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4957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docx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十篇

【一】

从小到大,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透过窗户看窗外的“风景”。

窗户很小,却也承载了我太多的喜乐情愁,就像一粒深埋在心里的种子,经过心露的滋养和浇灌,慢慢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直到把心填满……

想念80年代的“手支窗”

我妈常说:

“当你过着好日子却还不知足的时候,就回想一下那些让人不知所措的苦日子,你也就不苦了。

”妈妈的话虽然朴实,却很实在。

我是一个妥妥的“80后”,听我妈讲,我出生时正是她和我爸日子过得最艰苦的时候,直到我3岁那年,爸妈才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拆西借800块钱买了一大间土坯房,我们一家才有了栖身之所。

搬进新房的那天晚上,爸妈高兴得一夜无眠。

虽然是土坯房,阳光却很充足,因为窗户除了有小方块玻璃与木条拼成的长方形窗户外,还有一扇正方形的大窗户,只要用木条支起来,就能有很好的通风。

从我7岁记事开始,直至以后很长的一段岁月里,我最喜欢透过这扇大窗户看外面的风景,仿佛总也看不够。

看爸妈是怎么熟练地套着马车去地里干活;看家里人是如何费劲巴力地从院子里的老井里摇木滚打水;看院里的鸡、鸭、鹅、狗是如何伸长脖子喔喔嘎嘎汪汪地叫唤,等着主人去喂食;看我弟带着鼻涕抹着袖子在院里玩土坷垃、逗小鸡崽儿;看菜园里的蔬菜瓜果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着急等着人去采撷;看爸妈是如何将装满马车后斗的玉米卸下又装满;看每年秋天,爸妈用扁担钩把混着碎草的泥一桶桶的倒腾到房顶来把家里的土坯房反复加固;看丝线一样的雨水从房檐上急促落下,打在地上的声音叮咚叮咚,很清脆、很悦耳……好奇怪,这个窗户只有那么点大,窗外的故事却多姿多彩,有趣极了。

追记90年代的天蓝色“漆木窗”

“手支窗”带给我的美好记忆直到1998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加上爸妈的勤劳,家里的经济情况逐步好转,爸妈张罗着要盖新房了。

房子的结构定好了,就是当时东北农村比较流行的结构“砖挂面”。

房子的整体结构用砖砌,但主要“配料”还是黏黄土,支撑和房顶承重主料是木檩条,这样的房子住起来既不闷热,又时尚许多。

最让我高兴的是,窗户换上了木质边框、方玻璃的长窗户,明亮如镜,再用天蓝色油漆漆上,漂亮极了。

最大的亮点是,开关窗户特别方便,带的铁拉划,开窗再也不需要用木条支了。

住进新房的那一天,我打开主卧的窗户,大口地呼吸着窗外的新鲜空气,看见左邻右舍步履匆匆地忙活着端菜上菜,桌上菜品很是丰富;看见来我家帮忙的东二巷大力哥拿着不太大的手机好像在叽里咕噜地谈着什么生意;看见我家大黑狗摇着尾巴在欢叫;看见我爸新买的那台石家庄拖拉机像“哨兵”一样立在那里,随时准备接受任务;看着远处菜园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玉米好似黄灿灿的金子,我看见美好的日子正在招手宣告,它来了……

欣赏新世纪的白边“塑钢窗”

时代在发展,在进步,转眼间,我最喜爱的天蓝色“漆木窗”也逃脱不了时间的清洗和考验,在经过老爸四次的重新漆色、反复翻新之后,还是在xx年光荣下岗了。

老家的房子也要再次重建。

这次,房子的新时代气息更加浓厚,已经盖成了全砖结构,水泥挂面,窗户全是清一色的白边“塑钢窗”,不管是从窗外看房内,还是从房内看窗外,几乎是全景透视,基本上等同于城里的“落地窗”呀。

老家窗户的“变革”,走过了xx年的风雨历程,我已经从一个懵懂不经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人了,爸妈也由健步如飞的青年人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但那扇窗户带给我的新奇与感动却不曾停止。

xx年回老家探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透过主卧那几扇明晃晃的白边塑钢大窗户,我看见了窗外菜园的墙从记忆里的土墙、砖墙变成了一次成型的水泥浇灌墙;前院邻居家新盖的那座漂亮的砖瓦房烟囱里正飘起袅袅炊烟;墙外那条宽阔笔直的水泥路两旁栽种着整齐划一的柳树;我家院里老早打的那口“老井”,已经被插电就能上水的机械井替代了。

掀开炕上那扇后窗,我看到了后巷邻居家的院里停了一辆本田小轿车,一家老小围坐在小院里有说有笑……我妈喊了我几次,让我挪回视线,快点教她如何用新式智能手机和我们姐弟俩视频……

一个小家的致富历程折射了中国这个大家的进步与发展,几十年的风雨变迁清楚地镌刻下了我家“窗户的变革”,也印证了不懈拼搏就能带给人无穷的温暖和力量。

我想,归根到底,我们要感谢、感激、感恩的是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

【二】

“哗啦!

