岛夷不敢再来侵犯。

南宋政府将澎湖隶属泉州晋江县。

澎湖有泉州“外府”之称。

从现存的文献看,福建汉族人民迁居台湾是从宋朝开始的。

在南宋时福建人民已定居澎湖岛上,他们在那里搭盖房屋,进行农耕和捕渔业,以及畜养山羊,“散食山谷间”,逐渐形成村落。

如果彼此发生争执,到晋江县衙门审决,同时,泉州的商船经常到那里进行贸易。

可以从福建闽南的族谱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2、元朝闽台关系

13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厦门)。

这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元朝政府除在澎湖设立政权机构外,还注意对琉求采取政治措施,公元1292年,元世祖曾派海舡付万户杨祥为宣抚使,携带忽必烈的诏书至琉求,招谕高山族,因语言不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德年间(1297—1307年),福建行省徙治泉州,此举的目的是为了经营台湾。

大德元年(1297年),福建省平章政事(省长)高兴派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率兵抵琉求,元代福建人民迁居台澎的情况在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书中有真实地记载

三、明清(鸦片战争前)的闽台关系

1、郑和抵闽台

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到福建长乐一带停泊一段时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

郑和的船队曾在台湾赤嵌汲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

郑和第7次(1431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岸)。

郑和船队中有许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留在当地。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政

治影响。

2、郑氏政权时期的闽台关系

郑成功收复台湾给台湾地区的开发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他为收复与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台胞尊称为“开台圣王”。

他在收复台湾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发台湾,以郑氏政权统治台湾的23年中,台湾普遍实行了与祖国大陆一样的政治、经济、法律及其它封建制度,使台湾地区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生活在统一的封建制度之下基层,加速了两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友好的民族关系的发展。

台湾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封建制。

在郑氏政权时期,台湾人口,除高山族外,汉族移民和郑氏官兵

,约近20万人。

这些人不仅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大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台湾经济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

3、清代(1840年前)的闽台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