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5502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docx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

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

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

(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

(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

(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

(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

(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

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

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

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

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

A、接触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

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4.文化生态学:

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5.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6.文化景观:

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7.环境决定论:

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代表人物:

拉采尔、森普尔和亨丁顿。

8.可能论:

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代表人物:

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和白吕纳。

9.适应论:

是英国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

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

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0.生态论:

是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

他在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11.环境感知:

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

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12.文化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13.和谐论:

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农业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虽然在各国的重视下,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得到解决,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有所加重。

为此,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

这种思想即为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

14.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1)挑战与应战:

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2)逆境美德:

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

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

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经验主义方法论:

其基础是归纳法。

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定,得出结论。

二,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方法论:

它和逻辑实证主义有很大的联系,而且它的引入有了很多的变化:

一、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二、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彩了演绎逻辑。

三、加强发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但是又有着很深的不足:

(1)经济决定论的趋向。

(2)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

(3)地理系统是开放我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

3.人本主义方法论:

其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而且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趋向,把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

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有两点:

(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

(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人文现象。

但是它还不完善,不系统,影响力小。

5.遥感技术:

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征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6.地理信息系统:

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从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人口转变:

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容量:

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3.适度人口: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4.人口分布: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5.人口迁移:

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6.种族:

即人种,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7.地理人种:

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8.种族主义:

是指一种以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

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

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9.民族:

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

10.民俗:

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传统农业: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2.敞田制:

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份地,在作物收获以后,各农户均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

3.现代农业:

又称商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4.现代农业特点:

(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员所消费的;

(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4)农场规模大;(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5.现代农业类型:

(1)种植园:

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

如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2)谷物农业:

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

皮包农场(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3)牲畜育肥农业:

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4)乳品业:

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

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5)市场园艺业:

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6)大牧场:

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6.农业景观:

是人作用于自然的综合表现和积累。

既包括农田景观、农村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还包括土地利用形式等。

7.观光农业:

(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形式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产业结构:

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2.第三产业:

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全球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

3.第四产业:

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

5.第五产业:

即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

6.文化产业:

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7.自然资源:

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

1.聚落:

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2.乡村:

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聚落,规模较小。

3.城市:

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