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903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信息历史试题解析版

咸阳市2018年高三5月信息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叙述,据此推断()

叙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斯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

《战国策·秦策》

 

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B.对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

C.对名医扁鹊的历史叙述有神化成分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对于扁鹊为谁诊病,什么时间诊病,历史记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对扁鹊诊病情况的叙述也有所偏差,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我们无法判断;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问题;D选项错误,这与材料反映的情况不符。

2.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A.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B.儒家成圣成贤的理想追求

C.周公的文治武功为后世敬仰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视为圣人”,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和秦汉以后儒家学说的纲常伦理观念,人们尊重周公应与其制礼作乐、构建社会秩序有关,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故选A;C过于具体,只适应当时周公所处的时代,后世主要不是因为其具体的作为而尊重和纪念他,故排除A;B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3.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唐朝就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如三省制、科

举制、均田制等,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说明了隋唐时期()

A.演进趋势相似B.治国理念相同C.思想控制严格D.国家统一安定

【答案】A

【解析】隋唐政治方面的延续性表现在很多制度被沿用,这可以体现演进趋势是一致的,而且后者都有对前者制度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故选A;隋朝的治国理念与唐朝不同,因为隋朝暴政,而唐朝则是以民为本,故排除B;上述内容不仅仅是指思想控制,故排除C;D与题意关系不大,故排除。

4.《宋史》记载:

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B.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

【答案】C

5.顺治《麟游县志》中指出,该县“核桃最佳,于地尤宜”。

农民遂“以谷为本,以此为末,庶谷不致于竭,而凶年亦无可忧矣。

”清乾隆间,河南县知县提出,农民应当生产“谷米布帛以务本”,而又应当种植经济作物进行“调剂”,以“兼权钱币”。

这反映出清初()

A.农本商末理念发生根本变化B.统治者积极倡导本末相权

C.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演进D.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答案】B

【解析】顺治时,农民以谷为本,以核桃种植为末;乾隆年间,河南县知县提出的“谷米布帛以务本”,而又应当种植经济作物进行“调剂”,也涉及到了工业生产中本末之间的关系。

由民间到官员的这种观念和做法体现了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本末相权,故选B;A错在了“根本变化”,而且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对商业的态度,故排除A;题干体现的是民众与官员对农业种植种类的看法,故CD与题干主旨不一致,所以排除CD。

点睛:

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

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6.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

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

这种交往()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答案】C

【解析】在朝鲜颁赐书籍肯定利于中华文化在朝鲜的拓展,即这种交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君主专制以及外交的问题,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朝鲜是早已经接受了中国儒家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

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写成“元”)。

这反映了()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

C.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D.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使用美洲银元的地区不断扩大,反映了该时期中西方贸易联系密切,故体现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B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出超和入超的数据对比,无法推断出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排除C。

材料强调该时期中西方贸易联系密切,而不是反映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排除D。

8.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居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

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驱逐了西方殖民者的残余势力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答案】D

【解析】郑成功是效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反清斗争,A错误。

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闭关锁国属于对外政策,B错误。

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势力,但台湾被清朝收复不涉及西方殖民势力问题,C错误。

两次收复,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部分,都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正确。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

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答案】D

【解析】“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重要性,D正确;A不符合洋务运动特点;B和C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

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由此起步,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为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条件,可见洋务运动引发了“转石效应”,故选B。

ACD项均与材料中涉及到的“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不符合,故排除。

点睛:

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再学习能力。

这类题目往往是题干中给定一个概念,然后考生必须先根据题干中关于这一概念的阐述,明确其含义,然后根据这一含义再去判断选项是否符合上述概念的内容。

所以考生必须具有自己学习新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是高考中展示考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这可以有效避免读死书、死读书的学史方式。

希望能够引起大家足够的关注。

这一题考生就需要先把“砖石效应”的概念搞明白,才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选择正确答案。

11.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

这体现了维新派()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民主意识D.缺乏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反映了维新派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故B正确;维新派改革指导思想明确,即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派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维新派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变法的特点入手,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1927年秋收起义的部队在进行三湾改编时规定:

党支部建在连上(此前营、连、排没设党组织),排设党小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决议案(1929年12月)规定: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上述规定旨在()

A.确立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B.明确革命军队的政治任务

C.把发展党员定为中心工作D.强化革命军队的军事纪律

【答案】A

【解析】由“党支部建在连上”、“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等信息看,可知当时这样的规定是等于明确了军队要有中国共产党指挥,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13.1935年8月,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向蒋介石建议:

“中国应将作战部队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

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黄河为最后抵抗线。

长江封锁对于中部防御最关重要……四川则为最后防地,应规划兵工业和发展运输。

”该建议()

A.反映了蒋介石排斥异己势力的意图B.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共剿共宗旨

C.准确预判了中国未来国家安全形势D.旨在确保蒋介石对经济重心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发生与抗日战争之前,其所预判的形式与日本侵华的史实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得出,该建议准确预判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全形势,C正确;材料所述是针对日本的侵华,与排斥异己和反共剿共无关,AB不正确;材料所述旨在应对日本的侵华,D不正确。

14.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政治形式的不懈探索史实。

由此得出正确结论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己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

【答案】C

........................

15.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增加5倍多。

这一现象()

A.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B.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C.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D.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