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66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docx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奥秘

仿真专题一、物质的变质

一、物质的变质主要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或水或二氧化碳反应

1、铁的生锈:

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

2、氢氧化钠的变质:

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3、氢氧化钙的变质:

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4、氧化钙的变质:

先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二、氢氧化钠的变质

1、氢氧化钠的变质主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2、氢氧化钠变质即变成的物质为Na2CO3,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即检验被测物质中是否含有Na2CO3,方法为:

在被测物质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则证明已变质(注:

检验时必须加入过量稀盐酸,因稀盐酸先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没有气泡产生)

高温

3、存放不严密的NaOH的变质程度可分为三种:

无变质(NaOH)、部分变质(NaOH和Na2CO3)和全部变质(Na2CO3),证明的方法为:

(1)无变质:

取被测物质,加入适量盐酸,无气泡产生,则证明不变质(方法2:

取被测物质,加入适量CaCl2溶液,无沉淀产生,则证明不变质)。

(2)部分变质:

取被测物质的溶液,加入足量的CaCl2的溶液(目的是检验并完全除去Na2CO3),过滤,取少量滤液,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则证明部分变质。

(3)全部变质:

取被测物质的溶液,加入足量的CaCl2的溶液(目的是检验并完全除去Na2CO3),过滤,取少量滤液,加入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则证明全部变质。

三、氢氧化钙的变质

1、氢氧化钙的变质主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2、氢氧化钙变质即变成的物质为CaCO3,检验氢氧化钙是否变质即检验被测物质中是否含有CaCO3,方法为:

在被测物质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则证明已变质

高温

3、暴露在空气中的Ca(OH)2的变质程度可分为三种:

无变质Ca(OH)2、部分变质Ca(OH)2和CaCO3和全部变质(CaCO3),证明的方法为:

(1)无变质:

取被测物质,加入适量盐酸,无气泡产生,则证明不变质

(2)部分变质:

取被测物质溶于水,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过滤,在滤渣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产生气泡,则证明全部变质。

(3)全部变质:

取被测物质溶于水,加入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过滤,在滤渣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产生气泡,则证明全部变质。

四、氧化钙的变质

1、氧化钙的变质:

先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

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2、日常生活中常氧化钙作干燥剂,干燥剂吸水变质后可能含有Ca(OH)2、CaCO3。

(1)证明是否失效的方法(失效,即干燥剂中已没有氧化钙,不能再吸水):

取被测物质,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加入被测物质的前后温度,温度升高则未失效,温度不变则失效。

(2)证明干燥剂中含有CaCO3的方法:

取补测物质,加入盐酸,产生气泡,则证明干燥剂中含有CaCO3。

 

仿真专题复习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一、物理方法

1、过滤法:

将固液混合物中的固体与液体分离。

当两种物质混合时,其中一种物质溶于水,另一种物质不溶于水时,可用此方法分离。

此方法将物质分离一般有三个步骤: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蒸发法:

将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开。

如海水晒盐等。

3、降温结晶法:

两种可溶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时,即溶解度曲线图中的A、B类混合时(除此外基本不用此方法),可用此方法将A、B分离。

降温结晶,A析出较多,B大量留在滤液中。

4、吸咐法:

当铁与其它物质混合时,可用磁铁吸咐法将铁与其它物质分离。

二、化学方法

1、总方法:

加入物质与杂质反应

2、原则:

(1)所用试剂一般只跟杂质反应,不能跟被提纯的物质(主要物质)反应。

(2)除杂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如果生成物的状态与被提纯物质(主要物质)的状态相同,则生成物是新的杂质(即引入新的杂质)。

所以反应后生成物要与被提纯物质(主要物质)一样或生成物要与被提纯物质(主要物质)的状态不同,最后一般用过滤等方法分离。

(3)所用试剂一般用适量。

当所用试剂与被提纯的物质(主要物质)的状态不同,可以过量,处理过量的试剂一般用过滤方法。

当所用试剂与被提纯的物质(主要物质)的状态相同,则不能过量,如果所用试剂过量,则所用试剂成为新的杂质。

3、具体方法

(1)对酸、碱、盐类的除杂:

利用复分解反应,相同部分保留(如果杂质与被提纯的物质中具有相同的成分,则反应后相同的成分要转化成与被提纯的物质一样),不相同部分除去(如果杂质与被提纯的物质中具有不相同的成分,则反应后要转化成沉淀、气体或水)

(2)对盐类(金属不同,酸根相同,例:

除去FeSO4中杂质CuSO4)的除杂:

此类除杂一般不用第

(1)种方法,应利用置换反应,加入金属置换。

(3)金属中含有氧化物(例:

除去Cu中的杂质CuO)的除杂:

可采用溶解法或还原法。

溶解法:

