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9008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x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

七上六论语六则

1.子曰:

"学而(顺接)时(时常)习(温习)之,不亦(也)说(通"悦",高兴)乎,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不愠(怨恨),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子曰:

"温故而(顺接)知新,可以(凭)为(做)师矣."

译文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通“惘”,迷惘),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4.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什么)以(凭借)谓(称作)之(指孔文子)'文'也"子曰:

"敏(聪敏)而好(爱好)学,不耻(以…为耻)下问,是(这)以(凭借)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

“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孔子说:

“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时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作‘文’”

5.子曰:

"默而(修饰)识(记住)之,学而不厌(满足),诲(教导)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

"

译文孔子说:

“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6.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这里),择(选择)其善者而(顺接)从(跟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

“几人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

三、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关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关于孔子自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四、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这些个成语。

答: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善而从等。

五、篇章结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谈待人对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诲人不倦

《论语》六则谈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六、理解性默写

1、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孔子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

2、对于别人的求教,我们也应如孔子所说的:

诲人不倦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

孔子曾说过: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课文分析

1.《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

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

该如何理解?

_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_

4、《论语》六则的形式特点是:

都用“子曰”,意思是“孔子说”,结合注释可知这是一部以

记录孔子言行为主的著作,这种形式叫做“语录体”。

七、发挥题

1、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

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目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

3、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世世代代)隶(属于,从事)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不曾)识(认识)书具(书写工具),忽啼求之。

父异(对…感到惊异)焉,借旁近(邻居)与(给)之,即(立即)书(写)诗四句,并自为(题写)其名。

其诗以(把)养(赡养)父母、收(团结)族为意(意思,中心),传一(全)乡秀才观之。

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立刻)就(完成),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值得看)者(…的地方)。

父利其然(以此有利可图)也,日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到处拜访)于邑人,不使(让)学。

  余闻(听说)之也久。

明道中,从(跟随)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相比)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从)扬州,复(又)到舅家。

问焉。

曰:

“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人矣。

“之”在文言文中常常作代词,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指代的内容。

(1)忽啼求之(书具)

(2)借旁近与之(他,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仲永作的诗)(4)或以钱币丐之(仲永的诗)

(5)邑人奇之(仲永写诗这件事)(6)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一、句译”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父亲)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1

3.邑人(同县的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理科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5“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二、课文理解

1、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

第一问:

“伤”是悲伤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第二问:

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仲永被邑人捧杀,终“泯然众人”

2、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

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

第一问:

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第二问:

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3、“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加点词能删去吗?

为什么?

不能,“忽”表现索要书具出人意料,“即”“立”表明作诗时间短、速度快。

这三个词都突出了仲永非凡的天资。

4、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请用原文回答。

答:

第一阶段: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

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

泯然众人矣

5、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请用1—2句话写出来。

答: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6、文章先写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泯然众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的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令人惋惜、警醒,并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7、“余闻之也久”在句中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8、文章虽然不长,但写得详略有致,详写的是什么?

略写的是什么?

详写了方仲永的神奇略写了方仲永才能衰退的过程。

9、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_____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等等

五、理解性默写

1、表明方仲永幼时有神奇才能的句子是: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表明造成方仲永才能衰退的的原因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不使学

____

译文: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觉得很奇快,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

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理科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都很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附和以前的名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阅读《木兰诗》,回答下列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一种东西粘贴在另一种东西上。

2、火伴皆惊忙火通伙,同伴。

3、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二、指出下列个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对偶)②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借代)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互文、对偶)

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顶真)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偶)

⑦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反问)

三、课文分析

1、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详写的这些内容可以突出木兰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爱国也爱亲人的品质,与人物形象相符。

(意近即可)  

(试将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五部分。

请用四字归纳各部分大意,并指出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这样安排的好处?

代父出征、征途思亲、十年征战、获奖辞赏、归家团聚

其中征途思亲、十年征战略写,其余详写。

2、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3、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4、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句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该句紧承前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句,表现了木兰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繁忙

五、将下列各句填完整,品味这些叠词的节奏美和表达效果。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B、(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