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0100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docx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复习资料(精华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实力变化:

英法德美(19世纪70年代前)—美德英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

德意奥组成,德国为核心,意大利是动摇者。

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882年5月

三国协约:

英法俄组成,英国为核心。

签订《英俄协约》1907年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一战”爆发的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2)为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两大集团。

(3)两大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使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扩大,巴尔干半岛是争夺的“焦点”,成为大战的“火药桶”。

(4)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一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

经过:

普林西波(塞尔维亚)在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奥匈帝国)

认识:

既是反侵略、正义的爱国行为,也是极端个人恐怖活动,带来灾难。

3、一战过程

爆发: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14年7月

全面爆发:

俄德法英卷入战争1914年8月

决定性战役: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使德军丧失西线主动权。

结束:

德国投降,1918年11月

结果: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性质:

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战争。

4、后果的影响:

(P12)

5、“一战”带来的启示: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热爱和平,远离战争;反对恐怖主义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会

概况:

1919年1—6月,凡尔赛宫协约国召开

性质:

战胜国争夺霸权的分赃会议

操纵国:

美英法

中心问题:

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焦点问题:

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

二、《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签订,协约国对德国

领土: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殖民地:

德国全部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赔款:

德国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中国问题:

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三、凡尔赛体系

1、构成:

协约国对德签订的《凡尔赛和约》,

以及协约国随后同其它同盟国签订的和约。

2、作用:

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四、华盛顿会议

1、背景:

美英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关系需要调整;美英日在中国、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

2、会议:

1921年11月—1922年2月6日,美国主导

正式议题:

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太平洋地区问题。

重大议题:

中国问题

3、条约: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P46)

4、作用:

华盛顿会议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怎样建立的

1、1919年1—6月,协约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对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它与随后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2、1921—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最终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爆发的标志: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1929年10月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

美国、德国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特点:

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主要措施:

整顿工业,实行《产业复兴法》

目的:

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2、措施:

(财政、工业、农业P50)

3、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积极:

摆脱了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范例。

消极:

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新的危机无法避免。

意、德、日的法西斯化

1、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头目

势力

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标志

墨索里尼

法西斯党

墨索里尼率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发动政变,

接管政权1922年10月

希特勒

纳粹党

希特勒集总统、总理、最高军事统帅于一身,

自称国家元首1934年

广田弘毅

军部

军部支持下,建立广田弘毅内阁1936年3月

2、战争策源地

德国—欧洲策源地

日本—远东策源地

3、最早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意大利

面对经济危机最早对外侵略——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绥靖政策

实质:

姑息、纵容法西斯侵略

原因:

为苟安一时保住既得利益;牺牲小国利益保全自己;祸水东引。

顶点:

签订《慕尼黑协定》

后果:

助长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二战”重大事件列表

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939.9.1

二战进一步扩大

苏德战争爆发

德国突袭苏联

1941.6.22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12.7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2.1

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1943.2

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诺曼底登陆

1944.6.6

欧洲战争结束

德国投降

1945.5.8

二战结束

日本签字投降

1945.9.2

 

三、“二战”的重大会议列表

名称

主要内容

与会国

慕尼黑会议

1938、9

签订《慕尼黑协定》,

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英法德意

开罗会议

1943、冬

发表《开罗宣言》

规定战后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包括台湾。

中美英

德黑兰会议

1943、冬

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苏美英

雅尔塔会议

1945、2

消灭德国,分区占领,

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P76)。

苏美英

波茨坦会议

1945、7

发表《波茨坦公告》

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中美英

 

四、“二战”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

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反法西斯国家军民的英勇抵抗。

五、其它

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侵占的国家: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法国溃败后:

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最早瓦解的法西斯国家:

意大利1943年9月

战后两极格局的确立:

雅尔塔会议

二战的性质:

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苏联的探索和发展

一、大事

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十月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苏俄)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列宁

新经济政策:

1921.3

苏联建立:

1922.12

一五计划:

1928年斯大林

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标志着冷战结束(1991.12)

 

二、人物

列宁:

俄国十月革命领导人,苏联第一位领导人

斯大林:

领导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领导反法西斯战争

形成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改革失败

戈尔巴乔夫:

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叶利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位领导人。

两极格局的形成的崩溃

一、“冷战”局面的形成

1、冷战:

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

活动和对抗形式。

2、冷战的背景:

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增强。

战后到1949年10月,欧亚建立11个人民民主国家,同苏联、蒙古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3、发生冷战信号:

铁幕演说丘吉尔1946年

4、冷战的表现

政治:

提出杜鲁门主义1947.3(标志冷战开始)

经济:

实行马歇尔计划

军事:

建立北约和华约19491955(冷战高潮,两极格局形成)

二、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50——70年代)

1、发展状况:

世界第一:

美国

西欧实力最强的经济大国:

联邦德国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第二:

日本

2、战后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西欧:

原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

日本:

实行民主化改革;重视科技、教育和人才,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借助美国的扶持和援助。

三、东欧剧变:

1989至1990年

序幕:

匈牙利剧变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政变

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

军事上纷纷加入北约

四、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底

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西方国家长期采取“和平演变”战略

影响:

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崩溃

亚非拉美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亚洲

印度的独立: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

韩国:

启动“经济开发战略”,创造“惊人的汉江之奇”

新加坡:

成为“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

中国: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巴勒斯坦和中东战争:

二战后,联合国决定在巴勒斯坦“分治”,

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以色列)和一个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

2、非洲

埃及:

1952年,纳赛尔领导“七月革命”,1956年结束殖民占领,

收回苏伊士运河。

非洲独立年:

1960年17个国家独立

非洲独立: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

3、拉丁美洲

古巴: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

巴拿马:

1999年,收回巴拿马运河

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1、冷战结束后:

世界经济出现全球的趋向

2、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

世贸组织(WTO),欧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IA)

3、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1)关系: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1.12.11,加入世贸组织

(2)抓住机遇: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大国作用(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接受挑战:

制定防范风险政策,维护经济主权和安全。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两极格局

冷战结束后——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2、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

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人口控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战乱饥荒、

毒品泛滥、重大疫病、邪教、恐怖主义。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三次科技革命比较

开始的标志

主要的标志

进入的时代

第一次

工业革命

发明珍妮纺纱机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蒸汽时代

(机械工业时代)

第二次

工业革命

发明发动机、电动机

(19世纪70年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气时代

第三次

科技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