”一阵东西摔碎的脆响伴随着儿子惊吓的哭泣声同时穿过耳膜,我三脚并作两步将儿子拉离厨房,确认他没有受伤后,不禁为这个3岁宝宝的破坏力之大而哭笑不得。

我一边打扫碎了一地的玻璃沙拉碗,一边回忆起那些与玻璃有关的溢彩流年。

1978年:

要是咱家窗户能装上玻璃就好了

1978年我还没出生。

后来听母亲说,那是一个好年头,我家盖起了崭新的瓦房。

70年代的西北农村,瓦房并不多见。

我的祖辈、父辈都是勤劳质朴的庄稼人,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动多年终于攒下了盖新房的钱。

新房落成时,村里人羡慕极了,纷纷来参观。

新瓦房可比草房好多了,夏天太阳晒不透,冬天烧炕的温乎劲儿能存得住。

唯一的缺憾是木头窗框依旧用纸和塑料布糊了,寒冬腊月时萧瑟的北风袭来,刺骨的冰凉仍然无法抵挡。

父亲说,要是咱家窗户能装上玻璃就好了。

可那年头,村里除了几个去过北京上海的“能人”,谁见过玻璃啊。

那一年我的父母在新瓦房里成了家,大红的喜字贴在蒙着塑料布的窗户上,烛光盈盈,映衬着他们的笑脸。

1988年:

一块拼接的旧玻璃

1988年,我哥七岁,我刚一岁。

哥哥到镇里上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配上装着透明玻璃的窗户,把他高兴坏了。

集体卫生大扫除时,哥哥主动请缨擦玻璃,结果太用力,不小心把一块玻璃推出了窗框,摔得粉碎。

那时候的玻璃虽不像十年前一样“罕见”,可仍算是“奢侈品”。

哥哥的一个同学家里是做木匠活儿的,听说这件事后,同学的爸爸专程带着家里仅有的玻璃边角料来到学校,用他精湛的技术将大小不同的玻璃片裁成了长度一样的条状,然后用玻璃胶粘结在了一起,当看到有明显拼接痕迹的玻璃被同学的爸爸重新装好时,哥哥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校长也没有追究新玻璃变旧玻璃的事儿。

同学父亲的善良、校长的宽容,让那个时候因打碎玻璃而吓坏了的哥哥感到无比温暖。

1998年:

半面墙一样大的玻璃窗

1998年,哥哥十七岁,我十一岁。

哥哥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我考上了县城的初中,我俩双双离开了家乡的小山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哥哥写信告诉我,他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半面墙一样大的玻璃窗户,还有县城没有的暖气,冬天坐在图书馆里看书,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可舒服了。

那时,我所在的初中条件已经不错了。

我的座位靠窗,窗外一棵树的枝丫高高的,夏日热情的阳光被树挡住了大半,缝隙里透出调皮的光柱,在玻璃的折射下分外美丽,仿佛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我偷偷幻想着,等长大了,也要像哥哥一样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而好大学的标准就是有着巨大的玻璃窗户,能够让我在室内也晒着冬日暖阳,享受着暖气,像哥哥一样幸福地看书学习。

2019年:

水立方的“玻璃”真漂亮

2019年,哥哥xx岁,我二十一岁。

哥哥毕业后通过了家乡的招教考试,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也早已如愿以偿考入北京一所高校。

趁暑假时,哥哥来北京看我。

我当时正好在国家游泳中心当奥运志愿者,便极力邀请他来参观水立方。

当哥哥第一次看到水立方的夜景时,惊叹道:

“水立方的玻璃真漂亮!

