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4761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docx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1、法国学派

定义:

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

卡雷基亚樊第根

主张:

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

评价:

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

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2、美国学派

定义:

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

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

代表人物: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基本特征:

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不足之处:

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

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

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

3、比较文学

定义:

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

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

核心理念:

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

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

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

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

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

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

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

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

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

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

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

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分为影响研究:

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平行研究:

比较诗学类型学、主题学、文类学

跨文明研究:

异质比较研究异质对话研究、文化探源研究、总体研究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的必须要求:

跨越性要求、文学性要求、可比性要求

定义:

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

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较前提(包括):

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变异性

寻求一种有事

同源性定义: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文学的文学关系研究,实联系的同源关系,这种影响的同源关系可以通过直接、具体的材料得以证实。

以同源性为基础的学科:

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类同性定义:

没有文学影响关系的不同国家文学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或在审美关照

下,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

以类同性为基础的学科;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异质性与互补性定义:

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变异性定义: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针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学科理论的不足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点

以变异性为基础的学科:

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

第二章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影响研究定义:

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影响研究

以不同国家间以事实联系为依据的文学影响与接受关系为研究对象,注重材料考据和实证分

析是其最基本特点。

影响研究是把影响的‘经过路线’看做是一个由“起点”(传送者)出发,经过“媒介”(传递者)到“终点”(接受者)的过程,由影响’经过路线’的三要素

,又产生了誉舆学、媒介学、渊源学。

1、流传学

定义:

也叫誉舆学、声誉学,流传学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的事实,是从

起点开始而对于终点的追寻,以及它所产生的声誉、变动,最早由法国学者提出并进行实践。

特征:

实证性、根源性、历史性(事实材料考证、以放松者为本位、描述流传的历史形态)

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流传、影

主要内容:

作家思想与人格精神在国外的流传及其产生的影响;

响与声誉;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在国外的流传;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在国外的流传

流传的五种形式:

单向流传形态(从个体到个体)、多向流传形态(从个体到群体)、多波次流传形态(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聚合流传形态(从群体到个体)、交叉流传形态(从群体到群体)

2、渊源学

定义:

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以作

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起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

特征:

实证性、溯源性、文本性

主要内容:

按渊源方式分:

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

按渊源关系分:

直线渊源、曲线渊源、集体渊源

四种对象:

作品与作品之间渊源关系研究;作家与作家之间渊源关系研究;国家与国家文学

渊源关系研究;文学思潮的跨国旅行

三种类型:

西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学关系研究;东方国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东西方国

家之间文学渊源关系研究

3、媒介学

定义:

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

在的基础上。

特征:

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关系:

三大特征都是相对的,并且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早期的媒介学研究特别强调实证性,在实证性的基础上才有了流动性)

三个发展阶段:

文字媒介阶段、环境媒介研究、电子媒介研究

四种类型的媒介:

译本、评论、改编、对话

三种方式:

个体方式、团体方式、环境方式

第三章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1、创造性叛逆出自贝罗尔•埃斯卡皮

创造性叛逆与西方译学界关于翻译的“重写”改写”理论

类型:

1)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具体表现:

个性化翻译(特征是归化、异化);误译与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节

译与编译(有意识型叛逆)转译与改编(特殊型创造型叛逆,共同特点都是使原作经受了“两度变形”)

2)接受者即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3)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对比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环境影响

历史、社会、民族主义

人生体验

行为主体

读者的集体接受

读者的个体行为

文学经典的形成:

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能够不断地翻译成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能够不断的被

世界各国的译者、读者、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

两次翻译:

意译与文译

三次误读:

译者对原文的误读,即阐释性误读;译者对原文的误读,即创造性误读;读者对译文的误读,即延伸性误读

第四章形象学、接受学、变异学

一、形象学

1、渊源与发展

传统形象学:

重在再现者(被注视者)

当代形象学重在注视者,创始人是法国巴柔,第二个代表是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与方法论》

2、定义:

是把“异国形象”置于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关联之中,研究一个民族对“他者”的各种诠释(描述、想象、幻想、神话、传说等)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

因。

异国异族形象(作者笔下)社会集体想象物:

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阐释

3、特点:

主体欲望投射性;“他者”与“自我”的互动性;总体研究的跨学科性;变异性

4、研究范围及内容:

注视者

被注视者(他者)

注视者与被注视者的关系:

狂热、憎恶和亲善

5、研究方法:

1)文本外部研究(属于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性)

包括:

社会集体想象物

作家研究

2)文本内部研究

包括:

词汇(构成他者形象的最小的原始单位,有普通词汇和特殊词汇:

套话);等级关系;

故事情节

套话:

词汇的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该词原指印刷业中的“铅版”其意义引申后,主要指一个

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指称和描写异国异族形象的约定成俗的个性化词汇eg黑鬼、

老毛子

6、性质:

形象所蕴含的是不同民族间“想象的相互诠释”(最根本的特性)

形象兼具“自我”和“他者”的双重蕴含

形象的认知功能处于“再现”和“想象”之间

形象兼具‘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价值功能

形象具有语言的一切特征,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诗学特性

7、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黄祸恐惧与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楚满形象》葛柱录

黄:

指亚洲人的肤色特征;祸:

透露西方对亚洲人深层心理内容(套话的一种)

周宁《中国异托邦: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的他者》

二、变异性

1、理念核心:

异质性与可比性

2、含义:

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研究不同

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从而探究比较文学变异的规律

中国首先提出变异学的:

2005年,曹顺庆《比较文学学》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

3、研究内容

1)跨国变异研究

定义:

是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的比较,会涉及一国文化流传到他国所产生的影响

2)跨语际变异研究

关注在翻译过程的变异和语言层面产生的变异特点: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变异的必然性;汉语和西方语言的异质性

3)跨文化变异研究

文化过滤

内涵:

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

透的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

作用。

三方面的含义:

是接受者的文化构成性;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接受者对影响的反

作用

作用机制:

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

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作用

4)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文学的他国化:

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

次的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成

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判断标准是话语规则是否改变。

话语规则:

在特定文化传统、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心理下所形成的思辨、阐述和表达等方面

的基本规则。

(中国写意,西方写实)

第五章文学的类型研究

一、主题与主题学

1、主题定义:

指在文学研究的领域里,从形象思维到形成文本的过程中,将某些情节、某类人物和某种思想概括升华成种种抽象的认知理念,是文学创作内部的重要元素。

主题就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在文学创作中,主题是作家以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

态度和审美情趣对题材、情节和人物加以倾向性的介入后产生的一种高度判断(动态性)主题学定义:

研究同一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阐发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推究这些异同表现在不同时代或地区形成的过程、规律、特点、成因等。

(客观性)

2、主题与主题学关系

联系:

在实际研究中二者重合

区别

主题

主题学

考察对象

典型人物的思想内核(着眼点

异域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

是点,具体作品)

情节、人物的不同处理(是线

或面,多部作品)

侧重点

揭示研究对象的内涵

作者的手段和研究的外部形

领域

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溯源

古希腊的社会功用,中国儒家

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

的诗教观、民众教化作用

案例分析:

主题研究《唐•璜》

3、主题学研究分类

1)母题研究

定义:

文化传统中具有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