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487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7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

1.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使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进程中。

”对材料的理解最确切的观点是()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

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可知,材料最确切的观点是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的产生,故A项正确。

【答案】A

2.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两幅图可以说明的问题是()

A.棉纱进口增多导致棉布出现了滞销

B.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近代纺织业在逆境中无从发展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B

3.观察下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一些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解析】从示意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相比于1912年外资在华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答案】A

4.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

这反映了()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答案】D

5.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

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A.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

B.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C.“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

D.“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解析】洋务运动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提时间可知,当时处于国民党统治前期,国民政府采取措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积极鼓励民族工业发展,使我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故B项正确;“短暂春天”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6.“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在英国支持下,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政策。

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

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

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

材料反映了()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稳定金融

B.此后中国的银价波动性加强

C.国民政府放弃了长期实行的“银本位”制

D.此后法币币值受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加大

【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民政府统治,故A项错误;中国的银价波动性加强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说明传统“银本位”制遭到放弃,故C项正确;法币币值受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加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7.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面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答案】C

8.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火车”“轮船”“汽车”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的结果,①正确;由“赶”字反映③正确;之所以“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④正确;②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且从材料中不能推出这一结论,故C项正确。

【答案】C

9.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很多女性在织绣厂工作,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协会,专门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B.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D.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解析】广东中部地区女性在织绣厂工作,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协会,提出了对家庭和婚姻的要求,体现近代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故C项正确。

【答案】C

10.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或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B

11.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

“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解析】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宣传无关,故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

【答案】B

12.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A.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解析】材料“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表明中国电影业为时代服务,故A项正确;“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表明电影业之间的竞争,没有体现以联合发展为主,故B项错误;引导社会舆论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A

13.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主要反映了()

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答案】D

14.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载体,不仅折射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且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从图1到图2的服饰变化本质上是()

A.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化

B.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C.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

D.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政治观念上,一直是社会主义政治观念,故A项错

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

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改名,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说明受文革影响,“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思潮死灰复燃信息,故D项错误。

16.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并不能说明服饰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治变革与经济的发展对服饰的影响,故B项错误;“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可以看出服饰引起等级观念的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社会风气的败坏,故D项错误。

17.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

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

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答案】C

18.《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这一信息可知,题干中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项错误。

19.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料价值。

下面民国时期上海老照片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有()

①广告的位置②人物的服饰

③建筑的风格④出行的方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由两则材料可以研究广告在近代的运用,故①正确;由第一张图片可以看出近代人物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故②正确;两幅图片都看不出中国的建筑风格有变化,故③错误;由图片可知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近代交通工具,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