即加入盐酸或硫酸。

用此方法要注意被提纯的金属,金属一定要是H后;如果金属是H前则不能用此方法,因为违反了所用试剂与被提纯物质反应的原则。

还原法:

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将金属氧化物还原。

(4)金属中含有另一种金属(例:

除去Cu中的杂质Fe)的除杂:

可用磁铁吸咐法、溶解法或盐溶液置换法。

磁铁吸咐法:

当铁和其它金属混合时,可用此方法,没有铁不能用此方法。

溶解法:

即加入盐酸或硫酸。

当两种金属都在H前或H后,则不能用此法;只有当这两种金属,其中一种在H前,另一种用H后再能用此法。

盐溶液置换法:

即加入含有被提纯金属的溶液与杂质反应(例:

除去Cu中的杂质Fe,可加入CuSO4溶液与Fe反应)。

(5)除去KCl中的杂质KClO3或除去CaO中的杂质CaCO3时:

可采用分解法。

分解法:

将杂质加热除去。

(6)对于气体的除杂:

可用转化法或除去法。

转化法:

利用气体的还原性与金属氧化物还原,这种方法只适合于杂质的气体具有还原性。

(例如:

除去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除去法:

利用气体的化学性质,加入试剂与杂质气体反应,但一般不能再生成其它气体。

(例如:

除去CO中的CO2,可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

 

仿真专题复习三、酸、碱、盐的检验、鉴别

一、酸、碱的检验

1、酸(或酸性溶液):

常用

(1)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的变色;

(2)PH试纸测PH大小的变化;(3)加入以与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碳酸钙、碳酸钠)。

2、碱(或碱性溶液):

常用

(1)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的变色;

(2)PH试纸测PH大小的变化;(3)与碱反应产生沉淀的盐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

二、四种盐的检验

-

2-

1、证明碳酸盐(即含有CO32-):

(1)试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样品中含有CO32-。

2、证明铵盐(即含有NH4+):

(1)试剂(熟石灰、红色石蕊试纸);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熟石灰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能使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证明样品中含有NH4。

3、、证明硫酸盐(即含有SO42-):

(1)试剂(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样品中含有SO4。

【注:

可用一种可溶性碱Ba(OH)2或一种可溶盐BaCl2代替硝酸钡溶液】

4、、证明盐酸盐(即含有Cl-):

(1)试剂(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样品中含有Cl

三、在一种溶液中同时检验多种物质时,要注意检验顺序,排除相互干扰

1、证明CO32-、SO42-、Cl-三种离子共存的方法:

(证明顺序为CO32-→SO42-→Cl-)

例:

证明Na2CO3、Na2SO4、NaCl的溶液时,应先加入过量的HNO3,产生气泡,证明含有Na2CO3(加入稀HNO3的作用:

检验并完全除去Na2CO3;不能用盐酸和硫酸);再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Na2SO4[加入Ba(NO3)2作用:

检验并完全除去Na2SO4;不能用BaCl2和Ba(OH)2];过滤,最后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NaCl。

2、在Na2CO3、NaOH的溶液中,应先加入过量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不能用HCl、C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Na2CO3(加入CaCl2的作用:

检验并完全除去Na2CO3);再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证明含有NaOH。

(因Na2CO3溶液呈碱性,对NaOH有干扰)

 

仿真专题复习四、金属、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一、金属

1、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2、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H前面的金属能与酸(酸不能用硝酸)反应,置换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3、根据金属与氧气、酸、化合物的溶液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1)镁、铁、铜跟氧气的反应条件及剧烈程度,可得出金属性镁>铁>铜。

(2)镁、铁、铜跟稀盐酸反应的难易及放出气泡的快慢,可得出金属性镁>铁>铜。

(3)铁能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可得出金属性铁>铜。

4、K、Ca、Na一般少用,因为它们活动性太强,因此它们的特性比较特殊。

5、化学性质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某些化合物的溶液(盐)===新盐+新金属

二、酸

1、常见的酸除盐酸、硫酸外还有硝酸、醋酸等。

生活中常见的酸有:

食醋中含有醋酸,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铅蓄电池中含有硫酸,胃酸是盐酸。

2、酸的化学性质

(1)酸与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2)酸+金属===盐+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CuO)===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盐=====新盐+新酸

三、碱

1、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Ca(OH)2

2、碱的化学性质

(1)碱与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遇碱变红色。

(2)碱+非金属氧化物(CO2、SO2等)===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盐=====新盐+新碱

四、盐

1、常见的盐:

氯化钠NaCl、碳酸钠Na2CO3、碳酸钙CaCO3、碳酸氢钠NaHCO3等。

2、化学性质: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2)盐+酸====新盐+新酸

(3)盐+碱=====新盐+新碱

仿真专题复习五、物质的探究

一、化学反应后物质成分

1、物质互相发生反应后,物质成分可从两方面考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