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54308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docx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14剖析复习过程

静脉输液与输血

静脉输液

  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

  

(一)原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

无菌药液自输液瓶经输液管通过针尖输入静脉内必须具备3个条件:

  1.液体瓶有一定高度,从而形成足够的水柱压。

  2.液面上方必须与大气相通(除液体软包装袋),使液面受大气压的作用,当大气压强大于静脉压时,液体向压力低的方向流动。

  3.输液管道畅通,不得扭曲、受压,枕头不得堵塞,并确保在静脉血管内。

  

(二)目的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常用于脱水、酸碱代谢紊乱病人。

  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 常用于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由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二、常用溶液及作用

  

(一)晶体溶液

  晶体溶液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停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有重要作用,可纠正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调。

常用的晶体溶液有:

  1.5%~10%葡萄糖溶液 供给水分和热量。

  2.O.9%氯化钠(生理盐水)、5%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溶液 

  供给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平衡。

  3.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溶液 

  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

  4.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溶液 利尿脱水。

  

(二)胶体溶液

  1.右旋糖酐 

  中分子右旋糖酐,可扩充血容量;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2.低分子羟乙基淀粉 

  增加胶体渗透压及循环血量,急性大出血时可与全血共用。

  3.浓缩白蛋白注射液 

  维持机体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减轻组织水肿。

  4.水解蛋白注射液 

  补充蛋白质,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组织修复。

  (三)静脉高营养液

  供给热量,维持正氮平衡,供给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如氨基酸、脂肪乳剂注射液等。

  三、常用静脉输液法

  

(一)周围静脉输液法

  1.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

上肢静脉、下肢静脉。

  2.穿刺部位选择的原则

  

(1)根据注射量和输液时间:

一般注射量大,输液时间短可选用大静脉;长期输液则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注射。

  

(2)根据药物性质:

有刺激性、黏稠度大的药物宜选用大静脉。

  (3)根据病人静脉状况:

一般选用平直柔软富有弹性的静脉,注意皮肤状况,已多次穿刺的部位应避免再次穿刺。

  (4)根据病人安全、活动和舒适的需要:

避开关节,尽量选择病人活动限制最少的部位。

  3.密闭式输液法

  

(1)一次排气成功的标志:

茂菲氏滴管液面1/2或2/3,茂菲氏滴管以下输液管内无气泡,液体无外溢。

  

(2)穿刺固定:

选择静脉,备胶布,常规消毒穿刺部位,距穿刺点上方6cm以上结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再进入血管少许,放松止血带和调节器,嘱病人松拳,胶布固定。

  (3)调节滴速:

根据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滴速,一般成人每分钟40~60滴,儿童每分钟20~40滴;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病人滴入速度宜慢;脱水严重、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快;含钾药物、高渗溶液,升压药等滴入速度要慢。

  (4)巡视、观察:

输液过程应加强巡视,听取病人主诉,观察输液情况,及时更换输液瓶。

  (5)大量输液: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合理用药。

  

(二)头皮静脉输液法

  用于婴幼儿,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不易滑动易于固定,尤其在冬天选用头皮静脉,病儿不易着凉,故目前病儿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法。

常用的头皮静脉有:

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等。

需注意头皮静脉与头皮动脉的鉴别,见表下表。

特征

头皮静脉

头皮动脉

颜色

微蓝

浅红或皮肤同色

搏动

管壁

薄、易压瘪

厚、不易压瘪

滑动

不易

血流方向

向心

离心

血液颜色

暗红

鲜红

注药

阻力小

阻力大,局部血管树枝状突起,颜色苍白;患儿疼痛,尖叫

  (三)颈外静脉输液法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行径表浅,易于穿刺与固定。

  1.适应证 

  ①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②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者,需测中心静脉压;③长期静脉内滴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或行静脉内高营养疗法者。

