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48462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课堂设计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再现鲜活人物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 再现鲜活人物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

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

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

“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

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

他说: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

“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

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

“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

特别是鼎盛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

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选自200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和”即“和谐”。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荀子说:

“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和”与“礼”的本质是一致的。

D.“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和”还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2.下列说法,不属于“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

A.“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基础。

B.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C.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D.“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得到世界的广泛尊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B.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和合”并举,就是和谐、协调与合作。

C.“和合”思想既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体。

D.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当代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都受到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南阳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

是岁,帝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英固辞疾笃。

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

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

帝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

其后帝乃为英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拜五官中郎将。

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

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

英初被诏命,众皆以为必不降志。

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

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

“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

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臣光曰:

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非君子之所欲也。

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

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

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而致之,屈己以下之,虚心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

荀子曰:

“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木,无益也。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或者人主耻不能致,乃至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

使彼诚君子邪,则位非所贪,刑非所,畏终不可得而致也。

可致者,皆贪位畏刑之人也,乌足贵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英固辞疾笃       固:

坚决

B.强舆入殿,犹不能屈舆:

这里指用轿子抬

C.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处:

处理

D.务其实不务其名也务:

追求

5.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皇帝诚心征召樊英的一组是(3分)(  )

①乃为英设坛 ②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 ③赐告归,令在所送谷,以岁时致牛酒 

④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英 ⑤举贤良、方正、有道 ⑥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皇帝一再征召樊英,让他在朝廷担任官职,但樊英多次以重病为由推辞。

B.素与樊英要好的王逸写信劝他应征,还引用了很多古人的事例开导他,樊英听从了王逸的建议赴京应召。

C.樊英在应对皇上的提问时,没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谋略。

与他同时被征召的张楷当面指责他进退失据。

D.司马光指责张楷名不副实,认为张楷道德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气特别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象,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雅 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

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

穿着整齐,一副风雅。

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

“得罪!

”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

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

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

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

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

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

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

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

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

他由画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