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87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docx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汇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总体背景,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实际道德困惑,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学重点:

1.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3.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问题

教学难点:

1.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

4学时

引例

某大学图书馆开了个别开生面的“毁损书刊现场展览”。

长长的台子上堆满了残缺不全的书刊,令人触目惊心。

该馆的抽样调查表明,每100册合订本期刊,就有18本被人撕割。

按这个比例估算,馆藏18万本合订本,遭损的就有3万册。

学生参考书阅览室,3年间共丢失书籍4973册。

特别是一些字典、年鉴、手册图谱、百科全书等之类有较多使用价值的书籍,丢失率更是高得惊人。

就此事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它说明了什么?

但丁说:

“人不能像走兽一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铳,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特点

道德的规范性.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所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其解决方式,是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来指导和规定人们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道德的渗透性.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横向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比政治法律规范的寿命更长,范围更广,并同时也向政治法律规范渗透.

道德的稳定性.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道德比其它意识形态变化的速度更慢,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固然使旧的道德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依据,但由于旧道德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变成了人们的传统习惯和风尚,往往与人们的信念情感民族心理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道德的自律性.道德知识提供“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而不是象法律那样强行规定“必须怎样”、“不准怎样”.尽管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外在强制性,但如果没有人的道德自律性,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外在制约就很难起作用.

2.道德的本质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道德。

社会经济关系是道德关系的基础,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行为规范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不断变化的。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有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基本形式,与此相适应,道德也表现为两种。

一种是与公有制相对应的原始社会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一种是与私有制相对应的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和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一切类型的道德,始终受着经济关系的制约.恩格斯指出:

“每一个社会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道德是从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中引伸出来的。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到,只有维护一定的经济关系,才能获得利益,也只有提出相应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才能维护其利益的实现。

因此,利益是道德的直接根源,必然决定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由于各阶级的利益不同,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也就不同.

第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体系的变化。

社会经济关系发生根本的变革,必然导致新旧道德的更替。

在同一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发生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导致相应道德类型的变化。

由此可见,道德是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因而历史上相继出现的新道德体系相对于旧道德体系来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进步.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和教育功能。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上。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德通过评价、教育、示范、激励方式和途径,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交往行为,必然会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进步的道德能够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形成友善、协调、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维护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

另外,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等等.在看到道德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并不都是一样的。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

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对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比历史上任何道德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强大。

它对于增强大学生成才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案例1:

新加坡:

公民道德建设不能放松(见参考资料)

案例2:

韩国有100多个君子村全年无犯罪外出不用锁门

 韩国影片《最后的狼》是一部受人欢迎的喜剧片。

该片讲的是一个自愿到乡村派出所工作的警官的故事。

这个乡村叫“无为里”,因为没有犯罪案件发生而被授予“无犯罪村”称号。

这件令人高兴的事却成了警官的烦恼,因为总没有案子发生,派出所就会被撤消。

十分喜欢田园生活的警官为了保住派出所,无奈之下,只好采取恶作剧方式“制造”案件,因而发生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不了解韩国情况的人看了这部影片,大多以为“无犯罪村”是虚构的,其实,韩国确有“无犯罪村”。

    减少犯罪 改变面貌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加强农村建设,韩国开展了著名的“新村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法制和道德建设。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使农村法制和道德建设规范化、持久化,不断提高农民的守法意识,韩国在广大农村发起了评选“无犯罪村”活动,法务部还专门颁布了相关规定,制定了评选标准和实施办法。

    “无犯罪村”每年评选一次,标准十分严格,一年中不发生任何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中止公诉、暂缓公诉等级别的刑事案件或送交检察机关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才符合要求。

符合标准的乡村,经道(相当于省)政府和地方检察厅审核,每年4月25日“法制节”各地隆重开会,授予“无犯罪村”称号,并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

    “无犯罪村”活动激发了农村参与法制和道德建设的积极性。

从80年代开始,“无犯罪村”数量逐年增加,1994年多达340多个。

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和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遭遇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无犯罪村”活动受到冲击开始走下坡路。

据统计显示,2003年全国“无犯罪村”减少到184个,2004年减至不到130个。

尽管如此,“无犯罪村”对于减少犯罪、提高农民道德水平、改变农村面貌发挥的积极作用仍受到人们高度评价。

    不建院墙 互帮互助

    京畿道华城市马道面松井二里下一村连续23年被评为“无犯罪村”,村里数十年如一日无盗窃、抢劫、赌博。

全村31户中有27户不修大门、不建院墙。

家家户户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从未发生过严重纠纷。

由于邻里间相互信任,安全有了保障,很多人出门不上锁。

人们把这样的村庄称为“君子村”。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滋生犯罪,“无犯罪村”活动能保持下来十分不易。

京畿道华城市松山面中松二里村1982年到2004年连续22年“无犯罪村”榜上有名,但2005年因村民酒后驾车、参与赌博,分别受到罚款和暂缓起诉处理,保持了20多年的“无犯罪村”纪录中断了。

村民后悔不已,全体村民立誓要齐心协力夺回“无犯罪村”荣誉。

    宗族权威 儒家传统

    根据对“无犯罪村”的研究发现,这些村子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个别村庄离城市较近。

村庄规模一般较小,二三十户、百十口人,自成村落。

村庄远离城市喧嚣,居民数量少、结构单纯,对减少和防范犯罪比较有利。

另外,这些村庄大都有宗族痕迹,比如连续6年被评为“无犯罪村”的忠清北道青山面德谷里村,总共20户、50名村民,主要由朴、张两大姓氏构成,两姓家族定居当地都有数百年。

宗族的权威和影响成为凝聚村民的有利因素。

不少村庄具有悠久、深厚的儒家传统,以“孝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