”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连忙给哥哥普及奥运场馆知识,告诉他虽然水立方从远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盛满了泡泡的大玻璃缸,但外墙并不是玻璃做的。

这些看上去像泡泡的新型建筑材料叫etfe膜材料,有着高透光、高抗污、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另外在水立方的钢结构空间里还安装了复杂的灯光系统,所以夜晚才会有时变蓝有时变紫,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听完我的话,哥哥用手机拍了好多照片,说是要带回去给他的学生们看看。

2019年:

府免费换上了新玻璃窗

2019年,我xx岁,儿子三岁。

在学习和工作的历练中,我逐渐看清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同时也在家人的支持帮助下买了自己的房子。

虽然是一个老小区的二手房,但是这房子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唯一的缺点就是年代有些久了,外观上看起来比较破旧。

我从网上找了一家口碑不错的装修公司,准备把旧房重装改造一下,让一家人住得舒心一点。

临近动工时,我突然接到小区居委会的电话,说是我们小区被列入了政府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就这样,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眼看着工人们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给小区做了外墙保温、管道更换、绿化维护,甚至还给每家每户免费换上了统一的铝合金窗户。

望着儿子欢呼雀跃的身影映照在簇新的玻璃窗户上,欣赏着窗外的小区新景,我不禁感激政府的暖心举措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正在此时,我的手机响了,是社区的在职党员微信群提醒这周末有“环境提升,党员先行”主题党日活动,号召党员带头擦社区宣传橱窗、清理楼道小广告等,我赶紧在群里回复了“我参加”三个字,想必经过这次环境清洁志愿服务,我们共同的家园会更加和谐美好。

改革开放四十年,敢把旧貌换新颜。

小小的玻璃见证了我们一家人一天比一天好,见证了伟大祖国一天比一天繁荣昌盛。

虽然不知道未来的玻璃技术工艺会发展成什么样,但是我坚信,玻璃里记录的溢彩流年会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精彩。

【三】

我的家乡在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镇江,滔滔的扬子江南岸,群山环抱,绿水绕行,浸透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家的屋前,有一口水井。

井沿周围是水泥和砖块浇筑垒砌的井台,弯下身俯视,井里边沿的红色砖块上长满了绿色青苔,内圈有着斑斑驳驳的凹痕,是长年累月被井绳勒出来的。

从小,我和小伙伴们就喜欢围在井边玩耍,大人们总要在井上放一个铁质的井盖。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爷爷就会打开重重的井盖,将绑着尼龙绳的铁桶扔进水中,随着铁桶清脆的碰壁入水声,一桶清冽甘甜的井水就吊了上来。

爷爷迈着稳健的步伐,口中哼着有节奏的调调,将井水倒入陶瓷做的大水缸中,如此反复七八次,一天的水就够了。

水流声瓢盆声揭开了一天的序曲,洗脸,刷牙,淘米,煮饭,妈妈总是用水瓢从水缸里舀水,遇到洗衣服、洗菜的时候就在井边吊水清洗。

井水冬暖夏凉,日夜常清。

尤其是酷暑炎天,掬一口井水,那凉爽直入心脾,再用井水洗一把脸,一天的疲倦都没有了。

爸爸下班后总会顺路买上一个大西瓜,一回家就用水桶吊在井里,有的时候就直接放在水缸里。

晚饭后,爸爸把“冰镇”好的西瓜拎上来,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吃一口暑气全消,那是一辈子都忘怀不了的美味。

奶奶总会坐在那把老式的排骨凳上,扇着大蒲扇,和我们讲过去的故事。

奶奶讲,门口的这口井是我出生那年挖的,挖一眼井要费很大的人力,以前只有有钱的人家才能挖得起,要吃水就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

奶奶生性要强,虽然体弱多病,但每天也要咬牙走很远的路挑水,一根扁担上只能挂两桶水,一般来回要跑三四趟才能把水缸打满。

奶奶讲,那年月没有办法,爷爷要出去挣公分,奶奶不得不把家里操持起来,压坏了身子骨,现在浑身都是病。

1990年,我出生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家里的光景开始有了好转,几个叔伯承包了门口的一个小预制板厂,凭着勤劳和汗水,在村里第一批盖起了新房,挖了这口水井。

后来,随着大家伙的日子渐渐好转,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水井,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

一天天长大,幸福也一天天增加。

上小学的一天,村里来了工程队,给每家每户接上了自来水,奶奶捧着水管里冒出来的第一捧自来水,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井水的时代消逝了,家里的老三样“水缸、水瓢、水桶”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自来水和干净的水槽水池。

不管在洗手间还是在厨房,只要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哗啦啦流出来。

门口的水井配上了水泵,一根塑胶管子插到地下,上装压水器,轻轻地用手压几下压杆,就会流出来清凌凌的水。

吃水再也不是个力气活了,挑水也成了爱怀旧的爷爷奶奶们口中遥远的故事。

2019年,带着爱人过年回老家,家里的泥路被挖得坑坑洼洼,开着车绕来绕去也找不到一条好路。

到了家里,立马竹筒倒豆子似的向姐夫埋怨,姐夫笑着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