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docx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有许多值得教师关注的点,我们给学生讲什么?
怎么讲?
初中的生物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知识都是重要的,都是我们应该讲给学生的。
那这些内容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呢?
可以说,教无定法,但作为生物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看得见的是初中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较长时间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问题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点。
什么类型的课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在一节课中的什么时间出现?
问什么?
怎么问?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
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好好设计和准备的。
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不少这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设计”两方面的学习内容。
一、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重点内容的确立
• 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
• 重点内容的教学实施案例
。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三大课程理念。
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课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初中生物的十大主题。
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主题。
这些内容都是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编制的,它强调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大主题都是我们初中生物中的重点内容。
时间关系,我们从中选几个内容来谈谈这些重点知识的教学实施问题。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生物学中有不少内容很抽象,尤其是微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构,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有难度,比如在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时就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知道基因什么样,那怎么来理解基因的传递呢?
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我想到的就是先带领学生找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明确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问题以后,就可以把研究基因的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的传递问题了,教给学生转化的思维,也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体现,因为染色体比较大,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到,容易研究,就相对的具体一些了。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同样,复杂的问题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也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
比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
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
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
教给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测定气体成分变化的问题来解决。
•枯燥的问题生动化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在处理这样类型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小组活动、小游戏等以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讲解“生物的变异”一节时,我设计了小组活动,加进了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观察、记录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的问题生活化
比较理论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距离,教师可以把这样的内容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并很容易地掌握了相关知识。
比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我一开始用了猜词的小游戏,学生以为像电视节目那样娱乐轻松,所有的人都积极踊跃地参与,游戏结束了我告诉他们其实你们刚才的游戏就是在对生物进行分类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就感觉极其轻松,没有压力。
总之,所有的教学手段都要充分为教学实施服务,用最好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以达到有效进行教学的目的。
二、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总免不了设问,设问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恰当地设计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投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愿意思维、乐于思维。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内容需要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在这儿这么问。
(一)按教学内容的特点分
1、形态结构教学的问题设计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不仅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各部分的形态、特点,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实验来认识各部分,也就是说,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比如,认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了洋葱细胞时,就可以这样设问“你的显微镜视野中有多少洋葱细胞啊?
从哪儿到哪儿算是一个细胞?
”“洋葱表皮细胞什么样?
细胞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你觉得每个细胞由几部分构成?
怎样描述才不容易遗漏某个部分?
”用这样的问题串来指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观察要有序,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形态到结构,由表及里,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又达到了让学生自己去逐步地认识细胞的形态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教学目标。
有些细微的结构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对该部分结构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微的结构,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如“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些没有任何破损的菠菜叶和部分盛满水的烧杯,教给学生把叶片部分浸在水面以下,然后含着叶柄基部往叶片内慢慢吹气,观察在水面下叶片冒出气泡的现象,同时提问“为什么从叶柄基部吹进的气体会从叶片上跑出来?
这说明了什么?
”、“叶片的正反面冒出的气泡一样多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
2、生理功能教学的问题设计
相对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会抽象难理解一些,所以,在讲解生理功能的有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动画、实验等手段,设置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后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比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根、茎、叶内有导管,而导管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怎样让学生看到这一途径什么样、水分又是怎样运输的呢?
教师可以用简易的实验材料做一个小实验,如把芹菜的下端横切平整,然后把下端浸入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芹菜上端的叶脉中也会充满红墨水,并把芹菜拿出来,横切成许多小段,分发给学生观察横断面,再纵着撕开看纵向的充满红墨水的导管(PPT芹菜),同时提问“你把芹菜的下端浸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其顶端的叶片中充满了红墨水,这说明了什么?
墨水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芹菜的横切和纵切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推测一下充满了红墨水的结构是什么?
它在植物体内是怎么分布的?
”,这样处理既让学生看到了生动形象的导管,又目睹了水分运输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导管的运输作用。
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
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
还是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植物的呼吸,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先让学生动脑思考,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才能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了呢?
他们想出很多方法,有的甚至很幼稚,不过没关系,教师可以顺着较为合理的思路,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
如有的学生建议把植物放入水中,若冒气泡则可以证明。
窗台上正好有天竺葵,我问学生这么大的一盆花如何放进烧杯呢?
学生便想到折一小枝放进去,我这样做了,结果并没冒气泡,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学生商量:
另换一枝,看看行不行?
再折下来吗?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这时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枝叶压弯进水里,这样既做了实验还没损伤植物,又试一次,还是没有气泡,看来这个办法不行。
尽管如此,但这个学生的思路还是不错的,知道从气体的角度来考虑,这一点应给予肯定,并接着加以引导,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
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
教给学生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来解决。
确定了研究思路以后继续跟学生一起探讨,实验怎么设计呢?
这个特定的空间是什么样的?
室外行不行?
引导学生分析室外环境大,干扰因素太多,不好控制。
我们的教室行不行?
学生互相讨论、比较看法,觉得教室空间也不小,又有门窗与外界相通,还是不行,得用小容器。
这时我出示一个广口瓶,问学生可以吗?
他们一致回答还应该在瓶口盖上盖才行。
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渐渐地明白在密封的小容器里氧气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多都相对明显易测的道理。
接下来继续讨论实验材料的选择,显然,一棵完整的植物不妥,不易放入小容器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应该用它的局部或某一小器官来做,经过大家的筛选,认为种子比较合适。
这
时
老师拿出干大豆种子问学生可以用吗?
有的学生说可以,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行,理由是前面“种子”一章中曾经提过干种子生命力低,那它的呼吸作用肯定也弱,气体成分变化不明显就不好测,而萌发种子生命力旺盛,呼吸作用肯定也强,气体成分变化明显才易测,所以应该用萌发的种子,同时可以用干种子或微波后致死的种子做对照实验。
实验设计好了,用什么方法检测瓶子中的氧气少了?
用什么样的方法检测二氧化碳多了?
如果检测到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实验,再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学生会对植物的呼吸印象更深刻。
(二)按问题本身的作用分
1、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新课的问题设计
作用:
引入新课时可以用这类的提问,意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学习和思考。
举例:
比如在讲“人体内气体的交换”一节时,可以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吹气球,学生会很兴奋地参与。
教师设问“从吹气球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气球内外的气体成分一样吗?
为什么?
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通过设问让学生对刚才热热闹闹的小游戏进行思考,把学生的活跃的情绪慢慢引导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2、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设计
作用:
当从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或讲解一个新内容需要学生回忆旧知识时,恰当的设问会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举例:
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教师设问“哪些过程产生氧、哪些过程消耗氧?
哪些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哪些过程消耗二氧化碳?
”,学生在了解了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和本质后,去判断分析日常生活、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搞清楚了产生氧、耗氧的过程;产生二氧化碳、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以便为下一步“碳氧平衡”的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
3、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问题、解释现象的问题设计
作用:
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
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在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