  2.穿刺点 

  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连线之上1/3处,颈外静脉外缘进针。

  3.封管 

  输液结束用O.4%枸橼酸钠生理盐水1~2ml或肝素稀释液注入硅胶管内,将无菌静脉帽与针栓部旋紧。

  4.拔管 

  动作轻柔;长期置管者应边抽边拔,避免残留的小血块落入血管内;拔管后加压数分钟,避免空气进入静脉。

  (四)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其主要优点是保护病人静脉,尤其适用于需长期输液,静脉穿刺困难者。

  方法:

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持留置针行静脉穿刺,将套管送入静脉,抽出引导针,插入静脉帽旋紧,将输液针头插入静脉帽开始输液,输液完毕,推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查对制度。

  2.根据病情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如需加入药物,应合理安排,以尽快达到输液目的,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3.需长期输液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

  4.输液前应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药液滴尽前按需及时更换溶液瓶或拔针,严防空气栓塞。

  5.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有无肿胀、针头有无脱出、阻塞或移位、针头和输液器衔接是否紧密、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输液滴速是否适宜以及输液瓶内溶液量等,及时记录在输液卡或护理记录单上。

  6.需24小时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

  7.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如硅胶管内有回血须及时用稀释肝素溶液冲注,以免硅胶管被血块堵塞。

如遇输液不畅,须注意是否存在硅胶管弯曲或滑出血管外等情况。

  四、输液速度及时间的计算

  在输液过程中,每毫升溶液的滴数称该输液器的滴系数(滴/毫升)。

目前常用静脉输液器的滴系数有10、15、20三种型号。

静脉点滴的速度和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已知液体总量与计划所用的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液体总量(ml)×滴系数]/输液时间(分钟)

  如:

某病人输液2000ml,计划10h输完,所用输液器滴系数为15,求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2000×15/(10×60)=50滴/分钟

  2.已知每分钟滴数与输液总量,计算输液所需的时间。

  输液时间(小时)=[输液总量(ml)×滴系数]/[每分钟滴数×60(分钟)]

  输液

  如:

某病人需输液1500ml,每分钟滴数为50滴,所用输液器滴系数为20,需用多长时间输完?

  时间(小时)=(1500×20)/(50×60)=10小时

  五、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一)溶液不滴

  1.针头

  ①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有肿胀、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②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滴入,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滴注通畅为止;

  ③针头阻塞,折叠滴管下输液管,同时挤压近针头端的输液管。

若感觉有阻力,且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2.压力 

  压力过低,输液瓶位置过低或病人肢体位置过高所致,可适当提高输液瓶位置或降低肢体位置。

  3.血管 

  静脉痉挛,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注射部位上端血管,以缓解静脉痉挛。

  

(二)滴管内液面过高

  取下输液瓶,倾斜液面,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于液面上,待溶液缓缓流下,直至滴管露出液面,再将瓶挂于输液架上,继续进行滴注。

  (三)滴管内液面过低

  折叠滴管下端输液管,同时挤压塑料滴管,迫使液体流入滴管,直至液面升高至滴管1/2处。

  (四)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和滴管内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 

  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又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

  2.症状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到1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伴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3.护理措施

  

(1)预防:

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致热物质进入体内。

  

(2)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同时注意体温变化。

  (3)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热水袋保暖、热饮;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4)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5)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做细菌培养,查明发热原因。

  

(二)急性肺水肿

  1.原因 

  与输液速度过快、输入液量过多有关。

  2.症状 

  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护理措施

  

(1)预防:

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和输液量,对心、肺疾患病人及老年人、儿童尤为重要。

  

(2)停止输液,及时与医生联系,积极配合抢救。

  (3)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以阻断静脉血流,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

  (4)高流量氧气吸入,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因乙醇能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5)选用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

  (三)静脉炎

  1.原因 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输液导管长时间留置,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护理措施

  

(1)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2)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行热湿敷。

  (3)超短波理疗。

  (4)中药治疗,将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

  (5)合并感染,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1.原因 

  与大量空气经静脉输液管进入血循环有关。

由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输液管连接不紧密;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连续输液添加液体不及时等原因引起。

  2.症状 

  表现为胸闷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觉。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空气进入静脉,随血流经右心房到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进入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小;如空气量大,则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可引起严重缺氧,甚至死亡。

  3.护理措施

  

(1)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