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8775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新模式下山东卷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0年新模式高考(山东卷)高三模拟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

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

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回答: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

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

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

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

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

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

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

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

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

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

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

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

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

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

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

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

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

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

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4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已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

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就在此刻/你一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8.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意?

(4分)

9.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

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

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房玄龄,临淄人。

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

“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

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日:

“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

”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

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

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

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

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

淮安王神通曰:

“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

”帝曰:

“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

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

”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

帝遣使谓曰:

“让,诚美德也。

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

”会伐辽,留守京师。

诏曰:

“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

”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

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

“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遂上疏,帝得疏,曰:

“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无娼忌,闻人善,若已有之。

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

“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

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